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一:中庸
![](https://img.haomeiwen.com/i15429195/699b901e0e7cfc37.jpg)
一直以来我对“中庸”一词都不太看好,中国人的那种折中而为之,那种规规矩矩,总让我觉得不够鲜明,不够个性,通俗来讲就是“怂”的说辞。很多人把“中庸之道”当成笑料,认为“中庸之道”就是老好人,就是和稀泥,是非不辨,两边都不得罪,过日子马马虎虎,得过且过。实则不然。
《中国哲学简史》一书在谈中庸之道时说道:
不及比太过好,不做比做得过多好。因为太过和做得过多,就有适得其反的危险。
如此看来,中庸,可维护内心秩序。
既不禁欲又不纵欲,都说欲壑难填,中庸之道就很好地让我们在这个略显浮躁利益的社会维持了内心的平衡,个人的一切行为做法都要尽力且适度。比如努力工作但不日日熬夜耗神;比如遇悲也不沉湎其中,虽喜也不失了心智;再比如发了财不为富不仁,受了穷也不人穷志短……只有这样,内心秩序才不会乱。
作为教师,更要有这样可贵的“中庸之道”。调试心态,工作劳心劳力也未必得到各方认可,工资也不能与之匹配,尤其在与社会其它高收入对比之下更显差距,因此常能听到一些吐槽和抱怨这样一来如何获得幸福感呢?只有保持良好的心态,学习中庸的尽力为之、适可而止的处世态度,才能明白教学的可贵,才能真正体会到教师这一职业给你带来的幸福感,方能有所作为。
关键词二:知命
![](https://img.haomeiwen.com/i15429195/5fc4601a1d3a15f7.jpeg)
我们常常听到未达到人生所求后感叹一句:没办法,这就是命!说完之后便拂袖离去,不做任何的努力和改变,心安理得地保持现状一副悲戚之状还乞求获得他人的同情。可知命就是信命,听命,认命吗?不是的。
《中国哲学通史》在谈儒家所讲的知命时提到:
人只有做了他自己能够做的一切以后,对于那些仍然要来到的东西才只好认为是不可避免的,只好平静地、无可奈何地接受它。
孔子就是用这样的思想来指导自己的行为。他一生都在游说诸侯国,带着弟子风餐露宿地推广自己的理念,企图凭自己的力量来改变当时的社会,尽管常常遭到拒绝甚至蔑视,但心志依然坚定脚步,也从未停下。且言: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尽力去做好事情,但事情的成败交给“命”。这个“命”就是命运、天意。
人生有穷达,知命则无忧。
人生路漫漫,必然有很多事不能圆满,不能件件都符合心意,必然有很多苦苦追求而不可得。如若能知命,才能在做了一切的努力之后,不后悔,不留下遗憾,心平气和地接受最后的结果,这才是人生的智慧所在。
因此,知命二字绝不是不作为者的失败的托词,是尽力之后直面结果、反思自省的坦然心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