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优秀到不能被忽视》
想成为能泅海的人,只有这样才不会随波逐流;要为时间、实践付出代价,这样才不会把未来交给天意!
(引)成为一个“五毒”的人
入世之初时,那还是大四青涩年代的自己,以“欧阳梨落”的口吻写了四十二篇现在看来很是呆滞的《疯憬》来宣泄着那“杯酒人生来敷衍”的职场起初,写着那个被虚化的人期待着这个世界能够温柔相待每个人;口口声声的呼喊着“我只是不想那么早就变成一个只有睡着的时候才会做梦的无趣的成年人!”
还被陈二十觉得是我辈楷模,似乎自己做的很好了一般,着实不敢当。想起年少时很喜欢芥川龙之介的那句——删除我一生中的任何一个瞬间,我都不能成为今天的自己。革命尚未成功啊……
可是生活本来就不能多想,而只能抱最大的希望,为最大的努力,做最坏的打算!
年初时立了三个小小的flag——背300天单词(今年已坚持75天)、每天练字(3月开始已坚持12天)、50本的阅读(已完成17本,3篇读后感)。
坚持做一些小事,并不是因为这样做了会有效果,而是坚信,这样做是对的,迟早有天这些微小的坚持会让我更加喜欢自己。毕竟,大多数人想要改造这个世界,但却罕有人想改造自己的。
当然,兴许成功不是将来才有的,而是从决定去做的那一刻起,持续累积而成的。
想成为一个“五毒”的人,这是想给自己三十前最后一年的期望——独立的价值观、独立的思辨能力、独特的生活方式、独特的人格魅力、爱读书。
(一)没人欠你一份好工作
不论你在什么时候开始,重要的是开始之後就不要停止。
不论你在什么时候结束,重要的是结束之後就不要悔恨。
特别喜欢“扇贝”APP里开头的那句sologan——知道你在改变;也很喜欢“KEEP”APP里开头的那句sologan——自律是我自由。
马尔科姆中在《异类》中提到“10000小时”理论,伟大的成就不在于天赋,而在于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积累如此大的练习量;、安德斯在《刻意练习中》提到的刻意练习的逃离舒适区、正向反馈及老师指导;这些无一不都在说明技能、技巧甚至是才能的提升均来自于逃避舒适区的那些小小坚持的累积。
如果说刻意练习是为了提升工作技能、生活技巧、兴趣爱好;那么在工作层面,工作技能的提升是为了开心、高效的工作;而完美的完成工作是为了最后达到马斯洛理论的一级又一级!那反之呢,没有技能、能力,好工作为何要属于你?
正如采自同一山上的石头,千刀万剐的成了香火鼎盛的佛像,只挨数刀的成了前往佛像路上供人踩踏的石阶。
在华为工作的这段时间,看到很多拼命的家伙,他们努力、神奇而且较真,非常喜欢加班,甚至有时也会无赖,我有时会说他们被洗脑的太厉害。
可是,当看到那些高级别的专家在清晨五点半去见客户的车上刷手机看的是英文新闻,当看到他们滔滔不绝的谈论世界格局、全球技术布局(即使那些都是未来),当看到他们在吃饭的时候吹水云淡风轻地说当年在战火的地方被军方护送着去见客户……一方面是公司赋予了他们平台让他们能看更广阔的的世界,但他们的思维格局是自己打造的,那是磨砺自己工匠思维关注自己能给世界、客户带来什么,而那些激情只会让人关注世界和客户能给自己带来什么;这才是在工作,能力边界的不断试错后的努力获取。
繁重的工作、远离家人的华为人,要说他们错过了什么?他们兴许有的会错过那些享受生活的机会,但逃离舒适区得到的精进,才是这个社会所需的。还是那句话,没人欠谁工作。
亦或需要记住,要做多大的事,就该承受多大的压力。
(二)“正确的工作”OR“找到正确的工作”?
书中这句话让我很诧异,与之前的价值观和工作观甚至是世界观都不相符——“正确的工作”胜过“找到正确的工作”。
读到这句话一开始我是懵的,难道我这么多年所谓的工作经历都是白搭?所谓的跳槽换工作其实都是一类错位?压根没有理解“工作”和“谋生”之间的差异概念?
不过话说回来,先人不是早就提过了么,不管白猫黑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就如空难时分,你会关心你拿到的降落伞是什么颜色?
