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人类的新议题
为什么是不可理解、无法控制的呢?
>但已经从过去不可理解、无法控制的自然力量转化为可应对的挑战
国家和人民的分离,政治和文化生活的分离
>虽然各国总统、首席执行官和军事将领的每日议题仍然是经济危机和军事冲突,但从整个人类历史的宏观角度来说,人类已经可以看向别处,开始寻找其他议题。
>> ,随着知识成为最重要的经济资源,战争能带来的获利已经下降;可能发生战争的地方越来越局限在世界的特定区域(比如中东和中非),这些地方仍然维持着旧式的物质经济。
当财富来源从物质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时,对于我们个人乃至国家的未来发展有何影响,又当如何应对?
>随着知识成为最重要的经济资源,战争能带来的获利已经下降;可能发生战争的地方越来越局限在世界的特定区域(比如中东和中非),这些地方仍然维持着旧式的物质经济。
那么过去的问题是因为无法逃离的天命吗?
>也会是人类自己的错,而不是无法逃避的天命。
战略上的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
>恐怖主义只是得不到真正权力的人采取的软弱策略
所以人们对未知突发性威胁因素是极端恐惧,而对于潜伏在身边的日常因素却是无视状态,倒也不能说是无视,更形象些:温水煮青蛙吧
>肥胖及相关疾病在2010年造成约300万人死亡,而相较之下,恐怖分子在全球造成的死亡人数是7697人,多数在发展中国家。
>> 这样说来,恐怖分子究竟是怎么占据新闻头条、改变整个世界政治局势的呢?答案就是让敌人反应过度。就本质而言,恐怖主义就是一种表演。恐怖分子安排一场令人惊恐的暴力演出,抓住我们的想象,让我们以为自己即将再次陷入中世纪时期的那种混乱当中。于是,各国常常觉得需要对这场恐怖演出做出回应,便刻意上演一场安全的大戏,比如迫害某地区全体人民,或是入侵其他国家,以显示其国力强大。在大多数时候,这种对恐怖主义的过度反应,反而比恐怖主义本身造成的安全威胁更大。
>> 在此,我并不是要声称世界上已经没有饥荒、瘟疫和战争,人类再也不用担心这些问题了。其实我的态度正好相反。纵观历史,人类总认为这些问题无法解决,只是向神祈求奇迹,自己却从未认真努力消灭饥荒、瘟疫和战争。
并不是很赞同最后一句话,如果从未认真努力的去消灭饥荒、瘟疫怎么会有现代医学和产能的发展,只是过去知识、技术的限制让人类无法解决这些问题,只能通过能使用的手段比如遵循丛林法则的战争来掠夺资源。但也没有放弃医学,正是人类孜孜不倦的求索解决之道,才能有如今的局面不是么
>此,我并不是要声称世界上已经没有饥荒、瘟疫和战争,人类再也不用担心这些问题了。其实我的态度正好相反。纵观历史,人类总认为这些问题无法解决,只是向神祈求奇迹,自己却从未认真努力消灭饥荒、瘟疫和战争。
>> 成功孕育着野心,而我们最新的成就也推动人类设下更大胆的目标。我们已经达到前所未有的繁荣、健康与和谐,而由人类过去的记录与现有价值观来看,接下来的目标很可能是长生不死、幸福快乐,以及化身为神。在减少了饥荒、疾病和战争之后,我们现在希望克服年老甚至战胜死亡。在拯救人类脱离各种不幸之后,我们现在希望他们能够幸福快乐。而在提升人性超越挣扎求生的动物性之后,我们现在希望把人类升级为神,让智人化身为智神。
追求长生不死就像追求永动机一样,是不符合客观规律的。
>在21世纪,人类很有可能真要转向长生不死的目标。在对抗了饥荒和疾病之后,对抗衰老与死亡不过是这场战役的延续,更体现了当代文化最看重的价值:人的生命
这种感觉就像是秦始皇还想炼长生不老药
>但蒂尔可不是可以小看的人物,他是硅谷顶尖的成功创业者,其影响力惊人,仅私人财富估计就有22亿美元
在20世纪活到70的也正常,在21世纪活到150也不正常
>20世纪,人类的预期寿命已经从40岁增加到70岁,几乎翻了一倍,所以在21世纪,至少应该可以再翻倍到150岁
>> 。18世纪末的英国哲学家边沁主张,所谓至善就是“为最多人带来最大的快乐”,并认为国家、市场和科学界唯一值得追寻的目标就是提升全球的快乐。政治家应该追求和平,商人应该促进繁荣,学者应该研究自然,但不是为了荣耀什么国王、国家或神,而是为了让你我都享有更快乐的生活。
那么幸福感的获得有没有一个定式呢?
