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 2017-03-09
今天这篇文章,我想了三天,都没有想到一个合适的开头。
只因我接下来要说的这些内容,我一想到,就不由得心中激荡。
怎么激荡?请你想象,当你终于见到你追了十年的爱豆,你的心情会怎样。
所幸,我是编辑(也是作者),而不再是记者。从专业性上讲,在写文章的时候,记者只能中立,不代入个人情感,不偏袒任何一方,只要呈现完整的事实就好。
但编辑不同。编辑的品位、情感与逻辑,赋予了文章第二次生命。尤其是在出版行业,每一本书的背后,都有编辑(和校对)在掏心挖肺。
所以身为编辑,我并不想,也不需要克制情感,来安利这部电影。
科林·费尔斯 / 裘德·洛 / 妮可·基德曼 / 劳拉·琳妮 / 盖·皮尔斯 / 多米尼克·威斯特
这些名字足以让资深影迷欢呼雀跃,脑海中瞬间浮现出《王牌特工》、《国王的演讲》、《大侦探福尔摩斯》、《布达佩斯大饭店》、《蓝莓之夜》、《冷山》、《情书》、《幻世浮生》等等等等一连串的经典大片来,于是欢天喜地走进电影院。
而如果把这些名字换成他们演绎的角色,那就是:
麦克斯·珀金斯 / 托马斯·沃尔夫 / 沃尔夫女友 / 麦克斯妻子 / 菲茨杰拉德 / 海明威
这才是让那些如我一般的小编辑和文学青年们热泪盈眶、趋之若鹜的真正理由。(一个有趣的细节是,妮可·基德曼也演过海明威的妻子)
麦克斯威尔·珀金斯,史上最伟大的编辑,我认为没有之一。菲茨杰拉德、海明威、托马斯·沃尔夫、埃德蒙·威尔逊等天才作家,都是由他一手发掘。他不仅与他们合作,更与他们交心,全方位支撑他们写作,也间接改写了美国文学史——因为他本人并不写作。
《天才捕手》这部电影,就是从他的传记《天才的编辑:麦克斯·珀金斯与一个文学时代》中截取了一段,改编拍摄而成。作者是普利策奖和美国国家图书奖得主A·司各特·伯格,他曾师从卡洛斯·贝克,也就是《迷惘者的一生:海明威传》的作者。
海明威在1926年出版了他的第一部重要小说《太阳照常升起》,就此成为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代言人,并开创了“新闻体小说”的独特文风。二十多年后,他凭借《老人与海》获得了普利策奖和诺贝尔文学奖。但鲜为人知的是,他与珀金斯和菲茨杰拉德的关系。
菲茨杰拉德比海明威大三岁,当他们第一次见面时,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刚出版两个星期,而海明威还没有出版任何作品。菲茨杰拉德便向珀金斯引荐了海明威,很快《太阳照常升起》出版了,随后菲茨杰拉德投入了巨大精力来指点海明威的创作。
最亲密的时候,他们互称“菲茨”与“海姆”,以至于菲茨的妻子泽尔达都看不下去,觉得他们像一对基。海姆的《流动的盛宴》里有一个细节:泽尔达抱怨菲茨“尺寸不行”,菲茨就特意向海姆“请教”,然后海姆在厕所里看了他半天,告诉他“从上往下看肯定短”,怕他不信,还想带他去卢浮宫看看希腊的裸体。
然而,在海明威蒸蒸日上时,菲茨却江河日下。这之间当然没有必然联系,但菲茨的懦弱和堕落,让海明威越来越看不惯。以至于在菲茨写了一连串的散文说出他的故事后,海明威觉得他算什么男人,就在《乞里马扎罗的雪》里写了一个失败的作家,名叫菲茨杰拉德。菲茨很受伤,就写信给珀金斯抗议,后来的版本里就是另一个名字了。
更夸张的是,当菲茨生无可恋时,写信向海明威倾诉,海明威却说,他可以找人干掉菲茨,这样菲茨的妻儿就能拿到保险金了。他还在回信里写了一首歪诗。
为司科特·菲茨杰拉德的睾丸从伊甸岩被抛入海中而朗诵的诗
(阿尔卑斯山沿海的安提比斯)
于是,从这些灰色山庄中
他烂醉如泥,没缠兜裆布
纵身
跃下?
