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除了父母的逼婚,35岁的人更害怕失业。
当然不是所有人都这样。
那些在职场里上升到高级总监级别的,就算辞职,也有一堆猎头等着高薪挖他。
但现实是30岁以后,工作高不成低不就,没名校背景,也没500强镀金,还要顶着结婚生子的压力,日子并不轻松。
特意问了做HR的朋友。
朋友说,30岁以后没有上升到一定层级的人,他们会认为是没有上进心或能力不够。
如果还大龄未婚,就觉得可能性格不好相处,并且有结婚生子的计划,心思不在工作上。
如果还是女性的话,基本上不会考虑了,因为婚后产假,教育小孩,应付家庭,会耗费她大量精力。
我听后,都要打抱不平了,但无奈,事实如此。
就好比因为这次疫情,复工时间一再延迟的时候,有网友调侃道:
“再不复工,老板就要发现公司没有我也能正常运转了。”
虽是玩笑话,却道出了一个真相:
大多数人在职场上,都只是“螺丝钉”,可有可无,替代性强。
而对于“螺丝钉”来说,即便没有疫情,也早晚会因为“只长年纪,不长能力”而遭遇职业危机。
这就是职场上流传的“35岁定律”:
如果你到了35岁,还做着最基层的工作,那你很可能会成为被“优化”的对象。
更有一位工作15年的资深HR直言:
裁掉35岁以上基层员工,早已是公开的秘密。
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现象呢?
❶ 大多数人从事的工作内容技术含量和价值其实“不(够)高”,不够稀缺,易补充
突出的就是近期裁员比较猛的汽车行业、房地产、互联网行业吧。
这几个行业都是过去快速、稳定增长的,所以人员布局都是按“可以增长”的前提来的,一旦停止或增长过慢,就得裁员,因为这行业很多人的技术含量不够高,没有环境加持下创造的价值都不高。所以为啥不找便宜的年轻人?
这里请大家好好思考“研发”和“开发”的区别,至少我觉得招聘中很多公司为了提高吸引力,故意把绝大多数“开发”性质的技术工种说成是“研发”。
但其实有“研发”能力的人,一般都是越老越吃香,“研发”也不局限于技术,“研发”意味着从0到1,有些,管理和职能类具备从0到1能力的人也是经验越丰富越吃香。
❷ 人力市场不成熟
其实近年来,更多的公司要求履历稳定的候选人,背调的普及,网络对公司口碑的传播等等,都在显示我们的人力环境在不断成熟。
但还是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
a.换工作不一定都等于“跳槽”,不一定都值得涨薪
b.社交性招聘平台推进太慢,人才的口碑效应只覆盖了极少一批人
c.企业节奏过快,国内恶意竞争依旧普遍
以上几点都直接造成大多数人才的价值和价格远不够对等、人才价值评估困难。所以企业才倾向于用学历、年龄等简单粗暴的手段招聘提高宏观人才筛选质量(下限)。
不要扯“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老话,这种说辞适用的是诸葛亮这种本身已经名满区域的极少数的牛人。
不过,你以为做到中层就安全了吗?
一些企业的小中层,最大的工作就是摊派工作给下属,然后收集下属的每周工作报告,整合完了,作为自己的部门/团队业绩给自己的领导汇报,在我眼里,这些人就是报告整合者。
其实这种现象不仅存在于百度这样的互联网企业,在传统企业里也大量存在着这样的不干事却有决策权的中层。
因为许多企业能不能生存都有自己的业务结构或者公司高层决定的,中层其实起不到太多的作用,但是中层又在公司治理理念里被赋予了很高的职能,这样就被大量希望在一个不错的位置上混吃等死的人给盯上了。
他们互相内推,官官相护,在一个大企业里建立自己的小派系小团体,有好机会就集体跳槽,吃垮了一家换另一家,这种现象其实是在许多传统巨无霸公司里普遍存在的,只不过许多公司高层没有察觉,或者知道了也没有更好的办法去管理而已。
在这里也奉劝大家不要有侥幸心理,无论是底层还是中层,干实事的人根系才会比较深,才不容易被大风吹倒。
避免出现中年危机,年轻的时候要做好规划,以下几点分享给你们。
❶ 勤于锻炼,好身体是一切的本钱
年龄大了会感到身体在走下坡路,早睡早起晨跑锻炼还是可以增强免疫力的。
比如我最近身体状况不好,昨天去办了健身卡,人不能太倔强,不能不服老(捂脸)。
好在可以通过锻炼改善下状况,除了外形看起来更精神,也能减少去医院的次数不是。
❷ 不要停止学习
都说想太多做太少,除了穷,还因为读书少并且穷,扎心了。
自打工作以后发现:出来混迟早要还的一点没错。
举个例子,我朋友在评估公司上班,现在遇到瓶颈期,因为他公司是家外企,他英语不好,想升到高层自己能力不行,连基础的对话都拿不下来,更别说写全英文的评估报告了。
快30的人了,去年报了网上的英文辅导课,每天强制自己练英文。
所以说,学习是很重要的,以前混日子的悠闲,迟早得还回去。
想要提升自己,最好学个一技之长,很多人想发展副业,但是没有擅长的,又没有本金,就被困住了手脚。
有一技之长,可以提高工作成功的概率。
❸ 积累财富、理财规划
讲真,大部分人是做不到高级层的,原因有很多,但这不代表你享受不到更好的生活。
除了上班,开源赚钱合理规划,你也可以控制自己的人生,不至于35岁被工作绊住脚,被生活磨去光。
所以,35岁前,尽可能积累资金,给自己做好打底保障,要学会理财。
人生要自己负责,尽可能给自己积累更多的财富,不止金钱,还有人脉、知识、友情、见识...
这些能让生活发光的,都是财富。
屏幕前的你,总有一天也会到达35岁,但我希望那时候会你可以感谢现在的努力生活,会理财规划的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