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快乐与否的影响,家庭与社群要比金钱和健康来的重要。那些家庭关系紧密良好、社群互相扶持帮助的人,明显比较快乐。而那些家庭机能失调、一直无法融入某个社群的人则明显感觉到不快乐。
佛教认为,快乐既不是主观感受到愉悦,也不是主观觉得生命有意义,反而是在于放下追求主观感受这件事。根据佛教的观点,大多数人太看重自己的主观感受,以为快感就是快乐,不愉悦的感受就是痛苦。于是人类渴望有快感,并希望避免不愉快的感受,然而,这是大大的误解。事实上,人类的主观感受没有任何实质的意义。主观感受就只是一种电光石火的波动,每个瞬间都在改变,就像海浪一样。不论你感受到的是快感或苦恼,觉得生命是否有着意义,这都是一瞬间的波动而已。
如果我们太看重这些内部的波动,就会变得太过执迷,心灵也会焦躁不安、感到不满。每次碰到不快乐就感受到痛苦。而且就算已经得到快感,因为我们还希望快感能够增强或者害怕快感即将减弱,所以心里还是不能感到满足。追求这些主观感受十分耗神,而且终究是徒劳,只是让我们受制于追求本身。因此,苦的根源不在于感受到悲伤或痛苦,也不在于感觉一切没有意义。苦真正的根源在于“追求”主观感受这件事,不管追求什么,都会让人陷入持续紧张,困惑或者不满之中。
人想要离苦得乐,就必须了解自己所有的主观感受都只是电光火石一瞬间的波动,而且别再追求这种感受。如此一来,虽然感受到疼痛,但不在感受到悲惨;虽然感受到愉悦,但不在干扰心灵的平静。于是,心灵变得一片澄明、自在。这样产生的心灵平静的力量强大,那些穷极一生追去愉悦心情的人完全难以想象。这就像有人在海滩上站了数10年,总想抓住一些好的海浪,让这些海浪永远留下来,同时又想躲避那些坏的海浪,希望这些海浪永远不要靠近。就这样一天有一天,这个人站在海滩上徒劳无功,被自己累得几近发疯。最后终于气力用尽,瘫软在海滩上,让海浪就这么自由来去,忽然发现,这样多平静啊!
新时代主张“快乐不在于外在条件,而只在于我们的内心感受”,这种思维明显与佛教思想是完全背道而驰的。“快乐来自内心”,这句话与生物学家的说法不谋而合。
因此,当别人问你快乐么,如果你并没有追求快乐或痛苦本身这种主观感受,那你就是快乐的,也是不快乐的,并不存在这种感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