不。
那是某个侍者?
是。
哦,温柔地推动绿色草尖
不要搔弄我们的菲茨的鼻孔
越过
波动的、未被本•芬尼研究过的灰色大海中
比我们欠艾略特的债更深的深处
它们嘭嘭抛下他的两个,最后是他的一个
圆形的、胶质的、布满缝隙的……
它们上升,旋即消失
在自然的
非人工的
恐惧中
下沉时没有激起涟漪。
我真的很难想象,曾经那么好的两个人,怎么就变成了这样。是“文人相轻”的天性使然,还是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不得了的事;就算是激将法,未免也太过凶狠了。而我们之所以能看到这首歪诗,是因为在菲茨死后四年,他的大学好友埃德蒙·威尔逊将它和最后的那些散文一起,结集出版,以《崩溃》之名。
冥冥之中或许早有定数,菲茨去世时,海明威的《丧钟为谁而鸣》刚出版。在后来的二十年里,海明威渐渐也走向了和菲茨一样的结局。他终于理解了菲茨,还在《流动的盛宴》里动情地评价了菲茨,然而菲茨永远也不会看到了。
请原谅,我跑题了。因为《了不起的盖茨比》是我最爱的外国小说,我实在是心疼菲茨。感谢珀金斯,如果不是他不顾领导的反对,买下了菲茨处女作《人间天堂》的版权,而是换一个编辑,我们也许就看不到《The Great Gatsby》了,能不能看到《Trimalchio in West Egg》也很难说。
不过,《天才捕手》的猎物不是菲茨,而是托马斯·沃尔夫。沃尔夫的每一部书稿都堆积如山,需要大量的删改才能出版,而这正是珀金斯的价值体现。
珀金斯看中了《O Lost》并将其改名为《天使,望故乡》,精心打磨后一出版就大获成功。此后,珀金斯和沃尔夫越来越亲密,两个家庭内部的问题也越来越多。珀金斯将沃尔夫满满三纸箱、无数页、四十万字的《时间与河流》琢磨成器的过程,既是美国编辑史上的丰碑,也是两人感情破裂(?)的催化剂。最终,沃尔夫选择了离开。
对于这个结果,珀金斯虽然觉得遗憾,但也能理解接受。毕竟,他一直以来坚持的原则是:书是属于作者的。编辑并不给一本书增添东西,最多只是作者的仆人,不觉得自己很重要,当然也能被其他编辑替代。
当沃尔夫后悔时,已经来不及了,他在病床上抖着手,写下了给珀金斯的最后一封信。当珀金斯在电影里唯一一次摘下帽子开始读信时,沃尔夫也已经看不到他的表情了。
《天才捕手》早在一年前就亮相了柏林电影节,反响平平;尔后在北美和英国上映,评分也一度走低。据说,可能是因为导演本来是搞戏剧的,第一次拍电影,还是各种抓马,用力过猛。而且,导演自己就是个基,那么能把父子情拍成基情,也是合情合理……
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天才捕手》让更多人认识了珀金斯,也看到了编辑的质朴而伟大。
如果你已经看过《重版出来》和《校阅女孩河野悦子》两部日剧,再看《天才捕手》就毫无障碍了。前者讲编辑,后者讲校对,工作方法都讲得很细;前者只在业内有些水花,后者则是全民追看。但从专业性上讲,前者是胜于后者的:虽然后者女主成功攻略了所有人,但那只是不讲道理的正能量,古板同事和章鱼编辑才是出版行业的真相。
在电影《天才捕手》中,珀金斯对沃尔夫说:没有什么比一本书更重要。
日剧《重版出来》则是这样说:就生存而言,书也许不是必需品,即使不读书,或许也能生活下去;但是通过一本书,人生也许就能改变,或是有人得到救赎。
正因这世上还有这样内心纯粹的人,沉浸在工作中拼尽全力,我们才能看到这些好作品。
而他们之于我,就好像那束在盖茨比家对岸码头上彻夜闪烁的绿光。
(今天这篇文章,我是跪着写完的,希望你喜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