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我们重新认识了“希望”

我们重新认识了“希望”

作者: onlooker陈 | 来源:发表于2017-05-12 17:17 被阅读49次

    全文摘录自得到APP上李笑来专栏《通往财富自由之路》
    技能就是一个人的装备,每多一个装备,人就更强大一些,所作所为就会在更高的一个层面上。很少有什么技能是“闲技”,只要它能够与另外的技能结合起来,就会形成“多维度竞争力”。普遍认为是“闲情逸致”的“琴棋书画”,你仔细想想看就知道了,精通这些技能的人,把它们背后的思维模式拿出来做别的事情,一样是高手,甚至会“一上来就是高手”,做事的节奏感,看事的大局观,攻城略地的战略与战术……哪一样不是相通甚至相同的呢?

    对于很多人来说,最可惜的一件事情就是:

    从来没有过“练熟”的体验。

    不论多么微不足道的小技能,如果有过一次从笨拙到熟练的体验,想必就能极大程度上消除我们对于学习其他技能的恐惧。因为这种体验能够让我们平静接受开始时的进步缓慢,让我们期待练习后的熟练应用。

    我记得过去曾经说过,学习过程中最大的障碍之一,就是无法得到及时的反馈。而没有过“练熟”经历的人,对于及时反馈的渴望尤为强烈。

    所以我给大家的建议就是,如果你过去没有过类似的体验,不如从今天开始为自己找一个目标。不论是学习一种乐器,还是体验一种运动,让自己体验一次通过练习慢慢熟练的过程。

    有了第一次就能有第二次,一旦掌握了每次学习的必经过程之后,再去学习其他技能也就不会那么困难了。

    上个世纪70年代出生的人,长达过程中都听说过英语的重要性,也都学过(可惜学了十几年可能连门都没入过)……绝大多数人从一开始就认定“其实学了也没啥用”;也有不少人将信将疑学了一阵子,最后得出结论,我就没有语言天分,反正到最后,只有极少数人真正精通——可事实上,英语这东西,也用不着“精通”只要沟通就行啊,后来呢,上个世纪70年代出生的人,在90年代大学毕业,那时候谁都没预见过再过10年,全国人们都有机会出国旅游!到后来真的自己也有机会出国旅游了,发现自己”只能跟团走”了,为什么?因为半句英语说不出来。

    可是,后悔来不及了——时间在惩罚愚蠢的时候,只能毫不留情,这也是绝大多数人的尴尬。

    他们究竟错在哪儿呢?

    一个最基本的原因在于,

    他们低估了学习任何一项技能所需要的重复练习次数

    重复,是从笨拙达到熟练境界的唯一通路。卖油翁所说的“我亦无他,唯手熟尔”,用今天的神经科学术语解释,就是“通过大量的重复动作,最终使大脑中两个或者多个原本并无关联的神经元之间,经过反复刺激之后产生了强关联“。至于重复需要多少次,因人而异;而关于”建立一个好习惯需要XX天”的说法,事实上是站不住脚的,因为这事儿没有通则,就是因人而异。另外,也跟基础有关,同样是从头开始学弹吉他练习指法,钢琴师和建筑工建立同样模式的“神经元连接”,所需要的重复次数肯定有着天壤之别。

    卖油翁的故事想必很多读者也都听过,而且类似“熟能生巧”的典故也并不罕见。但即便如此,还是有很多人说:

    **道理我都懂,但是就是做不到。

    要知道:不能真正践行的道理,其实不能算是真正懂得。

    失望的原因有很多种,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没有得到如期的反馈。没有得到反馈之后有两种选择:一种是埋怨这个世界的不公平,觉得自己的努力没有得到回报;另一种是反思自己的预期是否合理,如果存在偏差就及时修正。

    虽然没有调查统计,但是我认为前者远远多于后者。即便通过日常的观察,也能对此大致有一个判断。

    所以如果你觉得自己已经懂得了某种道理,但是却始终没有办法踏出第一步,那一定是某一个环节理解得不到位。拿出自己的实际案例做一下对比,看看到底在哪方面出现了问题,这样才是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

    今天有很多人开车,从刚开始的笨拙到后来的熟练……在这个过程中,所有人都一样,能够体会到大脑的神奇力量——到最后,大脑已经把那方向盘、那刹车和那油门,内化成了自己的器官之一——当你需要左转的时候,你完全是靠“条件反射”做完一切的,瞟一眼反光镜,脚踩刹车减速,方向盘以合适的速度左转合适的程度,转弯完成后略微松开方向盘让他自己回轮,在车头摆正的时候你有下意识握紧方向盘,右脚从刹车早已适当松开,踩到油门上,逐渐加速……那方向盘就好像长在你手上,那刹车,那油门就好像长在你脚上,完全是一体的。

