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东南倭祸的根子在海禁。
嘉靖二年,日本两个贸易使团在宁波发生争执,继而互相仇杀,波及当地官兵及居民。这就是历史上的“争贡事件”。事后,朝廷下令关闭浙江、福建两地市舶司,断绝与日本的贸易。行政手段干预市场行为的结果,便是商人为牟取暴利铤而走险,东南沿海走私贸易盛行。随着时间推移,走私海商积攒起雄厚财力,并将财力转化为武力。朝廷自然无法坐视走私海商做大做强,便把这些冒险家定罪为海盗,加大力度缉捕围剿。双方矛盾激发,战事延绵不断。
海盗头目多为中国商人,他们纠合周边各国浪人(主要是日本浪人)与明朝作战。他们目的,一方面是想迫使朝廷重新开放对外贸易;另一方面,则是想被朝廷招安,获得官衔。
由于财力雄厚以及经营有方,大海盗头目拥有比朝廷更大更多战船,在与朝廷水师的对抗中占据上风,横行东南沿海。海盗们不仅在海上连战连捷,还经常组织团伙登陆沿海府县,烧杀抢掠。朝廷军队疲于奔命,而且由于作战水平低下,常常一触即溃。沿海局势日渐糜烂,战事连绵,民不聊生。
这仍还不是最坏时候。嘉靖三十五年,胡宗宪上任直浙总督,主持抗击倭寇。他一面重用良将,重整军务,主动出击剿灭陆上海盗;一面以招安为名,诱捕数名海盗头目,送往京师就戮。至此,朝廷信用破产,海盗群龙无首,双方再无和平可能。失去约束的小股倭寇纷纷登陆东南沿海,一路烧杀抢掠,深入内陆。甚至出现过一股仅十几人的倭寇团伙横行数省的奇观。
东南沿海遍地烽火,地方守备军队不堪大用。朝廷不得已放权戚继光、俞大猷等将领,编练新兵,抗击倭寇。此后十余年,戚继光、俞大猷等名将通力合作,转战多地,倭患终于平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