>看来幸福感有一个神秘的玻璃天花板,虽然我们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幸福感却未能实现同步。就算我们能为所有人提供免费食物、治愈所有疾病、确保世界和平,也不一定能打破这个玻璃天花板。要实现真正的幸福快乐,难度并不亚于战胜老死。
欣喜可以分解成如此简单的身体层面的物质活动,但有研究说极端愤怒和极端高兴时的身体反应是一样的,那么又是什么让我们的意识判断这是喜悦而非愤怒呢?(这个是真忘了)
>。你觉得气流在你的脊椎里上下涌动,电波冲击着你的身体,好像体内有几百万颗爆炸的能量球。
想起生活大爆炸里的谢耳朵,他的想法就是把自己的意识植入机器人
>人要升级为神,有三条路径可走:生物工程、半机械人工程、非有机生物工程。
>> 在追求健康、快乐和力量的过程中,人类慢慢地改变自己的特质,于是特质一个又一个地改变,直到人类不再是人类。
>> 人类只要一有重大突破,就不可能只用于治疗而不用于进化升级。
>> 契诃夫法则”的魔掌,其他领域也能够如法炮制。有些枪出现在舞台上,但永远不会开火。因此,我们必须在今天思考人类未来的议题。正因为我们面临着如何使用新科技的不同选项,也就更应该理解现在的状况,主动做出决定,而不要等着被决定。
>> 这正是历史知识的悖论。知识如果不能改变行为,就没有用处。但知识一旦改变了行为,本身就立刻失去意义。我们拥有越多数据,对历史了解越深入,历史的轨迹就改变得越快,我们的知识也过时得越快。
>> 研究历史,就是为了挣脱过去的桎梏,让我们能看向不同的方向,并开始注意到前人无法想象或过去不希望我们想象到的可能性。
>> 于是,城堡入口处那片完美的草地,就成了无人能造假的身份象征,威风地向经过的人宣告:“本人财粮满仓,威权显赫,领地农奴无数,一片绿地岂在话下。”草坪越大、修整越完美,就代表这个家族越强盛。如果你拜访一位公爵,却看到草坪维护不佳,就知道他有麻烦了。[插图]
挺有意思的,当人们发现某种东西能够彰显权利、财势的时候,就会不遗余力地利用起来
>中产阶级家庭也以自家的草坪为傲。要不是因为那些白色长袍和黑色头巾,还真有可能误以为身处美国中西部,而不是中东地区
>> 中产阶级家庭也以自家的草坪为傲。要不是因为那些白色长袍和黑色头巾,还真有可能误以为身处美国中西部,而不是中东地区
>> 。这正是研究历史最好的理由:不是为了预测未来,而是要摆脱过去,想象另一种命运。当然,我们仍不免受到过去的影响,所以永远不可能得到完全的自由;然而,部分自由总比全无自由要好得多
>> 预言人类会努力做到长生不死、幸福快乐和化身为神
>> 预言人类会努力做到长生不死、幸福快乐和化身为神,其实和预言民众盖房子的时候前面要有块草坪非常类似。这都是很可能发生的事情。但只要你大声把这件事说出来,就会让你开始考虑其他替代方案。
>> 一把枪,一把在第一幕中出现、将在第三幕中发射的枪。
>> 如果最早提出的理想有缺陷,常常要到理想即将实现的那一刻,才会赫然发现。
>> 本章描述的未来,只是“过去的”未来;换句话说,也就是基于过去300年的思想和希望而指向的未来。然而,基于21世纪将诞生的新想法、新希望而形成的真正的未来,可能与过去的未来完全不同。
>> 为了理解这一切,我们需要再回头,了解智人究竟是怎样的生物、人文主义如何成为主导世界的宗教,以及为什么实现人文主义的梦想反而可能导致人文主义的崩塌。这就是本书的基本安排。
>> 本书第一部分,着眼于智人与其他动物的关系,希望理解我们这个物种究竟有何独特之处。
>> 讨论人类化身为神的未来之前,不能不谈人类身为动物的过去,以及人类与其他动物的关系;原因在于,人类与动物之间的关系,很有可能就是未来超人类和人类之间的关系。
>> 想知道超级聪明的半机械人可能怎么对待只是一般血肉身躯的人类吗?先去看看人类如何对待不太聪明的动物表亲吧。
>> 根据第一部分的结论,本书第二部分将会审视智人在过去数千年间创造出了怎样光怪陆离的世界,又是怎样把我们带到了现在这个十字路口。智人是怎么深信人文主义的信条,认为宇宙是以人类为中心运转、人类是所有意义与力量的来源的?而这样的信条又会对经济、社会和政治有怎样的影响?它是如何塑造我们的日常生活、艺术,以及我们最隐秘的欲望的?