    任何工具都一样,一经熟练使用之后,都会被大脑”内化“成我们身体的一部分。以此同时,在大脑里,有一些原本不存在的神经元间联结行成固化,直至无法消失。

    更普遍的例子就是手机上的虚拟键盘。事实上,移动电话呗智能化变成大屏幕之后,手机早已经成了所有人的“身体器官”之一,刚开始的时候,你也许还要盯着虚拟键盘打字,现在呢?现在你基本上是想到什么按出来就是什么……我把这个称为“工具的内化”,很神奇。

    很多小时候并没有养成什么兴趣爱好,是很吃亏的(究竟有多吃亏,他们一辈子没有机会体会到)。我自认很幸运,琴棋书画都沾了些边。刚开始弹吉他的时候,有些难度高的地方,感觉怎么弄都过不去(注意,那只是”感觉“而已),坐在那里省闷气,父亲看到了就乐,说,放慢一倍速度就简单了,然后重复很多遍,手指头就记住了。

    后来我发现手指头确实能记住很多东西……比如,许多年后我在背单词的时候,经常是边度边看边敲键盘,结果,手放在键盘上,那一长串字母瞬间就飘了出来,可若是拿起笔想要在纸上写出来,竟然要回忆半天才行。

    记忆中比较深刻的还有另外一件事情。初中的时候,有一天读课外书,黄金分割这个概念突然引起了我的注意,然后我就想,要是我能凭直觉就能分出0.618这个比例就好了……于是我琢磨了一个练习的方法,找来一堆卡片;凭直觉画一条线,然后跟一张已经在0.618比例出画好了线的卡片对比,反复画了一个下午,手指头就记住了,貌似眼睛也记住了,反正伸手随手一划,那条线基本上就是0.618那个比例所在的地方;后来又换各种尺寸的卡片划着玩……后来这成了我跟同学炫耀的一个资本,算是绝技,可那只不过是重复没多少次的结果而已。

    当然,那时候脑科学还没有今天那么发达,很多科学解释尚未出现,所以我们这种人还没有清楚的概念去解释这种现象。现在已经了然,其实那并不是手指头记住了,而是神经元关联通过重复建成并固化了,劲儿甚至会产生大脑将我们所使用的工具“内化”的神奇效果。

    除了低估重复的必要次数之外,还有另外一个更深层次的原因使人们半途而废:

    低估任务的复杂程度。

    这句话其实可以理解成另一个版本:

    **短期期望过高。

    低估任务的前提,一定是希望自己通过少数的练习就能获得巨大的进步,这也是为什么大部分人最终必将失望的原因,因为根本不可能。

    我们每天的练习,一定会让自己成长。但是这些进步不可能非常大,有些甚至是你无法轻易辨别的,但是你知道在你看不见的地方,哪些大脑神经元之间的的链接也一定在建立,肌肉的记忆也必定在增强,这些都是每日的进步。

    能够理解并接受这个过程的人,才能真正扛过看似没有进步的平台期。

    所以即便自己做不好,也不要随便说出“我可能不是这块料”这种话,相反你可以用“我只是暂时做不好”来安慰自己。

    如果想明白所有的笨拙都是暂时的,内心的压力就会自然小很多,而我们也可以因此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到做事本身,而不会一味忧虑。

    首先,任何一个真正有意义的技能,基本上都是很多技能的集合,其次,大多数技能若是单拿出来,独立作用并不大,都需要与其它某个或者多个技能配合起来使用才能“效果惊人”。

    这就好像学素描的时候,虽然只用一支笔而已,但是事实上有很多子技能。比如,起码有这么两个:

    画直线
    画圆(圆又分为两种,正圆和椭圆)

    任何一个擅长画素描的人,最初的几个月里,这三种线条都可能要累计画上几万次……直到不借助任何工具单手执笔,随随便便画出标准(或者比较标准,相当标准)的直线,正圆和椭圆。如此这般,他们就能随手画出任何几何图形。

    当然他们还需要更多的子技能,他们要研究透视学,光影,笔触轻重之间的微妙差异……

    进而真正困难的地方不在于掌握某个单项技能,而是掌握多项技能的同时,再把这些技能配合起来使用。

    拿写作作为例子。写作这东西,说简单也简单,说难那真的很难。说他简单,那是在熟练之后——其实,任何技能熟练之后,都是实际上很简单的;说它难,很难,是在尚未熟练之前,因为要有太多子技能需要学习需要熟练:观察,思考,表达,沟通,理解他人……然后还要把这些技能全部用上,还要恰如其分的用上,巧妙的配合——你说能简单吗?

