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几个朋友一起喝茶聊天。
“哎呀,这放假我女儿整天呆在空调房,就是吃饭出来一下。”
“别说,家家都一样,不要说小孩,我女儿三个孩子他妈,也是一样的。你看他们吃好象吃得很好,但身体哪象我们年轻时,红朴朴的,壮实得很。他们没经过风吹雨打,一个个瘦不拉叽的,眼睛眼睛近视,有时,你叫她带孩子出去玩一下,她说这么热出去中暑。”
“现在想想我们那年代也是哈,这么热还要出去做事都不知怎么过来的,割稻谷,插秧,抢季节,看天做活,越下雨越要出去抢收。”
“人是贱的,在那样环境,吃不好,啥都不好,但人都乖乖的,很体谅父母,做事自觉,又能吃苦,身体还结实,从不生病。你看现在动不动就病了。”
“孩子们在学校上学也是,那条件不知比我们那年代好多少。但你到校门口去接孩子看一下那些孩子的脸,都没笑容,眼神没光。我们那年代一出校门,象脱僵的野马,追呀,跑呀,跳呀,那个鲜活劲,灵性都挂在脸上。”
“现在的小孩子压力太大了,作业又多,还要玩游戏,哪有玩的时间呀。小孩子一定要玩,无忧无虑尽兴的玩,才是他们的天性。”
在人群中,听别人讲,不同角度不同见解,很有趣。
“喂,你什么看法?说来听听,为什么会这样,现在的人吃好喝好,样样有,还不快乐?”
“她又没你们那些问题,她养一个孩子,又不用她操心。〞
“这主流是这样,我孩子还能独善其身?只是我孩子读初中那时没玩游戏,跟同学在一起别人都聊游戏,他都插不上话。后来玩了游戏才有同伴玩,他说不玩都out啦。哪一家不是一样。我现在就特反感手机的信息来定义孩子们的认知,丧失自我独立思考与想象的能力。”
年轻时我没认识到早期的家庭哺养对孩子成长的影响。我自己是典型的自我行为主义者,自已对自已的生命和生活负责。但并不是每个人能认识自己(这是一辈子的功课),有的人真的是一生由他自已的性格左右(性格是儿童期形成,既有基因,也有家庭环境),没法跳出自我的认知(超出他的认知不能理解他人,与人相处很容易以自己为标准去争论,明明是辩论事情,他又容易由自已的心情来诠释事情引起不开心,怪别人。)如果你懂得,你会很悲悯这种自作自受(人人都如此,但开朗的人会少折磨自已,会将心比心)。
婴幼儿期最初的依恋情节是母亲最温暖的,(也可以是另外的人,谁哺养谁对他好,他一生都会记住这个人)。依恋期心理哺养又比身体,智力哺养重要很多。孩子出生时,年轻的父母很高兴(包括全家),在最基本的生存哺养与照料(吃喝拉撒)上大家都比较在乎,也基本能应付。但孩子最初的感知(从眼神,声音,肢体动作,触摸,光影,色彩等等这些视觉,听觉,触觉也称之为感统都和大脑有关)是他与人建立关系,感觉和体验快乐,痛苦的功能,这种心理的满足是奠基孩子营养的心灵和丰富灵敏的心灵。很简单一个比较妈妈喂奶粉和保育员喂奶粉,妈妈会一直用语言边做边表达,情意绵绵长长,抱在温暖的怀抱里,笑盈盈用爱的目光同孩子交流,保育员有的会有的不会。而这些心理的满足与体验到的快乐又是安全感的来源和对美好的感受。(又有美的体验与感受又会充满对生命的感恩与对生活的热爱)。
“那我们那个年代兄妹又多,父母忙,饭都吃不饱,谁还去管你那么多?”
“正因为我们那个年代处在生存的满足上,人还没上升到心理哺养层面,所以我们那时吃饱喝足就很满足,但现在不同,人己上升到更高层面,教养方式又恰恰没跟上,所以按经验来养或弥补型来养,出现了很多问题。很简单的比方,有的父母年少时吃了很多苦,趁着改革机会“上岸”就不让孩子“受苦受累,即时满足要什么给什么,以孩子为中心养出来后说‘我这么为他,他好象觉得理所当然一样”,巨婴,白眼狼不就这样养成。”
“我们那年代,你别看到穷,其实我们很富有,大自然的一切,阳光雨露,暴风骤雨,春暖花开,秋收冬藏,种子发芽……反正动植物的生命过程与时空的变幻,人与人的交往(那时串门,三五成群伙伴玩)都得到充分施展,哪象现在的小孩啥也不能接触到真真切切的实物,出个门有车有人陪送,只能跟自己几个人接触,又都是宠他的人,个个是宝,走上社会,你不让我我不让你,你看现在离婚率,恋爱都不谈,还想什么美好生活,我女儿三个孩子,吵架动不动就来住一段。你说父母谁不希望孩子幸福成家立业?以后老了走也走得放心一点。”
出来喝个茶,听到这么有营养的闲聊。这座城,怎会不令你如此热爱?!
书桌前,湛蓝的天空,白云在飘荡。不远处,中信,小蛮腰䇯立在城市的中央。这座城的温润润物细无声。
![](https://img.haomeiwen.com/i26429263/91312fad8cfcc883.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