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在想,我,究竟是上帝喜欢的孩子,还是上帝讨厌的孩子,抑或都不是,只是这宇宙的一粒尘埃,飘飘浮浮,跌跌宕宕,偶然间碰落到这凡间,化作一具血肉之躯,参与人世间的演出,因为,上帝的剧本中一直缺个跑龙套的。
上帝不曾给过我任何暗示,就仓促的,给了我父母,给了我生命,给了我生活,给了我人生之路。不论你如何努力挣扎,都敌不过命运偶尔伸出的那根小拇指,它让你不偏不倚刚刚好一直走在你的命运之路上,生死富贵都由不了你!
不知道我来到这人世间发出的第一声啼哭是否是绝望的呐喊?我想,应该是的。
张爱玲说过,人生就是一袭华丽的袍子,上面布满了虱子,人生所经历的不过就是捉虱子的过程。
童年过得很快,或许是无忧无虑的,或许是努力活着的勇气把记忆中的苦难悉数过滤掉了,剩下的都是那些散落在苦难中的发着幽暗蓝光的快乐瞬间,像一朵朵微小却微笑的花瓣点缀着过去的岁月,让我有勇气继续憧憬未来。
童年,最开心的就是帮父母劳作的间隙,偷偷跑出去和小伙伴一起玩各种游戏,沉浸在这样的时光里,忘却了时间,忘却了烦恼,忘却了苦难。吃饱饭,穿暖衣,有学上......对于童年,似乎都无足轻重。
真正感觉到饥饿,寒冷和贫穷,是在上了离家十里地的初中之后,上个世纪80年代,学龄儿童就学人数空前激增(应该是有教师会挨家挨户动员和劝说适龄儿童就学),乡里唯一的初中显然已经不能容纳那么多学生,开学没多久,原来的学生宿舍改建成了教室,学生没有了宿舍,因为不堪重负,学校的学生食堂也不开放了,我们成为了真正的流浪儿,无吃无住。
住宿只能拖亲戚的亲戚的亲戚找镇上人家的空屋子...或者是堆放杂物和粮食的仓库,或者是老人去世弃置不用的房子......我们几个要好的女孩子一起租来住,一个学期大概4-5块钱,一张炕面铺个席子,一溜儿过去,能排4-7个人,一人一绺儿炕面,把自己的被褥铺上去,就是个赖以栖身的小窝了。冬天依偎在一起,可以相互取暖,温暖了彼此也温暖了记忆。
吃饱肚子基本靠干粮,那个时候没有双休,每个星期六饿得奄奄一息回到家,饱吃一顿,星期天下午又背一布袋子馒头去到十里地外的小窝里,然后从周一到周六每天早上去学校时,放一个或半个馒头在书包里,就是当天中午的午餐了,没有咸菜没有榨菜,喝水直接嘴对着水龙头灌,冬天水龙头冻住了,就不喝水。十二三岁,或许是正能闹腾的年纪吧,常常感觉到食物的匮乏,饥饿是当时生活的底色。有时候实在饿得不行,约了小伙伴逃晚自习走十里地回家吃顿饭,第二天天不亮又背点干粮走十里地赶学校的早操和早读。
那个时候,除了饥饿,生活的主旋律还是开心。有小伙伴一起,不论上学放学,我们都在一起,说说笑笑,嬉嬉闹闹,那个时候刚开始流行流行歌曲,我们把歌词传抄在本子上,大家围在一起大声唱大声笑...还流行那种明星照的小贴贴纸,我们把他们贴到书包上文具盒上......快乐离我们如此之近。
每个周末,我们拖着细瘦的身躯奔走在学校与家的路上,一遍又一遍...烈日、寒风、暴雨,飞雪......在路上,总是与我们不期而遇。那些逃晚自习往家跑的晚上,飞驰而过的汽车车灯把我们的影子拖的更细更长,月亮看着我们,一路跟着我们,走过一个村庄又一个村庄。
到了初二,家里富裕的孩子基本都有了自行车,那些原来和我一起走路的小伙伴也都有了自行车,那条十里长的路上,不再有欢声笑语,只剩下我孤独行走的影子...在那条路上,被遗忘的不仅仅是孤独,还有我瘦小倔强的自尊。
因为没有一辆自行车,我第一次辍学了。
二
今天,当我倚窗拈花微笑的时候,那笑容一定是真的,因为,我已经把所有苦难撇在了记忆的尘埃里......它们,静静的躺在那些记忆的灰尘里,等着我去眷顾。它们,曾经那样盘根错节,纠缠交织在我的生命中,随便抖落下,都能滴出一大碗心酸的眼泪。它们,曾经是那样不离不弃,与我为伍,伴我左右,在我的欢乐中,在我的眼泪中,在我的叹息中,在我的迷茫中,在我的无助中......上帝若给我一丝欢笑,必定会再给我一滴眼泪。上帝不准我开怀大笑!