>> 本书第三部分也是最后一个部分,则回到了21世纪初。在更了解人类、更了解人文主义信条之后,第三部分描述的是我们目前的困境以及可能的未来。为什么想实现人文主义反而会导致它的崩塌?追寻不死、快乐和神性,又会怎样动摇我们对人文主义的信念基础?有什么迹象预示着这个灾难,又是怎么反映到我们每天所做的每一个决定上的?如果人文主义确实已经难以为继,什么可能取而代之?这一部分并不是单纯的哲学思考或空谈未来,而是仔细审视智能手机、约会的方式和就业市场,从蛛丝马迹中判断未来将会如何。
历史唯一不变的事实,就是改变。
无常是常。
但人是趋利避害的,人本性是畏惧改变的,每一次变化带来的都可能是未知的结果。而不变的重复的日子尽管单调乏味,但你能一眼看到结果。人对未知总是有一种恐惧的。
>回首过去,很多人都会认为法老时代的结束以及“上帝已死”的概念都是社会的进步。或许,人文主义的崩塌也是好事。人们之所以不愿改变,是因为害怕未知。但历史唯一不变的事实,就
>> 回首过去,很多人都会认为法老时代的结束以及“上帝已死”的概念都是社会的进步。或许,人文主义的崩塌也是好事。人们之所以不愿改变,是因为害怕未知。但历史唯一不变的事实,就是一切都会改变。
第一部分 智人征服世界
>> 第一部分 智人征服世界人类与其他动物有何不同?人类如何征服世界?智人究竟是比较高级的生命形式,还是欺凌其他物种的地痞流氓
第2章 人类世
>> 确实,在未来1亿年间可能会有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撞击地球,但大概不是下周二这种时间。与其害怕小行星,还不如害怕人类自己。
>> 智人突破了地球上各个生态区之间的阻碍。在人类世,地球有史以来第一次成为单一的生态系统。虽然澳大利亚、欧洲和美国仍有不同的气候和地形,但人类已经让全球的各种生物打破距离和地理界限,不断交流融合。
>> 大不了可能某位怀旧的老人家告诉族里的年轻人:“我年轻的时候,猛犸象可比现在多得多啊,乳齿象和大角鹿也一样。当然,那时候的部落酋长也比较诚实,小孩也比较敬老尊贤。”
>> 要说家畜命运特别悲惨,重点不在于它们死的方式,而是它们活的方式。被豢养的动物从古至今的生活状况,都受到人类的欲望和动物的需求这两个因素的影响。
>> 进化论认为,所有本能、冲动、情感的进化都只有一个目的:生存和繁衍
>> 为什么现代人如此热爱甜食?可不是因为到了21世纪初,我们还得大吞冰激凌和巧克力才能生存下去,而是因为我们石器时代的祖先如果碰到香甜的水果或蜂蜜,最明智的做法就是尽量吃,吃得越快越多越好。年轻人为什么开车鲁莽、吵架冲动,还爱黑进机密网站?因为他们还是照着远古时期的规则行事,这些规则在今天不仅无用,可能还有反效果,但是符合7万年前的进化需要。当时,年轻的猎人如果冒着生命危险追赶猛犸象,就可能胜过所有竞争对手,赢得当地美女的芳心;而我们现在还有着这种大男子主义的基因。[插图]
>> 客观来看,母猪再也不需要探索周围的环境、与其他猪社交、与小猪有任何情感联结,甚至连走路都没有必要。但从主观而言,母猪仍然会对这一切拥有极强烈的欲望,无法满足则痛苦万分。被锁在母猪栏里的母猪,通常都会出现严重的挫折或绝望症状。[插图]