搞清楚自己喜欢做什么……然后找到一个需要向你这样的人的地方;这才是工作的最佳状态!动力不应该是升迁、不是加薪;因为温饱之后下一步应该是开心的工作,找到那个需要自己的地方工作时,升迁加薪自然就来了。
职场的成功更多的不是由加薪、升迁来判定,而是你在整个过程中的角色是否让你欢欣、积极向上的提升了。
而在这整个过程中,当你感到悲哀痛苦时,最好是去学些什么东西,只有学习会使你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那些一时的成败得失对于漫长的一生来说,不过是来了一场小感冒。即使是衡量985、211的资本市场里,这些跛足但不迷路的人,也一定能赶超虽健步如飞却误入歧途的人!
以正确的方式去工作,在那个自己觉得正确的地方。
(三)“追随自己的激情”,这个建议很危险
职场中,大家都会在开始一个项目或一项工作的时候,给自己打气“加油,开始大显身手了”这类话。然后为这一刻付出对应的激情;连乔布斯帮主也曾演讲时大喊:“成就大事的唯一方法就是热爱自己所做的事,如果你还没有找打,那么继续找,不要停下来……”弄得整个社会都充斥着要崇拜那些勇于追随激情的人,而同情那些安分守几、循规蹈矩混日子的人。
这也就是著名的“激情理论”——要获得职业幸福,关键是首先搞清楚自己的激情所在,然后找到一份与这种激情相匹配的职业。
然而,这种理论是错误的,而且很危险。就映证了很多年轻人所说的那句,“我不想把我的兴趣变成工作,那样我就没了兴趣。”我们越注重于热爱自己所做的事情,可能最后就越不喜欢去做。
其实,看看《乔布斯传》里说的,“他们的计划很谨慎,都是些小打小闹。他们并不梦想着征服世界。”其实,乔帮主不过是热爱他的工作,并把工作认真的做完了,通过很严密的计划做完了。
不要等待机会,而要创造机会。这才是从小的试错过程获得下一阶段的宽慰及勇气。
激情理论的“陷阱”,它可以存在,但不应该成为职业的驱动指导力量。
(四)获取“职场资本”,然后以“自主力”再投资
在获取某一领域的职场资本时,可以想象自己是从某类具体的职场资本市场中获取资本。这类市场有两类,“赢者通吃”型和“拍卖”型。在赢者通吃型市场里,只有一种职场资本可以获取,并且由很多不同的人在争夺资本。而拍卖型市场的结构就比较松散,这里有很多不同类型的职场资本,并且每个人可以生成他们自己独有的资本。
最起初的一份工作就是为了获取最初的职场资本,在哪个市场都会有自己的“交易”规则,有人靠运气、有人靠实力、有人靠规则来获取自己的第一桶“职场资本”,那些算人脉也好,资金也好,什么都好,通过对工作的自主力,对工作岗位的自我言语的力量来投资自己接下来的职场市场。
假若只是努力工作,那么你很快就会来到一个绩效平台,之后便无法取得任何进步。必须持续注入“自主力”,来进行投资提升自己,才能在不断上升的年级平台上获得更多的职场资本,从而获得自己想要的职场感受;这应该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必定是痛苦、乏味的。
而三心二意,朝秦暮楚的那些庸人自然只会停留在“绩效平台”的瓶颈。
工作也好,生活也罢,比起碌碌终生,我更愿热血一世。裹足行踽踽,不阻万里心。
每一个人应该都有自己的怪癖。但是为了要保持正常,符合世界的眼光,他们克服了这些怪癖。因此,毁掉了他们的异禀。他们应该都很厉害才对。
(结)
人常说,看得懂的,都不是命运;猜得透的,都不叫人生。而生活不是等待风暴过去,而是学会在雨中翩翩起舞。
而真实人生中,我们往往在大势已定,无可更改时才迟迟进场,却又在胜败未分的浑沌中提早离席;太可惜……
想成为能泅海的人,只有这样才不会随波逐流;要为时间、实践付出代价,这样才不会把未来交给天意!
对了,朋友们,疫情后我们约去爬山吧,武夷山后好久没去爬山了——爬山很像工作、生活、人生,登顶了才会明白一路的平凡与不凡。
我发现只要心无旁骛,专注于工作,最终还是会有钱的。——伍迪艾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