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正在学习施展老师的《中国史纲50讲》,听了几讲之后就被深深吸引,施展老师解读的中国历史非常立体,不仅仅停留在还原历史的真相,他更注重历史现象背后原因的挖掘和现象产生的深远影响,让你了解到中国是怎么样一步一步走到今天这样一个位置的。下面就来说说绪论部分。
何为“中国”?
今天中国疆域内的中原、草原、海洋、高原、西域,这几大空间互相联系,互相作用,作为一个体系,才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中国”概念。
有一种说法“崖山之后无中国”,崖山就是灭亡宋朝的最后一场战争所在地。这种说法想强调元朝、清朝都不是汉人的政权,所以不是中国的朝代。这种说法里面实际上包含着一个预设,那就是,中国人等同于汉族人。这种说法显然过于局限,中国并不等同于中原,中国人也并不等同于汉族人,倘忽视了草原、绿洲、高原和海洋上的历史,只看中原,那么讲出来的中是半部中国史。
何为“历史”?
历史不仅包括事实,还包括基于事实的意义。历史就像一座大楼,事实就是盖起大楼的砖头,意义就是规划大楼的蓝图。蓝图画得再精美,也不能解释砖头的物理属性,而对砖头研究得再明白,也不能知道大楼会是啥样子。对砖头的研究,可以告诉我们如何才能活下去。对蓝图的研究,可以告诉我们究竟想要活成什么样子。蓝图和砖头有着相互独立的逻辑,但又有着深刻的相互影响。
所以我们研究中国历史,一方面,要知道“中国”是如何走过来的。另一方面,也要知道这对我们意味着什么。
中国历史的时空坐标
四个时间坐标点
商周之变——商朝到周朝的转型。有了“中国”这个概念,中华文明当中最初的普世主义理想出现了。
周秦之变——周朝到秦朝的转型。中原从分封割据的局面进入到大一统的局面,中国历史也开始超越于中原之上,中原与草原的相互塑造和对抗开始成为中国历史的大脉络。
唐宋之变——唐朝到宋朝的转型。从豪族社会进入到平民社会,此后中国历史再无长期的分裂,大一统开始成为一个不可逆的历史过程。
古今之变——清朝末期开始中国从古代社会向现代社会进行艰难转型。
五个空间坐标点
这几大空间,彼此之间有着极为深刻的相互依赖相互塑造的关系,以至于脱离开一方,都无法有效地解释另一方,所以它们加在一块构成一个体系。而所谓的中国历史,就是这个体系的演化史。
空间坐标的主线与副线
主线的演化逻辑
有了这样一种时空坐标系,你再看中国历史的时候,就比过去更容易找到感觉了。
历史的“第一性原则”
历史本身是各个行为主体不断博弈的过程。
要说到博弈,就有两个事情必须纳入考量:
一个是博弈的内部动力机制,一个是博弈的外部约束条件。内部动力机制主要就是人们的欲望。外部约束条件主要是博弈当中可用的各种资源,以及人们彼此之间的结构性关系。
用两个词来总结,就是欲望和秩序,我把这两个东西称为历史的“第一性原则”。
最终你会发现:
具体的历史中,并不是什么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之间的压迫与反抗,而是各种不同的博弈主体不断地变换结盟关系,并调整他们的行为策略。
究竟和谁结盟,取决于它们彼此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相对力量关系,以及它们所掌握的资源类型,这些都会影响他们的行为策略。
在博弈中,气候变化和技术变迁又是两个至关重要的变量。
在资源不发生大的变化的情况下,这些群体的博弈会逐渐达成一个均衡点,社会结构就稳定下来了。
但是,如果发生气候变化,或者重大的技术变革,导致资源数量和类型又发生巨大变化,就会再一次打破原来的均衡,社会结构就得再一次重构,出现重大的历史变迁。
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大变迁和大转折,其底层的逻辑都在这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