>> 进化心理学基本的一课:几千世代以前形成的需求,就算已经不再是今日生存和繁衍所需,仍然会留存在主观感受中。
>> ;人类有99%的决定,包括关于配偶、事业和住处的重要抉择,都是由各种进化而成的算法来处理,我们把这些算法称为感觉、情感和欲望。[插图]
>> 心理学家哈里·哈洛(Harry Harlow)在幼猴刚出生不久,就将幼猴与母猴分开,隔离在小笼子里。笼子里有两只假母猴,一只是金属假猴,装有奶瓶,另一只是绒布假猴,但没有奶瓶,结果幼猴紧抱着绒布母猴。
泛灵论宗教和有神论宗教
>现代犹太家庭过节的时候是在前院草坪办烧烤活动,而传统犹太家庭则是去会堂研读经文。这样看来,办个烧烤活动可能还比较接近《圣经》时代的精神。
有神论的宗教(例如《圣经》时代的犹太教)用一种新的宇宙神话来合理化农业经济体制。过去的泛灵论宗教,是将宇宙描绘成如同一场盛大的京剧,有无穷无尽、五彩华丽的角色不断上场。大象和橡树、鳄鱼和河流、高山和青蛙、鬼魂和精灵、天使与魔鬼,都是这场宇宙大戏的角色。但有神论的宗教改写了剧本,把宇宙变成易卜生荒凉的戏剧场景,只有两个主要角色:人和神。天使和魔鬼也在这次改写中幸存,成为诸神的使者和仆人。但原来其他泛灵论的角色,包括所有的动物、植物以及其他自然现象,现在都成了无声的装饰。
>> 过去的泛灵论宗教,是将宇宙描绘成如同一场盛大的京剧,有无穷无尽、五彩华丽的角色不断上场。大象和橡树、鳄鱼和河流、高山和青蛙、鬼魂和精灵、天使与魔鬼,都是这场宇宙大戏的角色。但有神论的宗教改写了剧本,把宇宙变成易卜生荒凉的戏剧场景,只有两个主要角色:人和神。天使和魔鬼也在这次改写中幸存,成为诸神的使者和仆人。但原来其他泛灵论的角色,包括所有的动物、植物以及其他自然现象,现在都成了无声的装饰。
我们的社会会有可能重蹈过去吗?阶级是永远存在的啊。也许将以另外一种狡猾的方式存在
>,就把动物从有情感、值得尊重的生命降格为不过是人类的资产,但这种过程并非仅限于牛和鸡,大多数农业社会也开始把不同等级的人视为资产。
第3章 人类的特质
>> 实际上,美国人的命确实更值钱。一般美国人在教育、健康和安全上得到的金钱投资,远超过一般的阿富汗人。
哈哈哈哈哈哈
>科学的一个美妙之处就在于,科学家面对未知,可以自由尝试各种理论和猜测,但到头来也可以承认自己就是没找出答案。
>> 科学的一个美妙之处就在于,科学家面对未知,可以自由尝试各种理论和猜测,但到头来也可以承认自己就是没找出答案。
>> 人看到狮子,电子信号便从眼睛传向大脑,刺激某些神经元,神经元又放出更多信号,于是整条线路上的神经元一一受到刺激、放出信号。如果有足够多神经元、用足够快的速度放出信号,指令就能传到肾上腺,让大量肾上腺素传遍全身,心脏也收到指令要跳得快一些,同时在运动中枢的神经元也向腿部肌肉发出信号,让肌肉开始伸展或收缩,于是这个人从狮子旁边逃之夭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