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也想着在外面闯出一份天地,怎奈现实残酷,最后我还是回到了家乡。其实,那时候我是想着在太原待上个两三年再回去的(我确实是有着返乡意愿的)但还没等到三年,我还是回来了。不过,虽然我的人回来了但我的那一套资料:户口、档案在那个地方居然存放了三年。我还真就是“待”了三年。
可能我的个性不大适合待在外面:在一个回家的傍晚,那个时候正值中秋佳节,我买了个廉价月饼回家。一个人空空的对着一轮白月,一个人坐在那一个昏黄的灯泡下面,一边吃着泡面一边啃食那个稍微有些发苦的月饼,心里面还想着第二天的工作。这这种情况下肯定是没有那: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情怀!因为那时的我几乎是连口热水都没有的。那个时候想回家的迫切心理确实作祟。由于这种心情的撩拨,最终我还是毅然决然辞职回家。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的家乡虽然面积很小也确实没几个就业机会,却是着着实实养育我的地方: 那里不但有我的父母家人而且还有一份眷恋在其中(我这人很恋家的)。那时的我20来岁,居然对自己生长的这片土地还一知半解的:家乡都有什么?种植什么作物?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几个村几个庄的?这些问题我还真不好回答,想想真是丢人!
我的家乡好像是个盆地,反正我放眼望去所看到的四周都是山峦。我们那里以种植粟子为主,人们常吃的食物便是黄糕:就是把和好的粟面放于蒸锅上蒸,然后再把蒸好的熟面放到面盆中鞣。鞣制成为一块儿热腾腾、黄橙橙的热面团后,再盛上一碗刚出锅儿的热菜,怎一个“真香”了得!本来我对黄糕是无感的,自外出求学后才开始感念起家乡的黄糕来,那是一种吃入肚皮的踏实。还有一种食物叫做饸烙,就是用苦荞面压制成的一种面条儿。人们晚上不带做饭,上街直接一碗饸烙了事。一碗泛着些苦味的面条儿,在来上几块儿咸咸的豆腐干,那吃的是一个踏踏实实,保准一晚上不挨饿。出门在外吃多了那些个速食,对家乡的一切便开始怀念了。
返乡之后,我依旧做着一份早八晚六且挣钱不多的工作。工作的空隙之中我通过断的听人谈话,观察周围的人,发现:其实,你身边最为熟悉的东西比你想象中的要大的多得多!那耕种的土地之上,成片成片的金黄谷粟你见过没有?那种满金黄葵花的田间地头你见过没有?(不过我倒是见过个这样一个景观: 一小片儿杨树林里,树木的下面种满了黄花菜,真的好美)那些县里面的风景区你知道几个?那些地方你又去过几个?那环绕周围的几座山峰你攀爬过没有?念了那么长时间的书,居然连自己生活的那个县城都了解甚少,只知道城区那一小方的天地,真是只井底之蛙啊!
通过不断的接触外界,接触各式各样的人,我了解到:我们的县城是个很湿润的地方,一片片的湿地美之又美。那面的那一片水草丰美的湿地,到了夏夜永远都是蛙声一片的。虽然近几年那些地方遭受了些创伤,有些风景也遭到了一些破坏,但依旧是个很美的地方,因为我们相信:那些被破坏的生态还会重新得到恢复的。 我们的美景在山之上:碧绿碧绿的山顶上,有葱葱郁郁的松林。有突突兀兀的白玉石林。有山顶之上那手可摘星的孤独庙宇。有山清水秀的美丽瀑布。也有一望无际的赵国长城。这些地方我也并没有把它们全部逛完,这些风景我也并没有把它们全部看完。所以我觉得我太不了解我的故乡了。若有机会,我一定把那些未踏足的地方都去走一走。
我们在读书的时候,只是一味的向外面去看。外面的世界确实很大很辽阔,但它毕竟是一个未知的世界。我们在对自身不怎么了解的时候,却是一味的往外求,所以很难的做好一件事情。所以我们应先把自己的情况,自己身边的一切事物了解之后,再去了解外面的世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