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喽,欢迎收听早茶电台。(樊登读书)
我是阿森。
昨天空闲的时候听樊老师讲过的书《这不是你的错》,学到了一句话,叫“你是大的,我是小的”,很有感触,想和你聊聊。
在这本研究家庭代际创伤的书里,提到孩子本应从父母那里获取能量,但是有四种情况会阻碍孩子和父母之间正常的能量流动,其中一种就是孩子与父母界限不清,无意识地承担了本该属于父母的创伤与痛苦。
而“你是大的,我是小的”这句话就是让我们分清界限,父母是大的,孩子是小的。大人不要把自己放得太低,事事依赖孩子,孩子也不要把自己放得太高,将父母的责任揽到自己身上。否则家庭分工乱套了,对父母和儿女都会造成伤害。
说起来都是大家都明白的道理,但好像事实总不是这样。
以前有朋友给我讲过一件让她哭笑不得的事情,就属于这种情况。
她妈妈生病要吃药,哪个药一天吃几次,一次吃几片,动不动就忘了。朋友用记号笔,把数字写在药盒最显眼的地方,以为万事大吉了。结果过两天,阿姨又说,每天都得吃,我记不住啊。她好像对自己的健康根本不上心,随便女儿着急上火,苦口婆心,就是改不了。
本来我这朋友已经接受现实了,直到有一次她外婆生病,她才发现,历史竟然惊人地相似。
那天她妈妈把外婆从医院接回家,带回来一堆花花绿绿的药瓶子。然后,她妈妈竟然井井有条地教外婆吃药:“这个要一天两次,早晨一次,晚上一次,一次两片,那个一次一片……我给你写上,可别忘喽。”说着,就拿起了女儿帮她写字时用的记号笔……
我一听,觉得挺好啊,这不是代代相传的妈妈的小棉袄吗?她照顾妈妈,妈妈照顾外婆,多温馨!当时就是这样劝她调整心态的,但现在觉得我可能想错了。
我们经常说,老人就是老小孩,要把他们当成小孩一样照顾,好像这样才算孝顺。但事实上,如果父母还没有到不能自己照顾自己的地步,过早否定他们自主生活的能力,可能既不利于父母的健康,也容易给孩子带来不必要的负担。
再看看我这位朋友,她就是经济独立以后,觉得自己也彻底算个大人了,在家能顶半边天,所以不知不觉接替了家长的角色,爸妈做什么她都要操心,父母吃饭要营养均衡,父母拌嘴要及时调解,本意当然是希望一家人越来越好,时间一长,妈妈却被她养成了孩子,越来越不懂事了。
记得樊老师在书里也提到过:不要去管你的父母。因为这会让你的家庭角色颠倒,你越是管,他们越可能会失去自主能力。
因为每个人都在寻找母爱,父母也是一样。如果儿女愿意像妈妈一样照顾父母,那父母潜意识中希望一直被照顾下去,他们的表现就可能变得像小孩一样糟糕。
在儿女这边呢,很多时候,不管你对父母是严厉还是宠爱,出发点都是好的。因为父母渐渐年迈,不再像超人那样无所不能,所以想用成熟一点的方式爱他们,成为他们的依靠。
但是你要小心,别陷入这种角色互换的相处模式里。始终明确:父母是大的,你是小的。父母不是无所不能,但也不是什么都不能做。你要给他们自主安排生活的权利,甚至有时候可以向父母求教一些生活中的小问题,让他们觉得自己虽然老了,但是还有东西可以给你。不仅慷慨付出,也大方索取,这才是自然的爱。有点像朋友之间的相处模式,对吧?
俗话说,在父母眼里,孩子永远是孩子。你可以偶尔当个大人,帮父母排忧解难,他们会觉得很骄傲,“孩子终于长大了”。不过呢,这种自己很强大的感觉,你还是不要迷恋了,因为时间长了可能会不堪重负。何不留存些力气,等到父母真正需要你的时候用呢?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说的可不就是你没能在他们最需要的时候出现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