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讲一点阿德勒心理学,生活中是否对事情做出这样的判断:因为孩子不好好学习而对他发脾气;认为我不受欢迎在于长得不好看。
你看,我之所以这样,都是外部有个原因导致的。这些“原因”是不好的源头,改变的方法是去除这些原因。
世界上总有些无法改变的事情,比如相貌美丑。
弗洛伊德见到这种情况会说:因为相貌不好,害怕被人嘲笑,再加上原生家庭的不幸,造成你性格上的不自信,所以你不受欢迎,只好一人沉浸在不幸中。
这套说法很受人们认同,人们都想:没有它就好了,我的人生一定比现在好。
这称之为“原因论”,按这个逻辑推导下去,人的一生在出生时被各种原因给定好了,相貌丑的一定不自信,谁也摆脱不了宿命,这像不像决定论?
将原因都归结于外部,是不负责任的表现,不管怎么样,你还有选择的权力。
这种论调是有问题的。
心理学家阿德勒提出了异议,他与荣格一样,起初都是弗洛伊德的忠实拥护者,后来都各自提出了自己的理论,都因理念不同,与弗洛伊德分道扬镳。弗洛伊德、荣格、阿德勒也被称为“心理学三大巨头。”
阿德勒提出的“个体心理学”认为,人具有选择的能力与权利,继续沉浸在不幸中,是你的选择,原生家庭的不幸,固然是真的,但它并不能阻止你做出改变的选择,为什么你不选择变得自信呢?前面的原因只是你为了不改变而找的借口。
当然想改变,问题是改变不了啊。谁愿意沉浸在不幸中呢?
阿德勒认为,不幸和不自信是自己的“课题”(行动的直接后果由谁来负责,便是谁的课题。),与别人无关。选择不幸对自己有好“好处”,相比改变带来的痛苦,他更愿意不变。
对孩子发脾气的原因不是孩子不好好学习,而是你想控制孩子,发脾气是你实施控制的手段。不受欢迎的原因也不是长得丑,而是害怕别人嘲笑你长得丑,所以封闭自己,拒绝一切建立关系的机会,自然不受欢迎,同时也减少了受到伤害的可能。
控制孩子和避免受伤就是“好处”,其他的理由是借口,改变等于放弃“好处”,这个决定需要勇气。
为了不改变而找的所有借口,通通是自己的选择,告诉自己“别无选择”也是一种选择。
与弗洛伊德的“原因论”不同,阿德勒是“目的论”。你课题的不幸,是为了达成你某种目的的选择。
阿德勒也承认,每个人的生活环境、家庭情况和教育水平是有差异的。但与其看自己被上天给予了什么,不如花心思琢磨怎么用好上天给予的东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