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不用投入就可月入万元的兼职方式
通讯or十万加?其实年入40万,却只需要粉丝三千!

通讯or十万加?其实年入40万,却只需要粉丝三千!

作者: 通灵半藏 | 来源:发表于2019-05-10 07:00 被阅读112次
    图 | COO       文 | 通灵半藏

    1、公号神马的,只是浮云?

    在很多体制内的很多单位,公众号之类的新媒体,不过是让宣传部们的人多了一个任务:把需要发布的文件,原样发上去。

    这样好吗?至少,对于那些体制内单位来说,没什么不好。毕竟,人家本来就不指望,公众号能吸多少粉。领导下个命令,让公司里的人都关注,不就行了?

    不过对这草根来说,如果运营公号。可能还有依靠公众号,完成个人崛起的心思。

    在大公司或者大组织里,想靠个人搞起一个十万加的公众号,其实是个伪命题。那些最早崛起的公号,往往都是个人。

    那些从个人小号,成长为公司级大号的,都抓准了时间点,然后把公众号做到极致。他们成功的机理,其实努力加运气。

    2、所谓努力,就是极致地用功

    从公众号诞生开始,就有很多人业余搞它。很多大号,无论是罗辑思维,还是十点读书,包括插座学院等,当初都仅仅是一个个人内容平台。

    这些现在如日中天的大号,篇篇文章几乎都十万加。它们刚出来时,可能很粗糙。但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却无异于一场内容的盛宴。

    拿《十点读书》来说,当时不过一对小夫妻,在工作之余,搞的一个小兴趣。只不过,人家几乎投入了所有的时间和精力。人家在玩命!

    当然,如果是今天,有人比这对小夫妻还要努力,做得更极致。他有没有可能,做出同样或者更好的成绩?

    不太可能。

    3、因为运气的存在,所以你需要调整

    用同样的方法,然后更加努力,为什么不会成功。这其实就是具体的机会问题。

    这机会具体的体现在于,人们对新事物的不同阶段,会产生的不同态度。

    如果我们回到人的角度,就会发现一个事实:微信公众号也好,微博也罢,甚至抖音也罢,本质不过是一种工具而已。而一种工具什么时候最有威力?

    基本上是初期。

    这个规律对刚出来的高科技产品,尤为适用:英国人发明出坦克时,其实它威力不大。但把德国军队吓的屁滚尿流。但到了二战,各种坦克纵横驰骋,也没有几个士兵吓哭。在战斗间隙,老兵们甚至可以抽根烟,说个笑话。

    先是很震惊,然后渐渐习以为常。这样的命运,也降临在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身上。

    所以,靠模仿大号的路劲,获得同样程度的崛起,这样的好事怕没有了。

    可这不是说,微信公号就没用了。毕竟中国的移动互联网,规模极大,人数众多。所以无论是公众号,还是其他新媒体工具,都大有可为。

    具体是看怎么用,怎么和自己需要相结合。

    4、新媒体怎么用,具体要看你是谁?

    还是那坦克举例子,这一回我们加上飞机。坦克最早出现在英国人手里,飞机最早正式出现在美国人手里。但真正将它发扬光大的,是德国人。

    在二战的时候,是德国人基于坦克和飞机的产品特性,发明了举世闻名的闪电战,于是可以横扫欧洲。

    这样的方法,英法联军为什么不用?对于飞机坦克总数更多的他们来说,并不是手里有更多的资源,就能得到更好的运用。除非他们把自己的资源,像德国人那样组织起来。

    同样的例子,也可以用到新媒体上。

    很多著名小说家的公众号,为什么不行。而且,真有七个著名作家,抱团搞公众号(七个作家),但还是不行。

    因为在微信公号最流行的黄金时代,真正能够做成公众号的,在纸媒时代大概率只是个编辑。从这个程度上来说,编辑的职业特性,比作家更适合公号号之类的新媒体。

    当然,这是在同样的目标下(也就是数据为王),才看出的优劣属性。对于大多数小组织和个人,其实可以选择不同的目标。避开红海,奔向蓝海。

    比如作为小说家而言,公众号更多的时候,并非主战场。他们完全可以,把其发展成新书发布平台,或者写随笔的地方。根据公众号的孤岛属性,我认为其实搞成铁粉的聚集地,往往更好。

    对于各行各业的人来说,把公众号变成自己的职业内容输出地,也是不错的选择。

    具体怎么用,本质上要看你是谁,有什么具体目的。

    5、商业组织如何运用新媒体?

