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曾祖父去农户家收租,农户见东家来了,准备将家里唯一一只老母鸡杀了招待他。曾祖父连忙阻止,说,你们中午吃什么,我就吃什么,不用杀鸡。吃了午饭,曾祖父躺在农户家的躺椅上午休。可是,那只老母鸡老是来啄他裤腿,赶也赶不走。曾祖父没办法,站起来,问老母鸡,你要干嘛?话音刚落,梁上绑着的一根很粗的老木头掉了下来,刚好落在躺椅的枕头上。”
“这个故事是我爷爷说给我爸爸听,我爸爸再说给我听的。他们深信善有善报,一个小小的善举,就可能改变一个人的一生。” 金龙说。
他从小受家学影响,坚持做善人,行善事。在外奋斗近40年,他一直践行着这个信条。
金龙是临海市杜桥镇汇头村人,曾任政协深圳市罗湖区常委、深圳市青年联合会常委、深圳市慈善总会理事、深圳市文联委员、深圳市书画家协会主席、深圳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等。
如今,57岁的金龙,三分之二以上的人生时光撒在他乡,但是心心念念,不能忘怀的,仍是故乡。
【书法家金龙(字熙长)为当代劝善学者。致力以书法作品弘扬传统家训,并在学界率先提出情性教育。】18岁出门远行
金龙的童年是在老家四合院里度过的。高中毕业后,他当过小学教师、木工、油漆匠。
如果没有那次征兵入伍,很难想象他的人生会在短短数年之间,跨越北国南疆:从江南到东北,从东北到广东。
1980年11月,刚满18岁的金龙穿上军装,开始了军旅生涯——他成了一名基建工程兵部队的战士。
部队生活锻炼人的体魄。“部队训练很苦,我告诉自己不能掉链子,一定要坚持下来。”在东北雪乡,金龙没有倒下,他凭借惊人的毅力,刻苦训练,成为全连队里体能数一数二的战士。
1981年3月,金龙所在的部队接到命令,南下奔赴深圳,支援刚成立不久的深圳特区建设。
坐了四天四夜的火车,终于到达目的地:一个人口只有两万多一点的南方滨海小镇。这就是当时的深圳。
金龙加入了建设深圳大军之中,第一份工作是钢筋工。市委大楼、电子大厦、友谊商场、国贸大厦……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在热火朝天的深圳速度里,金龙挥洒着汗水。
但是,他本质上是文人。下工后,战友们去外面玩,去欣赏南国夜色,他却把工棚当成书房,铺纸研墨,挥毫苦练。
他的一手好字,在连队里不胫而走。连长、指导员爱惜人才,把他调到连部做文书。一个多月后,他又被调到师政治部,担任放映员和附近学校的辅导员。
从此,金龙的工作与爱好慢慢靠近。他更加努力工作,勤奋学习。所有的业余时间,他都用来充电。
1983年春节,金龙回乡探亲。他借此机会,叩响了浙江省书法家协会和西泠印社的大门,向名师请教。半个月后,他拎着大包小包返回部队。战友们以为他带回了家乡的土特产,打开一看,包里装的全是书稿和篆刻用的石头。
在这段时间里,他系统学习了书法史和篆刻史,悉心临摹汉魏碑帖。
书法家 金熙长1983年6月,金龙被借调到深圳市图书馆,成为第一个转业的工程兵。因为工作出色,又被推荐到中山大学图书馆学专科班进修,还通过武汉大学图书馆学函授班考试。
学,然后知不足。“那段时间,我到处拜访名师、大家,请他们指点。”金龙说。王起、商承祚等名家,都是他请教的对象。商承祚是古文字学家、书法家,他爱护晚辈,对金龙带去的作品,一一指出其中的错误,还找来字帖,亲自写给他看。
1985年,金龙在深圳举办了首个个人书法作品展,受到社会各界好评。这一年,他23岁。之后,他又举办个人书法篆刻作品展7次。
“展览既是展示学习成果,也是检查不足。”金龙说。
与深圳仅一江之遥的香港,是东方明珠、国际大都会。金龙很想在这个更大的舞台上,检验自己的作品。
1988年年底,他来到香港。看着街上的行人,他立刻意识到自己格格不入。
到底哪里不对?“衣服。我的穿着一看就是外来人。”金龙说,“不能还没开口,就让人把你贴标签了。”他决定,第一件事,就是改变行头。
他通过观察发现,香港的体面人都穿西装,那么,“我也买一套西装吧”。他来到西装专卖店,一套西装要2000多元,差不多是他半年多的工资。他不顾店员异样的目光,咬咬牙,买了。
穿着崭新的西装,金龙按计划去拜访时任香港图书馆协会主席、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馆长颜达威先生。
“请问,您找谁?”在颜达威办公室门口,他被秘书小姐拦住。
“我找颜馆长。”
“有预约吗?”
预约?颜先生压根儿不认识他,他怎么预约呢?但是,看这个情形,如果回答“没有”,可能就见不到颜先生。
经过一番简短而激烈的思想斗争,金龙决定撒一个谎。
“有预约。”
他如愿见到了颜达威先生。他首先为自己的冒失造访道歉,接着向颜先生说明来意,边说边赶紧递上几幅自己的书法作品。
颜先生态度和蔼,并没有怪罪的意思。他欣赏着这些作品,不再说话。
过了许久,颜达威回过神来,忙问道:“是金龙先生让你送作品来的吗?”
