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掉朋友圈,己经有两月有余了。
订阅号的规则是自己如果有超过5条不去读的,统一取消关注。
用胶布贴上了信息提示灯,手机全天静音。
卸载了所有可以透支时间的APP--娱乐只剩下看书、健身、陪伴女儿。
除了工作之外,日常生活简直就是”读书时代“的翻版。
任意一个番茄钟的休息间隔,我才会去看一下手机与工作邮箱。
以防不会Miss掉什么重要的信息。
早上6:30起床,晚上12点睡,每天将太太送到地铁站,每晚让女儿环睡在手上。
然后径自奔向客户,如果有那么一大段时间,就是图书馆与K书中心。
重复与单调的生活营造了仪式感,周六周日,没有例外。
将手上的一套小房子卖掉了,直接上了165平米的房子。
背上较为沉重的“房贷”,虽然至于躺倒,己经足以哈腰。
只为了给女儿腾出一处生活得更好的地方。
也为自己贴现一种”不稳定感“。
突然感到一种手上的子弹全部打光的感觉,
而后的每一月,都不会过多的流动性去充盈自己的生活。
我内心在不停问自己,这是为什么?
甚至没有生命中的任何一刻,幻想过人生的中30岁会是这样的光景。
30岁对我来说,认知中最好的光景,便是一份外人看起来中等的收入。
完成了一生最痛苦的买房、买车、结婚、生育流程。
这样我可以选择比较舒适的频率,在周末与同学朋友一起吃饭、玩耍、社交。
去那些舒适地方旅游摄影、回家指弹吉他、与妻女渡过一个个简单平凡的夜晚。
我曾以为30岁,应该就是最舒适的时候。
然而,我却切身地感受到与20岁不同的的是,
是过去的激情己经不再。
同学中的大部分都在追求“稳定”,
而其实,我们都知道“稳定”本身是“最不稳定的化合物”。
所有关乎人类的感受当中,大多数都无法逃出”边际递减“的诅咒。
稳定感也是阶段性的,唯里程碑处回望过去时候的一种感叹。
感叹过后,依然欲求不满的是”自我满足“”自我达成“愿望。
将其折叠到大的生命周期来看,
人一生的目标,大概可以很简单,不停为自己的身体注入不稳定的化合物,
推动自己向前,
只要知道自己在前进,享受自然的痛苦回应,这才谓之真正的快乐。
我们往往都有一种错觉,
认为自己是自己真正的主人,可以将生活安排演绎得井井有条,
可生活却残酷异常,真相是我们拖拉、抱怨、迷惘、放纵、自我怀疑。
各种推送与可选项的多寡,总是让自己时间注意力被悄然偷走。
大概己经不记得有多少计划,被时间不足而狠狠撕碎,退而求其次,无理由延后。
“太多的可选项”掩盖了“人一生只能完成不多的事”的真相。
“稳定压倒一切”掩盖了“对内心的拷问的动力”,对每天的做的事情“失去了三省吾身”勇气。
“只做下一件事”掩盖了“对人生真正价值追求“的追问澄清。
并不是到了某个阶段,就必然需要寻找”极简主义“、为自己”做减法“。
而是到了某个阶段,你才明白到,你的”精力“有限,而不得不做取舍与再平衡。
物质缺乏社会里面的”极简主义“,”一物多用“,讲求的是将就。
物质过剩社会里面的”极间主义“,讲求的是选择与放弃的勇气。
我们肚皮比父辈过得舒爽,而内心并不比父辈过得开心,
因为每一个选择背后机会成本比他们当年的大太多了。
放弃看起来不错的可选项,如稳定性、甚至未来看似”固定的工作“、
将更多的未来通过金钱杠杆,以负债的形式贴现到当下,
打光所有的子弹,为自己营造前进的动力。
不停地思考放弃那些看起来不错的想法与动机,
扑捉看起来最契合自己兴趣与动机激发的知识拓宽认识边界想法。
将时间交给那些最有复利的事情,如学习、有效社交、家庭建设、理财投资。
才能在未来有更多行业上、学科上的”流动性“,
那么日后,对于所有的变化,才更多的”稳定性“去应付。
选择多,精力分散,止步不前,永远不是快乐的来源,
停留在这一阶段越久,被降维打击的一瞬,认知反而崩溃得越彻底。
并不是生活必段重复单调、无趣机械,才是最好的生活。
而是,不将这些固定消耗最小化,
你并无法腾出双手,去拥抱那些可以带给你最大前进动力与真正快乐的瞬间。
只有时间,实在是弥足珍贵,可一不可再的存在。
仅以此文,反思停掉社交工具的二个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