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气读完了《未来世界的幸存者》,用了近3个小时的时间,震撼不已,久久不能平静。

现在的中产阶级生存已是如此艰辛,多少人为了养家糊口,为了物质资源,还在拼命出卖自己的时间,然而做这些着工作,我们至少还觉得有所意义,但如果下一代连做这些,出卖自己的时间的机会都没有的时候,他们的人生该是多么悲催呢?
“技术造成的人力精简,将在今后5年内,导致全球发达国家失去710万个工作岗位,但在科技、专业服务及媒体领域,将创造210万个工作岗位。两相抵消之下,未来五年内,将会净损失500多万个工作岗位,其中以行政工作与白领阶层为主。”---摘自世界经济论坛《未来的工作》,2016
随着人工智能变得越来越聪明,会有更多的人被挤出就业市场。没有人知道大学该学什么,因为没有人知道20岁的时候学的东西到了40岁还有么有用。等你知道的时候,已经有数十亿人变得一点用都没有了。这不是偶然,而是必然。
《未来简史》作者尤瓦尔.赫拉利说“未来,人类可能会分成两个主要的等级:一个全新的更先进的精英阶级,很聪明,很富有,有更好的基因和更好的寿命;还有一个全新的一无用处的无产阶级,他们将越来越穷地等待死亡,可能变成没有工作、没有目标、整日靠吸毒度日、戴着VR头盔消磨时光的乌合之众。”
因为技术的原因,人与人之间的贫富差距会越拉越大,甚至整个社会可以分为有技术的人和没有技术的人。有技术的人会成倍的放大自己的优势,带来大量的收入。掌握了技术的资本家更是如此,他们是世界真正的控制者,就像《货币战争》中罗斯柴尔德家族一样,世界命脉的真正控制者。没技术的人,注定被主宰,连被剥削被利用的价值都没有,因为竞争不过机器,但为了生存,可能找一份很辛苦的工作,勉强糊口度日,享受是无从谈起。
社会流动性越来越小。以前穷人通过不懈努力,和其他人竞争,可以晋升到更高的社会阶层,改变自己的命运。但是,现在,你要竞争的对象是软件和机器人,无论你怎么努力,都不会超越他们。 由于通过奋斗爬到社会上层的可能性越来越小,所以教育的价值也随之变小。如果不能学会机器人无法替代的技能,那么读不读大学,对人们将来的收入不会有太大的影响,说不定,不读大学,人们的处境还会好一些。
尤瓦尔.赫拉利说,这是21世纪最悲催的事实。
面对这样的社会,我们不能就此放弃教育,但是我们究竟该怎样培养我们的孩子成为适应未来社会的人呢?
一位被剑桥录取的女孩子,因为不喜欢英国大学偏学术的氛围,拒掉剑桥的offer,因为更喜欢美国的教育理念,准备尝试看看能否申请到心仪的美国大学。这一消息传来,很多人感到惊叹不已。
女孩子很优秀,她弹得一手好琴,长笛吹得出神入化。运动也很擅长,特别会玩,滑雪,帆板,样样精通,在舞会中也是高手。成绩单上最差的分数是A。同时学习四种语言,中文、英文法文、拉丁都很出色。就是这样文武双全,爱好广泛,有思想,情商高。
很多人说,这样牛娃说,普通人学不来。
女孩3岁开始学习钢琴,7岁开始学长笛,10多年的苦练,一开始是家长的引导和监督,后来就是自己喜欢,越精通越喜欢,不管在哪里上学,不管环境如何变化,不管忙碌与否,都坚持了下来。 所以,在钢琴和长笛的两个乐器上,她都拿下了英皇8级(综合难度与中央院演奏级差不多,比中国院10级还要高一些)。
很多人看到了牛娃的优秀,却没有多少人看到牛娃背后高度的自律和勤奋。
1985年,芝加哥大学的Benjamin Bloom教授,出版而一本重要著作《如何培养天才》(Developing Talent in Young People)得出这样一个结论: 他调查了120个各行各业的精英人物,包括音乐家、科学家、艺术家、工程师,却得到了一个有点令人尴尬的结论:天才无法在青少年时期发现。你找不到任何一个普遍适用的指标,暗示这个孩子将来会成才。智商IQ测试与将来的成就,根本就没有相关性。
但是,有一个变量除外。它与个人成就的大小成正相关。那就是:投入的时间,刻苦练习的程度。
所有被调查的精英人物,无一不是投入了大量时间,刻苦练习到自己的业务中,成就越大的人,越是勤奋,钻研业务的时间也越长。 2008年,畅销书作者Malcolm Gladwell在他的新书《异类:成功人士的故事》提出了“10000小时规则“的概念,即成功至少需要10000小时的投入。自称“宇宙第一网红”的咪蒙,经历了《南方都市报》12年的风云变幻,在媒体行业有12年的积累,笔耕不辍。念叨着“有种有趣有料”的罗辑思维,每天发一条60秒语音,罗胖,这个在媒体行业有10年经验积累的人,承诺要做十年,而今已是第6个年头,而他经营的自媒体已有当时的新生事物成长为庞然大物。
我在自己的工作中接触到的一些优秀的孩子,大部分都有一些自己的爱好。或者毛笔字写的很好,家里逢年过节的对联都是出自孩子之手;或者钢琴特别好,能在学校或者各种社交表演中展示自己的特长;或者绘画特别好,经常参加各种比赛,拿得各种奖项,制造各种小创作。当你和他们聊起他们是怎么在繁忙的学习之余培养起自己的爱好时,无一不是回答“这项爱好我坚持了五六年了,从来没有间断过”,“或者我从小5岁甚至更小就开始培养这项爱好了,从未间断。”
这些故事无不证明了“10000小时规则”背后的思想:真正决定一个人成就的,不是天分,也不是运气,而是严格 的自律和高强度的付出。
成功的秘密,根本不是秘密,那就是不停的做。如果你真的努力了,你会发现自己比想象的要优秀得多。
现在的社会已经很残酷,未来的社会我们已不敢想象。有人说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快的时代。站在教育者的角度,看我们未来一代的教育,不免忧心忡忡。很多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还处在“抱着走”的育婴时代。孩子的自律又何从谈起呢?
为了解决教育中的诸多问题,北师大附中扛起了教育改革的大旗,为了培养孩子的个性和差异,取消了班主任、年级组合教研组,采取了松散灵活的“走班制”。 教室不再按班级划分,而是按学科划分。学生自己选择学习科目,自己设计个人课表。
学生没有统一的上下课时间:你可能会看到某一段走课时间,在一个叫“书院活动室”的地方,有孩子在那里自习或阅读,也可能什么都不干,看手机,聊天也无人干涉。
由于一孩政策,很多的家庭对孩子有过度的保护,过分的苛求。不敢给孩子一个自由发展去尝试、去自由体验的空间和时间。家长太迫不及待了,太想按照自己的想法、按照自己以前的经历来 培养我们未来的孩子。
面对这种“放养式教育”,在改革初期很多家长不能理解,他们的态度是这样的:

然而我们可能低估孩子的潜力,北师大的一位高三学生这样写到:

未来很残酷,也许我们不能该让孩子学习哪些重要的知识,特殊的技能有助于他在未来的竞争,但一种品质是我们现在绝对可以培养的,也是未来的社会必须的,那就是高度的自律。所有现在开始,就培养孩子高度的自律品行吧,重要的是你自己也必须自律起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