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答案:都宠幸了吧……
哈哈,开个玩笑,对待书本我们应该抱着敬畏的态度,心怀感恩地去阅读。
但读书有如阅人,有些适合深读,有些适合浅读。
每一年的每一天都会有新的书上市,有数据显示,2014年全年新书品种为19.8万本,现在是个知识爆炸的年代,出书的人也越来越多,再加上在过去这么多年的各种书籍,这些书本共同组成了知识的海洋,我们在其中畅游,有人能在书的海洋中吸取营养,游弋自如;而有的则容易呛水遇危,不能自救。
古语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个人觉得,行万里路容易,读万卷书难。
根据2012年的数据,中国成年人年均阅读图书不到5本。
全世界每年阅读书籍数量排名第一的是犹太人,平均每人一年读书64本。韩国为11本,法国、日本约8.4本。
作为曾经拉底年阅读量的中国人之一,我知道,其实不是我们不好学,只是在这个浮躁的年代,能静下心来读书的人少之又少,我们普遍缺乏阅读的习惯。
我们不阅读的原因不外乎:没时间,太忙了......
如果你每天在睡觉前会回顾一下自己这一天的生活轨迹,会发现其实自己一天下来印象深刻的事情并没有几件,但我们却还感觉从早到晚就没停过。
那些我们认为很重要的事情,工作,应酬,运动,培训,家务,甚至加班或者逛街,我们总是毫不在意地把大把的时间花费在这些事情上面。
还有些其实不那么重要的事情,比如说闲聊八卦玩游戏,微信微博朋友圈,也在不知不觉中占用着我们宝贵的时间。
可是到了读书这个选项时,我们内心里就有一个声音:没时间...
当真没有时间吗?
一年里有8760个小时,就算我们阅读一本书平均要花费5小时,以平均每个成年中国人的阅读量为5本书的平均数来算,我们一年花在读书上的时间仅为25小时?
当真是微乎其微!!
我们不是没时间,我们只是不愿意花时间在读书这件事情上。
当然,也有很多牛人在挑战阅读的极限,他们中很多人都能做到每日读一本书,有的甚至两本书。
知乎网友战隼,在2010年12月18日发起每天一本书习惯,进行了379天看了419本写了378篇简评。
日本作家,书评人印南敦史,每个月需撰写60本书的书评,全年阅读量高达700本,平均一天读完两本书。
读书有两种方式,一是读薄,一是读厚。
所谓读薄就是书越读越薄,现在的畅销书那么多,我们必须学习快速阅读,精简书中内容,获取文章精华,最后能用自己的话总结书本的中心思想,并最终运用到自己的生活当中。
所谓读厚,即书读百遍,或者同一时段内,就某一类型的书集中阅读,慢慢形成这一类型的知识体系,将书中的知识转化成自己的知识,并且在这一领域内形成自己独有的标签,甚至成为其中的专家。
不管读薄,还是读厚,阅读的最终目的都是将别人的知识精华,内化成我们自己的知识。
我们读书,不是背书,美好的阅读时间,能洗涤我们的心灵,升华我们的灵魂,但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并坚持下去,却是非常不容易。
不如循序渐尽吧,一开始我们不求每天一本书,而是每天花上十分钟,在清晨起来的第一时间里,放上一段小音乐,泡上一杯咖啡,找一本自己喜欢的书,翻上十分钟,给大脑和心灵来有一个清醒的开始。
当我们翻开书的那一刻,就会被书中的世界吸引,你愿意花在书中的时间会由每天十分钟到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到数个小时。
长此以往,我们也许也能成为那个坚持阅读,每天读一本书的“牛人”呢。
好书那么多,我想都宠幸!
最近同学回老家同学聚会,几天时间里都与儿时的同学们一起,他们在打麻将,玩扑克,而我抱着个kindle, 把拖欠了的阅读内容都补了回来,或许会显得与同学们格格不入,但内心却是觉得无比充容。
每次,在电视里看到姑父的公益广告,总是特别喜欢其中的一句话:每一次阅读,都是一次身心的光合作用。
深有体会,真心认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