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从蹒跚学步到行走自如的成长过程中,难免会有大小的磕磕碰碰。每一次受伤的经历都会更进一步的成长,使得他更深刻的体会到什么是危险,以及今后怎样规避类似的风险,这要比大人喋喋不休的叮嘱要有效百倍。孩子从最初的磕碰是无法懂得疼痛和害怕是怎样的体验,如果我们对孩子过于的紧张和哄劝,反而会放大他的疼痛和紧张,更增强了他的恐惧感。就像有些孩子因害怕打针而强烈和拒绝和哭闹一样。漠视孩子的痛苦和眼泪,不是不爱孩子,而是为了将来不受更大的伤痛。只有他亲自体验过了疼痛和受伤是什么感觉,以后我们叮嘱他去什么地方或做什么事有危险时才会更顺从一些,甚至会主动去躲避危险的东西。
昨天看到一位看护孩子的老人,应该是孩子的奶奶,领着一个大约三岁左右的孩子在路边玩。因为是男孩子显得格外顽皮一些,奶奶在后面紧跟着,当时我离她们比较近,因而能清楚的听到她因追赶而有些急促的喘息声,还能看到她的疲惫。许是看到了觉得好玩的东西跑的比较快,还差点摔倒了。奶奶紧跟着又快一步抓了他,还念叨着慢点不要乱跑,稍微做些有难度的事,就紧张的怕孩子摔了。说实话看到那个情景,我就替那位老人觉得累,不只是身累,心也累。爱孩子是每个做父母的本能,老人也是一样,甚至比父母更舍不得孩子受一点点委屈或伤痛,在看护孩子上更是小心翼翼,生怕孩子一个不小心磕着碰着。虽是尽心保护孩子,但从另一方面去想就是从某种程度上阻碍了孩子的独立成长,阻断了孩子去探索或尝试的意识和勇气。如果孩子习惯了被动的接受大人的指示,害怕面对未知的风险而畏首畏尾,将来孩子走入社会该怎样去抵抗,怎样才能更好的保护自己呢?
当然,孩子的可塑性是很强的,不管在怎样的环境下成长,在经过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磨练下,都会有不同程度的修复与完善,也都会有属于自己的更好的生存和生活的能力。我觉得还是应该让孩子从小就学会一些必要的生存与自理能力,将来才会少受些挫折,少走些弯路,毕竟我们没有能力也无法保护孩子一辈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