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遇老杨,是我刚开店那年,老杨开一家电话亭,在我家对面。
细眯的双眼,白晰的皮肤,中等身材,声音特宏亮。"小田,接电话。‘’这样的喊声街面上的人几乎都听得见。
九五年,那时根本没有手机,我业务联系和亲朋电话主要靠老杨传达,接一次电话付费一元。
和老杨闲聊,得知他是八十年代毕业的大学生,他看到身边的同学都纷纷下海创业,他也跃跃欲试。
在一位政府部门工作同学的帮助下,跟几个人合伙买下一块地,办证,开发,卖房,一切都顺风顺水,挖到了他人生的第一桶金,由一穷书生摇身一变成为地产商。
成功的喜悦点燃他再次暴富的激情,也是那位政要同学的介绍,来到了复兴开发区。
〈你盖房来我付钱,三峡库区来移民〉,开发区的宣传口号鼓舞人心。
老杨异常兴奋,倾其所有,拿下大片地,进材料,上工人,忙得不亦乐乎,老板式的微笑时常挂在脸上。
‘’后来呢,怎么搞起电话亭来了。‘’我好奇地问他,一探究竟。
‘’莫谈啰,兄弟,房子做到半截,沒钱了,政府也不拨款。"
"为什么呢?不是他们答应你们建房政府付款的吗,怎么可以沒有诚信?‘’
‘’哎,也不能全怪政府,那三峡库区老百姓不愿背井离乡,宁愿住山顶,也不愿移民,有么办法。"
老杨一脸幽怨,语气中充满了无奈和不满。
"现在只有守电话亭照看这半拉子工程,不知何日是个头啊。‘’
老杨以往的自信全无,深深叹息……
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塞翁得马,焉知非祸。骄傲的老杨被命运撞了一下腰。
老杨当然不甘就此认输,他决定东山再起。看到附近几家米厂每天车水马龙,在打听到稻谷价和米价之后,通过各方精算,老杨行动了。
组织资金大量收购稻谷,然后加工大米,和他熟悉的米商电话说凑一成整车就过来拖。
当他信心满满,哼着小调迎接米商来验货的时侯,米商一句话让他从头凉到脚。
‘’你这米在小机子上加工丢了,好多细米夹杂其中,这质量根本没人要。"
不懂行的老杨再次栽了跟头。
时光不紧不慢地过着,老杨无时无刻都在想打一个漂亮的翻身仗。那年,孝感的大蒜跌至每斤一毛钱,而广州的同学说那里每斤一元五。
哇!财富就在眼前,我却视而不见。老杨马上行动,很快收满一车南下广州。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市场变幻莫测,广州满市场的大蒜堆着没人要。
没几天,老杨的大蒜烂的烂,丢的丢,剩下的甩卖,亏得让他怀疑人生。
再次看到老杨,是几年后的淸明节。
我家早早开门,这是全民祭祖的日子,没一会顾客便蜂涌而至,应接不暇……
"田老板,好兴旺的生意,发了哟,伙计。‘’老远便听见这熟悉而爽朗的哈哈声。
老杨看似苍老了许多,眼角布满皱纹,身体发福了很多,花白稀松的头发耷拉在秃顶脑袋周围,昔日智慧的双眼失去已往的犀利……
在断断续续的交谈中,老杨始终一副失魂落魄,怀才不遇的神情,感叹命运不济,愤慨世态炎凉!
老杨确实老了,显得那么的落寞无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