今年六月底,银联与华为公司合作,推出了基于NFC(近场通讯)标签的“碰一碰”支付:用户只需将华为手机屏幕点亮并靠近特制的带有商户信息的NFC标签,便可触发手机端的华为Pay支付界面,然后输入付款金额,校验密码(或指纹、人脸校验),即可完成支付。据银联称,“碰一碰”支付利用华为自主研发的inSE金融级安全芯片保证了交易安全,利用NFC芯片实现了快捷支付。
“碰一碰”支付被视为NFC支付向扫码支付发起的又一次阵地争夺战。建行首席经济学家黄志凌曾经在《支付革命是互联网金融的市场基础和发展方向》演讲中表示,“未来以移动支付为代表的移动金融可能是互联网金融竞争的主战场”。这个四年前的论断得到了市场的验证,近几年来,围绕着移动支付相关的技术标准、业务场景、支付方式等领域,各家公司展开了激烈的竞争。目前看,凭借和社交或购物等高频场景的绑定,微信支付和支付宝二分天下,占领了超过90%的移动支付市场;在支付方式的竞争上,扫码支付凭借成本和推广力度、还有摄像头普及度方面的优势暂时领先了NFC支付。
但近年来随着手机硬件的升级以及物联网设备的普及,越来越多的手机配置了NFC芯片。内置NFC芯片的手机可以模拟门禁卡、校园卡、公交卡、银行卡等各种卡片,极大地提高了日常生活的便利性。NFC方式的“碰一碰”支付有没有可能凭借这股势头逆袭扫码方式的“扫一扫”支付呢?
“扫一扫”有两种支付方式,一种是付款方手机端扫收款方收款码;另一种是付款方在手机端展示付款码,由收款方进行扫描。我们一般称为“主动扫码”和“被动扫码”。
对于用户来说,主动扫码时需要打开手机,启动扫码软件,扫描收款码,输入付款金额,通过秘钥验证完成支付。被动扫码时需要打开手机,启动扫码软件,接受对方扫码,输入秘钥完成支付。
从交易处理方式的角度看,主动扫码时交易由付款方手机端发起,付款手机必须在线。被动扫码时交易由收款方发起,付款手机可以离线。
“碰一碰”也有两种支付方式,一种类似于华为“碰一碰”,由付款方手机读取收款方NFC标签中的信息完成支付,可以称为“主动NFC”;另一种类似于Apple Pay,在手机中存储了银行卡的信息,用手机模拟银行卡,交易方式与刷卡类似,可以称为“被动NFC”。
对于用户来说,主动扫描NFC标签支付时,只需要唤醒手机,靠近标签,输入金额,完成秘钥验证就可以完成支付(也可以通过第三方软件进行“碰一碰”支付,但需要打开第三方软件,操作步骤与主动扫码支付一样多,在此不讨论)。被动NFC支付时,只需要唤醒手机,靠近收款方机具,完成秘钥验证并点击确认支付即可。

通过NFC进入支付入口,不但是对用户体验的提升,更是对支付工具的革命。这个改变将会使支付入口下移到手机厂商,用户可以直接从华为支付、小米支付、苹果支付等硬件厂商自带的,操作系统级的软件进入支付流程,跳过了微信支付、支付宝支付等工具。移动支付将成为一种通道,移动端的资金流动将像信息流动一样便捷。
另外,移动支付入口争夺战争夺的不只是交易资金量,更重要的是用户交易数据以及相关的流量变现价值。由支付交易可以推断出客户的消费水平和消费习惯,再结合住址、职业、年龄等信息进行精准的用户画像,基于用户画像进行有针对性的服务营销,最大化用户对平台的价值。
当然目前扫码支付普及率大大高于NFC支付的原因,并不仅仅是NFC硬件不够普及,还受到标准统一程度、推广力度、用户接受程度等因素的影响。移动支付市场还有很大增长空间,但移动支付方式还处在不断的变革和竞争中。
在支付入口的竞争中,微信和支付宝依靠的是和高频场景的绑定,华为和苹果依靠的是硬件层面支持的更好的用户体验,而无论是场景绑定还是硬件支持,银行都没有优势,但对于银行来说,“碰一碰”可能是比“扫一扫”更加有利的支付方式。毕竟“扫一扫”支付的两大巨头腾讯和阿里,有不少金融业务和银行正面竞争,而“碰一碰”支付的入口控制在硬件厂商手中,还没有听到哪家手机厂商介入金融业务领域的消息。而这正是银行和手机厂商展开合作,各自都做好自己最擅长的事情的好机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