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之为明,非情识也,非知觉也,非感忆也,盖始于格物,中与省察,成于致知,知至而后谓之明。人之有知,缘于耳目、动于情感、因于物欲,此识也,非正知,故明者,不缘耳目之官,不懂情感之念,不徇物好之欲,而灵明通澈、智慧充盈。
孔子的论述结构性非常强,先说明不是什么,再说明对应的状态是什么(知),接着又说了那个状态不是什么,所以明白人是什么样子。
知与识
自己之前常常觉得这个我知道了,那个我明白了,读到这句的时候,才恍然大悟又不禁羞愧,那哪是知道明白,不过是有了那么个意识罢了。他们经过了自己的大脑,大脑也处理了这些信息,从逻辑上分析,从情感上共鸣,但是这些东西和自己有什么关系呢?
在孔子看来的明白,不是情识所触,不是感官记忆,它从格物开始,通过省察锤炼,最后真知,才能说自己明白了。同样是做一道菜,有的人就是随便买了菜,调料也随便放些,再随便炒一炒就出锅上桌了。有的人就会在市场认真的挑选,比如辣椒是用红的还是绿的,是用甜椒还是青椒?菜是切丝还是切段还是切块?用不用放花椒?放酱油还是不放酱油?这次放了不好吃那下次试试不放的?一样的做菜,经过几次练手,这道菜和第一种做出来的一定不一样。这时才能说自己会做菜啊~
而很多时候,自己做事连格物都没有做到,谈什么知道明白?
做明白
怎么才能明?在半年前小伙伴就告诉过自己很多事情,不是想明白,是做明白的。自己最近才深有体会。哎~我们通过感官来获取信息,所谓获得识,知与识转化的过程就是体认的过程。看了通关指南不代表就能通关,把游戏老老实实打一遍,才知道通关指南要怎么用。
在这个时代信息获取成了十分便捷的事情,别人的生活,别人的选择,别人选择后的结果,一打开网页就自动啪啪啪呈现在我们面前,自己曾经被表面的结果蒙蔽了眼睛,亦步亦趋的跟着做,就像拿着a游戏的攻略来玩儿b游戏。
想要的同样的结果,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得到。什么是最适合自己的方式?需要自己去寻找。
之前自己是一个懒厨子,站在锅前面,别人丢进锅什么,我就炒什么,最后做出来的就是一锅乱炖。现在我会先想,自己想吃什么,需要什么材料,然后去找,虽然这个过程不再有参照系,也可能各种意外找不到,但这才是自己创造的菜肴啊~
正因为这个找的过程,才会明白自己想要的生活是什么样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