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个主题我第一个想到的是Alin,对我来说她是第一个跟我讨论起看不见的世界的活生生的人,算是我身心灵圈子里接触的第一个人。不可否认的是,对她我有点雏鸟见着第一个活物就认定是妈妈的情结,而且投射了自己对妈妈的印象在她身上,而无法平视,有点又爱又怕。当然可能也跟前世当过母女有关,又或者是因为这样的投射所以有了这样的“前世”。
不过看了别人的文章才知道原来克里希那穆提也算是身心灵导师,接触他那会还不知道什么身心灵,也完全不愿意看哲学,只会仔细读心理学教材,有实验数据支撑那种。对于张德芬的书完全没看过就很抵触。完完全全是很落地的在研究生活,健身、美食、摄影、理财、旅行、时间管理。完完全全是个现充,特别有活力,一切也都在蒸蒸日上,我无法说那时候不好,除了事业不完全是我想要的那么有趣。
后来生命中的重击袭来,我真真切切的体会到了心疼的喘不上气,整个人被打到嗡了一下。然后就开始一路滑落,焦虑,脱发,失眠,恐惧。得益于之前的心理学基础,我知道抑郁是很正常的不需要对这件事本身很恐慌,但还是去看了医生。但可能内在还是有些不那么能接受这件事,同时对国内的心理治疗水平有偏见,所以也不敢跟家长说,不敢长期做正式的心理治疗。
再后来就遇见了灵性,看了《与神对话》加上自己及周围人的灵异体验,刷新了我的三观。但说实话可能有点矫枉过正,对于灵性/精神的追求远超过了对现实的关注。以前会在现实层面当圣母,后来在灵性层面也想当圣母。
不跳出这“好为人师,好为人母”的剧本,真的会害人害己。我们都是平等的,并没有谁比谁高,谁比谁强。真正的帮助和教育就是允许对方行自己的路,而不是因为自己的业去限制对方。对人如此,对灵也如此。我会抱怨父母控制/保护我太多,实质上也是自己的投射。误把“限制”当成了“爱”,而忘记尊重对方其实是与我们一样强大的存在。诚然,我们曾一起共舞,但需要时刻牢记对方并不需要踩在我的脚上才能飞翔,我也不该死抓着对方不放。
所以,一定要说老师的话,我选存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