    所以,很多人无论学什么都一样,很快就放弃了,事实上只不过是因为他们“重复”的次数差太远了,所以根本达不到神经元之间建立强联结的地步,当然也就没机会体验那种“内化”的神奇效果。可他们为什么总是那么快就放弃呢?很简单,基于种种原因,他们从来没有真正掌握过,更别提熟练,精通任何一个技能。

    有不少读者说自己没有坚持练习的技能,也不知道应该从哪方面开始着手。其实我们这个专栏在过去的时间里,也给大家提供了不少可以用来练习的机会,其中之一就是:

    **只字不差的阅读。

    不要小看这一点,真正每天坚持用这个方法来读专栏的朋友一定有体会。不论是理解能力的提升,还是对于概念的掌握,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应该都会有很多改善。

    我们刚才说过“时间惩罚愚蠢的时候,只能毫不留情”。但与此同时,时间在奖励心智的时候,同样也非常慷慨。

    愿意和时间做朋友的人,愿意耐下性子踏踏实实做事的人,时间在回馈他们的时候,从来都不会吝啬,因为只有这样的人才配得到丰厚的回报。

    不要一提到技能打磨,就把他想的特别高大上,其实我们在生活的很多细节中,都能找到可以提升的技能。

    这样点滴的积累过后,自然能够摸索出掌握其他技能的路径。

    同样由于之前并没有真正掌握过,更别提熟练,精通任何一个技能,所以,他们从来都不知道任何一个技能都最终是“复杂的集合体“,于是,总是倾向于低估学习任务的复杂程度,所以总是:拿着苍蝇拍打坦克,你说失败不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吗?

    事实上,有过哪怕一次经历就好了,因为在那过程汇总,自己很清楚自己是如何从笨拙到熟练的,是重复了多少次才完成了“内化”的——于是,有过这种经历的人,显得比没有这种经历的人更有耐心。

    不过,在这里,我觉得“耐心”这个词不太准。对于痛苦,大家都没有多少忍耐力。被描述为有耐心的人,更可能是因为他们实实在在的看到了希望,反过来,被描述为“缺乏耐心”的人,更可能是因为他们较劲了脑汁也看不到半点希望。所以,是否心存希望才是真正重要的因素。

    于是,至少习得一个技能,其实是所有人在任何技能的习得之路上的起点,也是他们最终能够到达重点的根本——有过经验,所以有能力、有资格“心存希望”。

    所以他们才能忍受自己的笨拙,忍受自己的低下,忍受各种各样浪费注意力的诱惑,甚至干脆根本不需要忍受,只是心存希望,所以何必在意成长之外的任何东西?

    也同样因为之前的经验,他们会有意识的呵护他们心中的希望,因为他们知道那东西实在是太重要了,比命还重要——没有了它,命还有什么意义呢?

    重新定义一下,什么是希望?希望的通俗定义很简单,相信明天会更好,就这么简单。当然,需要在精确一点的话,就是所谓的希望,就是一个人相信自己的明天会因为自己的努力而变得更好……。这里的重点是,明天不会自动变得更好,明天之所以能变得更好,是因为今天的行动,是因为今天用正确的方式做了正确的事情。明天是否会变得更好,与今天那笨拙所带来的不适感完全没关系,只要持续行动,一切都会改善的。尽管还有运气因素,但若是反过来看,一旦放弃了行动,那么,明天变坏直接就是确定的,100%,没有任何例外。

    我之前一直在强调,大家要多维度去打造自己的能力,这样除了能够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有一定的优势之外,还有另外一个好处:

    从其他维度获得希望

    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领域,一个领域适用的技巧和方法,未必能够完全迁移到另一个领域,但是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困难,以及克服困难之后的畅快感却是相似的。

    这也是为什么我觉得大家应该多去培养点兴趣爱好。因为通常兴趣能够在你重复练习时,减轻你烦躁的感觉,一旦突破某个瓶颈期,马上就能感受到掌握技能带来的快感。

    除此之外每天坚持留言,并且互相鼓励的这些战友,也能给我们提供巨大的希望。

    这个专栏的各位读者,虽然彼此没有见过面,但却可能比那些天天见面聊天的熟人还要有感情。因为任何形式的感情,都比不上共同成长积累的战友情。

    这也是为何森么我会选择把所有的留言都公布出来。一方面能够让每个人看到自己的成长轨迹,另一方面能够让所有人看到其他人的成长,让每个人都能切实感觉到:我并不孤独。

    让你升值的是什么?是“思考与行动”——对,就是我们每篇文章后面的若干问题之前的标题。我们这个专栏的留言数也许是所有付费专栏中最多的,换言之,某个意义上来看,付诸行动的人,在我们这两个专栏的读者群里比例格外的高,这说明什么?这说明在这里有更多的人的明天会真的更好——就这么简单。

    若是我们的生命中真的有最宝贵的东西的话,那只能是“希望”这个东西——他不仅重要,而且最重要,任何人在上下求索之后的结论都是一样的,它几乎是整个生命的意义。然而,希望就好像是烛光,常常非常微弱,所以也需要你守护。只不过是一阵风来了,它就被吹灭了,怪谁呢?应该怪自己,那是你不对——你的责任是无论如何都不能让他灭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们重新认识了“希望”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svzt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