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毅乐学书院之学妹读经
《诗经》学习第197篇《小雅 小弁》
【原文阅读】
弁彼鸴斯,归飞提提。民莫不穀,我独于罹。何辜于天?我罪伊何?心之忧矣,云如之何?
踧踧周道,鞫为茂草。我心忧伤,惄焉如捣。假寐永叹,维忧用老。心之忧矣,疢如疾首。
维桑与梓,必恭敬止。靡瞻匪父,靡依匪母。不属于毛?不离于里?天之生我,我辰安在?
菀彼柳斯,鸣蜩嘒嘒。有漼者渊,萑苇淠淠。譬彼舟流,不知所届。心之忧矣,不遑假寐。
鹿斯之奔,维足伎伎。雉之朝雊,尚求其雌。譬彼坏木,疾用无枝。心之忧矣,宁莫之知。
相彼投兔,尚或先之。行有死人,尚或墐之。君子秉心,维其忍之。心之忧矣,涕既陨之。
君子信谗,如或酬之。君子不惠,不舒究之。伐木掎矣,析薪扡矣。舍彼有罪,予之佗矣。
莫高匪山,莫浚匪泉。君子无易由言,耳属于垣。无逝我梁,无发我笱。我躬不阅,遑恤我后?
【译文参考】
寒鸦拍打着翅膀多么快乐,成群结队飞回来多么安娴。天底下的人个个都交好运,唯独我自己深深陷于忧患。我不知道哪里得罪了苍天?更不晓得为什么罪大无边?我积郁在心里的深深忧伤,不知到底该如何得以排遗?
原本宽阔平坦的通衢大道,现如今早已阻断遍布荒草。我内心里禁住深深地忧伤,七上八下犹如舂杵不停捣。我在和衣而卧中长长叹息,岁月如此深忧更易催人老。我积郁在心里的深深忧伤,那深痛犹如刺痛我的头脑。
看到父母亲种下的桑梓树,尚且必须恭恭敬敬立树前。哪个对父亲无不充满尊敬,哪个对母亲无不深深依恋!到如今却外不和皮毛相接,里也不和心腹血肉紧相连。老天爷你生我来到人世间,我什么时候才能时来运转?
池边垂柳如烟是那样浓绿,枝头的蝉儿嘶嘶鸣唱不已。河湾深几许自是不可见底,芦苇丛生蒹葭苍苍多茂密。我的心啊就像那小舟漂摇,茫茫然不知终将漂向哪里。我内心里禁不住地忧伤啊,竟没有片刻闲暇懒卧和衣。
你看原野里的小鹿在奔跑,四只小腿是那样舒缓灵巧。漂亮的公野鸡清晨就鸣叫,还不是为招引心仪的雌鸟。我的心啊就像那病死的树,因为身染沉疴落尽了枝条。我内心里禁不住地忧伤啊,难道就没有个知心人明了!
你看那兔儿自投进罗网里,还有好心人帮它解难脱灾。通衢大道上突然有人倒毙,还有好心人为他收尸掩埋。我的君王啊你所持的态度,竟是这样硬心肠使得出来。我内心里禁不住地忧伤啊,肝肠寸断珠泪双流落尘埃。
我的君王啊偏听偏信谗言,就好像嗜饮美酒一样沉迷。我的君王对我不理又不睬,对谗言也不慢慢深究根底。伐树尚需支拄树冠防砸伤,劈柴尚需顺着纹理才容易。我的君王偏偏放掉有罪人,把罪囚的黑衣往我身上披。
没有比那座山更高的大山,也没有比那眼泉更深的泉。我的君王啊不要轻信谗言,要防隔墙有耳贴在墙壁边。不要到我捕鱼的梁坝上去,不要偷着打开我的鱼篓看。我现如今连自身都顾不上,哪还顾得上身后百事难缠!