由于语文考试现场身体出现严重特殊状况,相当于报废了最重要的一门考试,也影响了接下来的状态和心态,导致自信满满的我却以12分之差,与梦寐以求的中专失之交臂。那个时候,农村孩子学业的终极目标就是中专,考上中专,不但没有学费,还有生活费补助,也可以早点出来上班,吃公家的饭,领公家的钱。所以,上中专这条路,对于跃农门的孩子们,简直就是通往天堂的捷径,常常有被比喻为抗战八年的老中青们,还在初中的阵地上坚持着抗衡着负隅顽抗着......他们,长时间的滞留,给初中带来了灾难性的堵车,最终令所有的初中濒临崩塌......那一年,教育部发文,中专不再招收往届复读生。
这个打击,对于我无疑就是致命一击,就像在一片水中飘曳的叶子上挣扎了很久想逃出来的那只蚂蚁,不料却被一个顽童轻轻一口气又吹回了水中央......在水中晃了晃,打了一个趔趄,翻落到水中......上帝无动于衷的看着这一切,习以为常!
不过我落榜中专的分数却被全县四所高中中唯一一所重点高中录取,命运如此戏谑,上还是不上,都是摆在命运面前的两难问题,如此之难,超乎一个14岁孩子的人生!上,意味着对家庭承受能力的极限挑战,不上,意味着我从此接受命运的安排。待命,还是挣扎,命运似乎没有给我第三个选择。那两个月,是我人生中最漫长的两个月,穷尽了所有的忧伤和彷徨,为自己下注,为命运抉择。或许,漫漫人生中,命运它不总是冷酷无情的,偶尔也会有一丝怜悯温情,聊以慰藉那些孤独失意的灵魂。我自己不说出放弃那两个字,家人还是一如既往的支撑着我前行的路......
又到了开学季,我怀着极度复杂的心情来到了那所美丽的校园,相传苏东坡贬官至此,在周文王元年,瑞凤飞翔过雍(县府古称)停留喝水的饮凤池原址上,修建了媲美杭州西湖的姊妹湖——东湖,我高中的校园就坐落在这茵茵翠柳环绕的东湖当中。校园很美,可我的心里没有风景。沉重的家庭负担,简单的行囊,土旧的衣裳,捉襟见肘的用度......无一不重重的时刻提醒我两个字:自卑!自卑向来是穷人的专利,可我还有那隐隐作痛的自尊,每天早上坐在东湖边上,手里拿着晨读的书,望着那一湖汪汪绿水,思绪万千......人生啊人生,为何如此美丽却又如此忧伤?
