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大概是相亲最频繁的时候,而大多数相亲者大概是被父母催的,且全天下的父母在择婿标准上竟保持着高度的相似性:在哪工作?车房?父母是干什么的。为了便于考察,还专门发明了一套彩礼制,并将这些指标一一量化。当婚姻成为一种交易时,它离幸福到底有多远?
婚姻以何种方式进行取决于婚恋观念,谈婚恋观念还需从女性的社会地位开始说起。在辛亥革命之前,父权和男权是整个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女性地位低下,婚姻不自由,只能父母做主;辛亥革命到新中国成立这段时期,由于受西方思潮的影响,男女平等意识开始产生,但仅限于青年知识份子;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男女平等才成为了整个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而后一直延续至今。
“男女平等”最基本的保障是人格平等,即女性应是作为“人”的属性而不是“商品”出现在社会活动中,有人可能会觉得诧异,把女性当成商品怎么可能?这样的例子太多了,远一点如封建社会的侍女就属于主子的个人财产,近一点如80、90年代“重男轻女”观,君不见多少女性婴儿如废弃品般丢入江河湖泊。
有了“人格平等”之后,才会去追求更深层次的平等,如家庭、社会、政治平等。然而可笑的是当有了后者的平等之后,“人格平等”似乎又遭遇破坏,如现在的“彩礼制”在某种程度上就破坏了女性作为“人”这一属性所拥有的和男性一致的“人格平等”。当你听到谁谁因为价格谈不成而亲家变冤家时,不禁唏嘘,这样的结合如果说是正确,那一定是从物种繁衍的角度来判断的。
“彩礼制”相对“包办婚姻”有个很大的进步,在于双方选择时都是自由体,在去与留的问题上占有主导权。而缺陷在于没有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供彼此相互了解,加上传递的信息有可能存在夸大甚至错误,从而导致结合之后的不尽人意。
作为狡辩,我们经常会听到说:我们这一辈就是这样过来的。要知道他们生活在一个物质和精神都相对贫乏的时代,一个经济要比感情(交流)重要的时代,在那个时代,你站在哪,那儿就是整个世界。而现在不同,这是一个物质和精神都极其丰富的年代,经济基础和感情交流都同等重要,不管你站在哪,整个世界都在你身边。所以还按照以前那种结合的方式,必然会产生许多问题。
也许他们还会说:婚姻不就是在一起生娃、养娃,平平淡淡过日子么! 没错,虽然这其中包含了婚姻的三个要素。同时我们也反问:传统婚姻中如果存在爱情,那爱情又是如何被诠释的?“执子之手,与子携老”?不是,这是描述打仗时士兵之间的感情;“白首不分离”?也不是,这是爱情破碎后的挽留,况且卓文君和司马也是自由恋爱。真正的诠释是:举案齐眉、相敬如宾。何为“举案齐眉”?妻子端着饭哈着腰站在丈夫面前,不敢看丈夫一眼。古人将这种现象来形容夫妻和睦。相敬如宾就更不用说了。这种爱情观显然和现在不符。
纵使他们理亏,你可能也无法改变那些根深蒂固在他们脑海中的想法。如果你正身处其中,且有强烈的排斥意识,如果你时间充足,可以像训练神经网络一样慢慢改变他们的思维方式。如果你时间紧迫,不如灵活一点,以“迷信”的方式去突破他们的弱点,毕竟当年赵明诚就是因这种“梦”的方式说服父亲同意迎娶李清照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