“颜先生,这是我写的,我就是金龙。”金龙解释说。
“什么?你就是金龙!” 颜达威吃惊不小,而当他得知金龙是从深圳过来的,又是大吃一惊。他大声地说:“深圳,一个正在建设的特区,出了你这么一个书法新秀,真是太让人激动了!”
他一边说,一边拉金龙坐下慢慢聊。
当他了解到金龙想在香港举办个人书法篆刻作品展时,他非常支持。
1989年5月,经深圳市外事办的协调和新华社香港分社的批准,金龙携带作品去香港中文大学举办个人书法篆刻作品展。展出反响强烈。5月16日,香港《文汇报》作了专题报道。
时任香港书法家协会主席陈文杰先生看过展览后,不无感慨地说:“我在香港住了30年,未见过一个没有胡子的书法家来香港办个人展览,而且办得那么成功的!”
香港书法爱好者协会主席余寄梅、香港青年书法家林民恩等,都对金龙作品给予高度评价。
自费刊登公益广告
在书法篆刻艺术上孜孜以求的同时,金龙也热心公益事业。他要让深圳这座缺乏文化根基的城市,焕发文化活力。
1984年11月,金龙举办了“深圳市首届书法篆刻培训班”。第二年,他联合深圳一大批青年书法篆刻艺术爱好者,筹建深圳青年书法篆刻学会(后更名为深圳市书画家协会)、深圳市少儿科学艺术爱好者协会、深圳市硬笔书法协会,为深圳市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杰出书画艺术家。
从1990年开始,他积极发展国标舞,在深圳香蜜湖成立了亚洲最大的国标舞中心,同年创立深圳市国标舞研究会。通过一系列的国标舞的推广、普及、交流活动,培养了一大批国标舞选手及爱好者。
1998年夏,长江遭遇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灾害。看到救灾官兵在现场救灾的画面,金龙心急如焚,渴望自己也能为抗洪救灾出一份力。8月23日,他发起并组织深圳市十多个书画社团共同举办“书画赈灾义卖”活动,活动当天就筹到救灾款127万元,及时送到灾区。
2002年初,金龙拿出10万元,在深圳多家媒体上刊登关于助残扶弱的《倡议书》和公益广告。
深圳市原市长郑良玉看到后,专门撰文,表扬他的善举:“向社会中的困难群体伸出仁爱之手,这种义举,表现了他作为一位艺术家关心别人、奉献社会的道德风范。”
在金龙的倡议下,不到一个月时间,就征集到了200多位书画家和收藏家的600余件捐助品。2002年7月18日,在深圳市政协礼堂举行文物字画助残义卖,所有作品当场卖完,所得捐款,全部由残联收取,用在助残扶弱事业上。
“深圳是我的第二故乡。在这里生活的时间,已经远远超过了我在临海老家生活的时间。”金龙说,作为一个文化人,他希望自己是一个有温度的人,也希望第二故乡是一座有文化有温度的城市。
最牵挂的是故乡
在深圳,金龙在部队当过兵,在机关上过班,也下海经过商,不管做哪一行,贯穿始终的,是他热爱的书法篆刻艺术。
而随着岁月流逝,另一根感情线逐渐明朗起来,那就是思乡之情。他给自己取字“大砻”,因为他小时候住的院子里,有一个磨砻,他在磨砻边玩大的;他给自己取号“小川山人”,因为他的村子就在川山之下;他又给自己取名“熙长”,因为老家后门墙上有“羲皇高卧,长发其祥”一额,取其首字,谐音为“熙长”。
他来家乡也越来越勤了,对家乡的文化事业越来越关心起来。2004年前后,桃渚古城改造,他去给当地干部讲课,呼吁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2009年,临海紫阳街改造,他去讲课,积极出谋划策。2014年,他举办个人作品展全国巡展,特意在台州展览两次,希望能与更多的家乡文化人交流共进。
2018年,杜桥二小开辟金龙书法作品展览馆。金龙时常在此举办文化沙龙,组织公益活动。他还通过自己的关系,约上全国各地的艺术家来到家乡临海,与当地文化人互动,举办文化雅集活动。
他还出版了多本个人专著,每次回家,都会把书带来,免费赠送给家乡的文化爱好者。
“一个充满文化味的故乡,该有多骄傲啊。”金龙说。
他这样想,也这样做。
原文刊
《台州日报 文化大观》,题目为:艺术的飞翔 眷恋的故乡——书法家金龙的人生故事
作者 包建永
【深圳著名书法家金龙(字熙长),以书法弘扬家学文化,同时亦撰写《太上感应篇新注》之系列文章,被誉为当代劝善学者。居深30年曾创造多个深圳第一。曾获深圳市文明市民标兵、深圳特区成立三十周年杰出贡献奖等荣誉称号。】 【书法家金龙(字熙长)临云峰山摩崖】 【书法家金龙(字熙长)临四山摩崖】 【书法家金龙(字熙长)临《瘗鹤铭》】 【书法家金龙(字熙长)临《章草月仪章》】 【书法家金龙(字金熙长)书自作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