来高中之前,同学都是本土方圆几十里的乡里娃,大家或贫或富,或美或丑,但是身份地位相似,只是手里的零花钱多少不同而已,大家都穿着土的掉渣的衣服,大家都讲着一口地道的乡土话,大家都买不起参考书,大家都吃馒头住土炕,而来到高中之后,你就会发现,这个社会原来是分层的,不是简单贫穷与富裕的分层,是两个世界两种文化的分层,是洋和土的分层,一个是泥巴里土生土长的,一个是脱离了泥巴和土地的。这种不同,根植于精神壁垒里,一张口,就蹦出了身份差别,有一种深入骨髓的不同。他们穿着打扮洋气,言谈举止优雅,课外书籍丰裕,考试成绩优异......不是我骨子里本来就有自卑,是上帝营造了那个令我自卑的环境。
期中考试后,60多人的班级,我的排名竟然只在前二十几位,我感觉那棵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劈头盖脸的砸向了我,五雷轰顶......我,无处躲藏,轰然倒塌,我第一次感觉到了绝望,深深的绝望......如果说美丑,贫穷或富裕,都是你命里逃不过的劫,那么我唯一值得自豪的是我的学习,唯一觉得自己能转动命运的钥匙就是学业,可那一刻,我什么都没有了。我,一个人沿着东湖一圈一圈的走,一个人坐在东湖边上看着湖水发呆,一个人站上东湖最高的亭子望着远方出神......这苍茫大地,这幽幽湖水,何处是我归处?何处可容我身?
经过几个彻夜难眠的夜晚,经过几个失魂落魄的白天,我暗暗做了一个决定,我给班主任留了一封长长的信,一个人悄悄把铺盖卷打包在自行车后座,回家了。
因为无法面对突如其来的失败和自卑,我第二次辍学了。
伤仲永是个很老的典故,小时候读它的时候,并没有完全理解其中的寓意,直到多年以后,我才明白,那个故事的确有很深的哲理,过早的聪慧,并且不能正确认识这种聪慧的局限性,却还洋洋自得,最终会害了自己,我想我的身上也有这个悲情典故的影子。
自打记事起,貌似我就特别聪慧,学什么像什么,做什么什么好,而且好胜心特别强,凡事都要做到第一,玩各种游戏分组,总是被小伙伴争抢的那个行家,四五岁时的我,因为做手工,编鞭炮,已经在村里小有名气了,我编的鞭炮,一是漂亮,二是飞快,全村几乎无人能及,尤其在学习上,甚至有过目不忘的本领,背诵的课文不管多长,我只要在早读的时候,哇啦哇啦读两遍,基本就能一字不漏的背的滚瓜烂熟,有时候晚上睡不着,那些要背诵的东西都能像打字机一样出现在脑子里,只要学过的课本,哪个知识点,哪个句子,哪个词组,在书的偶数页还是奇数页,在一张纸的上面还是下面,基本都完整的存在于我的记忆中,而这一切,根本不是靠记忆,感觉就是一种本能。为此,自己甚是得意,经常在课本上寒暑假作业本上找那些最刁钻的题目来挑战自己的智力,只可惜那个时候根本没条件找到课本以外的学习资料,因此,在学习上,我常常觉得有吃不饱的感觉。学习对我来说实在是太简单了,我根本无法理解那些学习成绩不好,学不进去,甚至留级的同学,特别是那些老师反复讲过的题目依然不会做的人,用我当时的脑袋和思维根本无法理解和接受这种现象。
从小学到初中,我从来不在课外学习和做作业,基本都在课堂搞定,写作文我从来不打草稿,都是一气呵成,只有参加作文竞赛才勉强打个草稿,为了得到卷面整洁分。我认为只需要课堂认真听讲就足够了,所以我的课外时间太充足了,一半用来打零工挣钱,一半用来胡思乱想,不知从何时起,我就习惯了独处,喜欢一个人胡思乱想,天马行空,直至后来迷上了看小说,走着看趴着看躺着看,一个晚上可以看完一本小说,上副课时,课本下面压的都是课外书,书桌上有个洞把书塞在书仓里看也很不错,常常看得惊心动魄时......老师却已经在我面前站很久了,直到猛然一抬头......老师收走的书,我们又偷偷去老师办公室把它拿回来继续看。即使这样,我的学习还是没有拉下来多少,作文竞赛,物理竞赛,政治竞赛,还是有我的身影。从小到大,我特别看不起那些死读书的人,尤其是那些搞题海战术的,他们越是努力,我越是觉得他们脑子笨。