【字词注释】
(1)弁(biàn):通“般”、通“昪”,快乐。
(2)鸴(yù):鸟名,形似乌鸦,小如鸽,腹下白,喜群飞,鸣声“呀呀”,又名雅乌。
(3)斯:语气词,犹“啊”、“呀”。
(4)提(shí)提:群鸟安闲翻飞的样子。
(5)榖(gǔ):美好。
(6)罹(lí):忧愁。
(7)辜:罪过。
(8)伊:是。
(9)云:句首语气词。
(10)踧(dí)踧:平坦的状态。
(11)周道:大道、大路。
(12)鞫(jū):阻塞、充塞。
(13)惄(nì):忧伤。
(14)假寐:不脱衣帽而卧。
(15)永叹:长叹。
(16)用:犹“而”。
(17)疢(chèn):病,指内心忧痛烦热。
(18)疾首:头疼。
(19)如:犹“而”。
(20)桑梓:古代桑、梓多植于住宅附近,后代遂为故乡的代称,见之自然思乡怀亲。
(21)止:语气词。
(22)靡(mǐ):不。
(23)匪:不是。“靡……匪……”句,用两个否定副词表示更加肯定的意思。
(24)瞻:尊敬、敬仰。
(25)依:依恋。
(26)属:连属。毛:犹表,古代裘衣毛在外。此两句毛、里,以裘为喻,指裘衣的里表。
(27)罹(lì):一作“离”,通“丽”,附着。
(28)里:指衣服之里子。
(29)辰:时运。
(30)菀(wǎn):茂密的样子。
(31)蜩(tiáo):蝉。
(32)嚖嚖:蝉鸣的声音。
(33)漼(cuǐ):水深的样子。
(34)渊:深水潭。
(35)萑(huán)苇:芦苇。
(36)淠(pì)淠:茂盛的样子。
(37)届:到、止。
(38)不遑(huáng):无暇,顾不得。
(39)维:犹“其”。
(40)伎(qí)伎:鹿急跑的样子。
(41)雉(zhì):野鸡。
(42)雊(gòu):雉鸣。
(43)坏木:有病的树。
(44)疾:病。
(45)用:犹“而”。
(46)宁:犹“乃”、犹“岂”,竟然、难道。
(47)相:看。
(48)投兔:入网的兔子。
(49)先:开、放。
(50)行(háng):路。
(51)墐(jìn):掩埋。
(52)秉心:犹言居心、用心。
(53)维:犹“何”。忍:残忍。
(54)陨:落。
(55)酬:劝酒。
(56)舒:缓慢。
(57)究:追究、考察。
(58)掎(jǐ):牵引。此句说,伐木要用绳子牵引着,把它慢慢放倒。
(59)析薪:劈柴。
(60)扡(chǐ):顺着纹理劈开。
(61)佗(tuó):加。
(62)浚(jùn):深。
(63)由:于。
(64)属:连接。
(65)垣:墙。
(66)逝:借为“折”,拆毁。
(67)梁:拦水捕鱼的堤坝,亦称鱼梁。
(68)发:打开。
(69)笱(gǒu):捕鱼用的竹笼。
(70)躬:自身。
(71)阅:被收容。
(72)遑:闲暇。
(73)恤:忧虑。
【诗歌赏析】
此诗传说是周幽王放逐太子姬宜臼,或是尹吉甫儿子伯奇受父虐待而作。虽然难以确知其本事究竟为何,从诗本身所表述的内容来看,当是诗人的父亲听信了谗言,把他放逐,致使他幽怨哀伤、寤寐不安、怨天尤父、零泪悲怀。
全诗八章,每章八句。首章开头两句形容鸒鸟非常快乐地成群地往回飞,反衬一个放逐在外、回不了家的儿子的孤苦、不幸。“民莫不谷,我独于罹”,所有的人看起来都过得不错,却只有“我”独自一个人在遭受着这样的苦难。“何辜于天”,紧接着再加上一句反问,“我罪伊何”?对于上天,对于君父来说,我究竟有什么罪过呢?用反问句强调自己实际上毫无过错。“心之忧矣,云如之何”?诗人内心充满了忧怨之情,又不知该何所去就,刻画出了一个走投无路的弃子的形象。
第二章诗人描述放逐在外的所见景象,抒发自己内心的伤感。平坦大道上生满了杂乱的茂草,象征他平静的生活突然产生了祸端。他愤怼悲伤,“惄焉如捣”,卧不能寐,“疢如疾首”,并容颜早衰,诗句形象地展示出他忧怨交织的心情。
第三章叙述诗人孝敬父母而反被父母放逐的悲哀。他虽然面对父母所栽的桑梓“必恭敬止”,对父母怀有恭敬孝顺之心,但和父母的关系是“不属于毛,不罹于里”,所以只有无奈地归咎于上天:“天之生我,我辰安在?”语言极其沉痛。
第四、五两章又以在外所见,叙述自己苦无归依、心灰意懒的痛苦心情。“菀彼柳斯,鸣蜩嘒嘒;有漼者渊,萑苇淠淠”,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而自己却“譬彼舟流,不知所届”;“鹿斯之奔,维足伎伎;雉之朝雊,尚求其雌”,多么欢畅而富有生机,而自己却“譬彼坏木,疾用无枝”。他孤苦一身,漂荡无依,其内心的痛苦忧伤,别人是无法理解的,更见逐子失亲的悲痛。
