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问题的环节。在文献综合、文献批评都做完之后,你会找到现有研究的不足,现有研究已经研究到了一个什么程度,我们也能够大概的了解了。根据现有文献的缺陷,选择其一,你可能会发现这些现有文献中有好多地方做的并不到位,选择其一,提出自己的问题,这个问题其实就是别人论文中的缺陷,研究问题即前面找到的已有研究的某一个缺陷,问题可以来自于前面的某一个具体的文献,也可以是已有文献的通病,只要是已有文献的缺陷就可以,有时候这些缺陷来自于一个细节,有时候是你也会发现这些文献都有问题。比如,一个东西明明是可以测量的,但现有文献都是在做定性研究,从研究方法上来看,关于这个东西的研究没有一篇定量论文,所以有的人想尝试一下做定量研究,想试试会有什么样的结果,结果跟做定性研究所推导出来的结论,是不是一样的,这种情况是可以尝试的,但这种情况比较少,更多的情况是我们找到了某一篇论文文献中的缺陷,然后做一种弥补性的工作。这个研究问题或者说这个研究缺陷一般是从哪里找的?如果是一篇较为规范的论文,结论部分一共有五个环节,它的倒数第二个环节就是本文引用的局限性,较为规范的论文中都会表明自己这篇论文的缺陷。
研究思路
确定了自己的研究问题后,进一步就要简单的交代一下自己要采用什么样的研究方法,大概是一个什么样的研究过程,阐明自己的研究思路是什么。有的学科已经把研究思路具体到了论文的研究框架上,写论文的第一步要做什么,第二步要做什么,经过几步才得出了自己的最终结论,得出结论后还要交代一下自己的政策建议,说明一下自己论文的研究价值、研究意义,等等。比如,经济学、管理学,这两个学科已经把研究思路具体到了一共有几个步骤。当然,有的学科还会把论文的研究发现、研究贡献写进前言里,其实这也是采用了一个倒金字塔的写作方式,把论文的亮点往前提,这也是一种处理方式。按照常规的套路来看,研究发现应该放在论文的结论部分,但是我们刻意的把亮点尽量往前提,甚至都提到标题中也是没有问题的。这就牵涉到规范的差异问题,到了前言环节,论文的规范的差异问题就很明显了。
规范的差异问题
学术论文是有规范的,只知道学术论文写作的基本要素和形式要素是远远不够的,这些并不是很重要的,重要的我们要强调每一个要素的规范形式。规范体现了两个方面差异,一是学科差异,比如,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这些学科本身就已经很规范了,尤其是做定量研究的论文,它们本身就是很规范的。但是有的学科,比如,哲学、文学、艺术学。历史学,这些学科就很不规范,比如,这些学科的论文的前言、研究背景、研究对象、研究问题、文献综述等是都没有的,论文一上来就讲自己要研究一个什么东西,讲完之后就开始动手去写,在传统的人文学科里,这种情况是有的,这就学科差异。这种差异还体现在过程差异上,这个差异可以解释前面的学科差异。过程差异指的什么?我们假设一篇论文是有生命的,从论文的胚芽时期到成功发表,至少有十个以上的形态,每个形态的样貌是有区别的,既然每个形态样貌不一样,我们是不是就比照着发表的样子去写?如果大家真要这样做了,很明显你是要吃亏的。那么,应该是什么样的呢?从论文写作过程来讲,每一个环节应该是什么样的,你就要写成什么样的,如果你按照已发表的论文的样子去写,就相当于让一个只有十岁小孩,不要上学了,赶紧工作、挣钱、养家糊口、结婚,让他把应该20岁以后做的事情,在他十岁的时候就做了。两者的道理是一样的,我们不可以这样去做,这就是过程差异。前言是这样的,正文是这样的,结语也是这样的。在写论文前言的环节,大家就按照这几个要素来写,当你的论文写完了之后,在修改的环节,尤其是当我们匹配了投稿目标期刊以后,就有很强的针对性了,这个时候就要考虑期刊的风格问题,此时再去修改你的前言。但是,这就做可能会出现另外一个问题,有人曾经问过我,既然最后还是要改的,那为什么我们在前面的过程中还要折腾,这样折腾的作用是什么?
这样折腾有两个方面的作用。
从作者的角度来看,能够一步一步的把自己的论文写的非常严谨,避免有漏洞,比如,在前言环节,如果我们不做文献综述,研究问题从哪里来?如果只做文献梳理而不做文献批评,研究问题从哪里来?如果不陈述研究对象的背景,不陈述研究对象的重要性,你要怎样证明它是值得研究的,这些环节都是环环相托的。审稿编辑见多识广,他们看到的同类主题的稿子有很多,他们之所以认为你的稿子可用,是因为你的稿子里有一个亮点超越了已有研究,但是任何一本期刊的版面都是非常有限的,你的论文字数达到一万字或者两三万字,不可能所有的期刊都能拿出这么多的篇幅,刊放你的论文,这时,编辑就会让你进行论文的删改,这些都是不要紧的,只要你的稿件能发表就可以。如果大家因为自己的论文中缺少某些要素而导致有漏洞,最终导致在审稿环节,让编辑把自己的论文毙掉了,这样是很可惜的。我们不怕编辑让我们删改论文,因为编辑让我们删的东西,说明是可以没有的,但如果你在写作过程中,缺少某些环节,可能会导致你的整个研究出现问题漏洞。
从编辑审稿的角度来看,如果一篇论文从背景到研究思路,在前言那段话中是一步步环环相扣写先来的,至少说明了这个作者对论文规范的把握是很到位的,学术论文写作素养很高,同时也说明了这个作者非常严谨,他的每一步是怎么推导出来的,都是有理有据的,只是说当这篇稿子落实到期刊版面上的时候,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比如,一些背景性的东西已经成为常识,广为人知了;一些大家比较熟悉的文献也没有必要再列到前言中,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编辑可能会让你再去删减,这种情况是没问题的,让我们删我们删就是了,但是你要没有经过一步一步走过来的过程,可能是会出大问题的。
过程差异第二个角度也能够反过来解释我们的学科差异。虽然在人文学科中,没有明确的规范,但是,从写作和编辑审稿两个角度来看,在写作的过程中,我们都应该按照规范去写,不能因为自己的学科中没有这些规范,就不去考虑规范,这是自己对自己的不负责任,明明有规范但就是不去遵循。从编辑审稿的过程来看,你可能太小瞧编辑了。小瞧编辑的意思是说你可能认为编辑不懂或者不强调这些规范。反过来讲,你太高看那个编辑了,高看编辑的意思是说有的编辑真的不知道,你的论文中有些背景性的东西,有些文献没有交代,尤其是在一些比较具体的问题上,审稿编辑还真不如你。在这一点上,很多做编辑的人特别有自知之明,在一些具体的研究问题上,编辑懂的绝对不如作者多,甚至有些问审专家都不如论文作者本人更懂,大多数问审专家也只是给你提出质疑而已,他们并不敢否定你的研究,因为他们没有理由,他们并没有做过这个研究,所以问审专家可能只能够指出你哪里有漏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