就这样一直到了高中,我仍然秉持自己的学习理念我行我素,迫于周围的压力和内心的自责,我每天和别人一样,早起晚归,早读的时候我坐在东湖边发呆或唱歌,中午下午照常上课,晚上上晚自习直到九点半,我赶紧回到宿舍把被子盖上蒙头大睡,偶尔也会烧烧蜡烛,装装样子,而别人一般至少要燃尽一根蜡烛(大概一两个小时吧)才回来睡觉,更有甚者常常是后半夜才回来。很多时候,我睡醒了好几觉,发现宿舍的人还没满。尽管如此,我依然瞧不起那些秉烛夜读的人,更无法欣赏那种头悬梁锥刺股的精神。我鄙夷不屑但是又心不安理不得的睡得不够踏实,因为我的学习的确落后了,落后的越来越严重,学习完全看心情,心情好的时候,可以忘记全世界,心情不好的时候,才想起来要学下习,考试更像抽风,时好时坏。总之,是越来越看不懂自己了,我明白我也需要像别人那样熬夜了,需要加把劲了,可我从来没那个习惯,我不屑于那种学习方式,一半矛盾一般放纵,直到高三。
距离高考只有40多天的时候,又一次模考,距离预期的分数有太大差距,我突然有点害怕了,我怕考不上,我怕失败,我怕......我恐惧到极点,不知道如何去面对,面对落榜,面对失败,面对别人的眼神......因为从小到大,我太争强好胜,我常常暗中使劲,把一切做到最好,通常让事情走在前面,让表扬跟在后边,我几乎无法接受小小的指责和批评,任何一个小小的批评和指责都会令我内心产生巨大的波动,自责和懊恼,我常常在内心开展自我批评,审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我也常常敏感而多疑,我善于察言观色,我喜欢和自己对话,我喜欢胡思乱想,常常不自觉的会放大一些并不可能发生的事情的后果......总之,那种不断蔓延的恶果和恐惧,把我逼到了崩溃的边缘。
因为惧怕失败,也因为没有接受失败的勇气和力量,我第三次辍学了。
其实,后来我终于明白了,小时候学习靠天赋,拼的是记忆力,因为学习内容少而简单,并且所学内容无非就是一些生字生词和公式,只需要记忆并简单套用即可,并不需要太多的理解和融会贯通,而随着知识层次的上升,知识面越来越宽广,不但记忆的量成倍的增加,知识也开始从简单向抽象过度,从静态往动态迁移,记忆只是最基本的能力,而更多的知识在于理解和融会贯通,并且能够灵活运用,而这个必须要依靠变换的题型来反复练习和巩固,而我因为自己的盲目自信,一直没有意识到知识学习中这些本质的变化和飞跃,依然采取原来简单粗暴的学习方法,另外加上你学习的环境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前是一个村的在一起竞争,后来是一个乡的在一起竞争,再后来是一个县城的在一起竞争,而且能上重点高中的本来就是人中龙凤,还有各自家庭所能提供的学习条件的差别,这些因素都可能导致学习上的动荡,而我没有从本质上探寻这个问题,却转而开始怀疑自己,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对学习的态度从原来的喜欢变成了厌倦甚至无所谓。但是又无法接受残酷的现实。
同时,到了初中后期,我开始迷信理解记忆能力,甚至鄙视死记硬背的能力,导致大量死记硬背的东西,我根本无法应对,特别是英语单词,我从来不屑于死记硬背,但是每节课几十个长短不一的英语单词,没有语言环境,没有应用条件,不通过死记硬背,根本不可能再像小时候那样看一遍就能熟记于心了,因此到现在我的英语都是硬伤,我的英语单词词汇量少的惊人,如果不通过考前培训答题技巧,我不可能在英语考试中占到任何优势。
写下这两段,真心希望对于学习的孩子们,是个反面教材,能起到警醒的作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