第六章埋怨父亲残忍,不念亲子之情。他说,野兔投网还有人放走它,人死于道路还有人埋葬他,而父亲忍心放逐自己,只有使自己“涕既陨之”了。
第七章指责父亲,揭示出了被逐的原因。他指出,“君子信谗”,不仅“不舒究之”,反而“如或酬之”,结果颠倒了是非、曲直,“舍彼有罪,予之佗矣”。于是,诗人的内心也由“忧”进而“怨”了起来。
最后一章进一步叙述自己被逐后的谨慎、小心而警戒的心情。他感到他的灾祸背景就像山泉那样高深难测,因而警惕自己“无易由言”。因为“耳属于垣”,会随时让坏人抓住把柄、进谗陷害。但这四句,又有些痛定思痛的意味,既求告人们不要再去触犯他,又心灰意懒地感到后事难卜、前途渺茫。这四句亦见于《邶风·谷风》,可能是当时习用之辞,是自己特殊境遇中复杂心情的比拟说法。
由此可见,这首诗以“忧怨”为基调,对自己被逐后的悲痛心情,反覆倾吐,进行了多角度、多层次的表述和揭示,感情沉重,言词恳切,致使忧怨哀伤之情充满纸上,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作者在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时,采取了多样的艺术手法,或正面描述,或反面衬托,或即眼前之景以兴内心之情,或以客观事物的状态以比喻自己的处境。赋、比、兴交互使用,泣诉、忧思结合,内容丰富,感情深厚,给人以具体、形象的感受。
【《小弁》学习的反思探讨】
怨与不怨
《孟子·告子下》中记载,公孙丑以《小弁》《凯风》之义就问于孟子,孟子的解答最终指向了对孝这一德行的理解。
《小弁》中的父母听信谗言,误解、迫害亲子,使其至于凄惨无依的境地,是“亲之过大者也”。诗中表达了对父母的抱怨,那么,这种抱怨是否有悖于孝亲的要求呢?或者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孝这种德行是否意味着一成不变的顺从与无怨?
在孟子看来,《小弁》之怨情有可原,不能刻板地去理解孝亲。抱怨父母,是因为在内心深处渴求父母的善待与关爱。孟子敏锐地体察到这种心理,并举例说明:被疏远陌生人张弓射击,自己可以无挂于心,从容地向他人述说此事;但若被兄弟射击,则会在伤痛泣涕中向他人陈说。这种内心的哀怨恰恰体现着对于至亲之爱的渴求,这是孝亲之本。
《凯风》中描述的是在面对亲之小过。不过,对于母亲的小过,《凯风》只字不提,且毫无怨言,反而表彰母氏辛劳,赞誉母氏圣善,自责不能劝慰母心。正是出于对至亲的深爱,为人子者才能以体贴、包容的心态面对亲人之过,不因亲之小过而怒。这与亲之过大而怨一样,都是孝亲的表现。
孟子借由《小弁》《凯风》两诗所提供的背景及其所表达的情感、态度,辨析了孝亲之德在具体情境之下的内心表现。在一般情况下,“劳而不怨”仍然是为人子者应有的态度。孝亲,应以体贴的心态去包容亲之小过。但在亲之过大时,则应有所权变。怨亲这样一种看似负面的情绪,同样体现着对亲人的真挚的爱慕。孟子通过对《诗》的阐释,在孝的范畴下安顿了怨情,这也体现了孔子所说的“《诗》可以怨”。
【《诗经》学习的背景知识】
“我心忧伤”
“我心”一共在《诗经》中出现了46次,在被称为“正风”的《召南》中还有“亦既觏止,我心则说”的诗句,表现出由悲而喜的心理活动,而在变风变雅中的“我心”就成了忧伤悲凉的代名词,这恰好反映了春秋时代诗人的心理形态。
例如,载驰载驱,归唁卫侯。驱马悠悠,言至于漕。大夫跋涉,我心则忧。(《诗经·鄘风·载驰》)正月繁霜,我心忧伤。民之讹言,亦孔之将。(《诗经·小雅·正月》)踧踧周道,鞫为茂草。我心忧伤,惄焉如捣(《诗经·小雅·小弁》)昊天孔昭,我生靡乐。视尔梦梦,我心惨惨。(《诗经·大雅·抑》)
可以看出,“我心忧伤”成为了变风变雅的习惯用语,这正揭示了春秋时人孤苦无依、无可奈何的典型心境。尽管引发诗人们心理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或为情爱,或为生存,或为家国,或为个人,而情感的基本旋律都是抑郁忧伤的。
春秋时代的历史巨变在诗人们心中刻下鲜明的印记,时代风云蕴积成浓重的心理云雾,使得诗人们很少开怀大笑,时时流露出内心的缱绻不展,这对中国文学影响深远,甚至可以说“我心忧伤”是中国古典诗人的基本心理原型。
参考资料:
《“六经”文学论》,傅道彬,北京大学出版社,2021年4月
《哲学史视域下的先秦儒家〈诗〉学研究》,孟庆楠,北京大学出版社,2019年8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