    对于商业组织来说,运营任何新媒体,都有或多或少的资金成本。所以,这些组织不同于个人,它们需要尽快出效果。

    一般而言,很多运营新媒体的企业,都是卖东西。所以,他们对软文内容,广告视频以及数据都有要求。更宽泛地讲,当下数据好看,往往一切都会变得完美。

    很多小公司,甚至专门雇人搞数据。然后,它们凭借数据去招揽生意。这样的方法,一时奏效,但其实持续不了多久。

    我的一个朋友,是个运营人才,他曾帮很多老板运营数据。

    这样发展到最后,往往会有两个结果:要么数据做好了,暂时皆大欢喜。但小老板们可能会忽略一个事实,既然全是靠数据,那我那位朋友,可能会越过他们,直接和需要数据的大老板合作。

    要么数据很难搞,大家都搞得不愉快。

    不过,网上其实已经有公开搞数据的生意。只要多准备几个号,防止因为买粉丝而封号,一切OK。这是杀鸡取卵,一锤子买卖,不适合想做久的企业。

    那些想做久的企业,该怎么用新媒体?

    6、粉丝只有三千,年入三、四十万?

    其实,无论是数据达到十万加,还是要买粉丝,对于企业来说,这些都是为商业利益服务的。

    这些手段,都是商业逻辑上的一个环节。

    所以,只要改造一下商业逻辑,或者调整一下运用新媒体的手段,一切皆有可能。

    有位朋友是个草根。他公号粉丝只有三千,但就靠这些为基础,他能做到三、四十万的收入。

    为什么?

    因为他运用公号的具体手段,和他的行业逻辑高度吻合。

    首先,他是个网络产品分销商,同时他只有一个人。这就决定他推广产品的时候,不可能像传统老板一样,搞人海战术。对他而言,使用互联网等科技手段,才能够更好做出业绩。

    所以,费时费力的原创内容,他基本不搞。所需要的内容,他基本都直接从网络产品的总部抄袭。所不同的是,他需要把个人联系方式之类的内容,附加上去。

    当然,在具体的运营过程中,他肯定在运营上,有各种细节操作。这些细节,其实大多存在于网络,只要用心慢慢尝试,大部分人都能总结出来。

    现在问题来了。为什么3000粉丝,就有几十万的年收益?这在小城市,基本是多年的工资收入。

    这就要回到他的商业逻辑上来:公众号,其实只是他的一个广而告之的工具,内容什么的暂时没那么重要。只要把握热点,和一些优质内容号保持合作,同时将产品内容,和软文都放上去,自然会有人来。

    作为这个案例的独特性,在于他可以配合总部的活动,来选择发布内容的方式。在微信朋友圈,和可能对产品感兴趣的群里,选择合适的时间点发布即可。

    在做出成绩后,他还可以获得总部激励,作为收益的一部分。即便如此,他也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在公众号上。但本质上,他是根据自己分销商的商业逻辑,来使用公众号罢了。

    这样的商业逻辑,他并没有告诉我,我怎么分析出来的?

    这是我作为新媒体运营,在公司里和老板精诚合作的结果。更进一步来说,是老板在听取我的运营汇报后,根据自己的商业经验,做出的相对准确的判断。这样的判断大大提高了,企业和老板未来成功的概率。

    7、运营人员和boss的合作

    谁更接近工具?新媒体运营人员。谁更了解商业逻辑?领导和老板。在老板的商业逻辑下,能分析出具体工具的具体应用原理,其实只因为老板或主管与运营的合作。只有人与人紧密协作,才能实现工具和商业逻辑的精密配合。

    进一步来说,这还会导致精诚合作的团队,能分析其他组织的商业逻辑,以及个人的成功经验。能更精准地借鉴经验和教训,这是商业成功的基础之一。

    如何做?大体可以分两部:首先,作为新媒体人员,需要把自己遇到运营情况,定期向老板汇报。说的到底,只要公司存在一点,做长久生意,甚至长久大生意的意图。新媒体的运营,无论暂时成功还是失败,都极具价值。

    其次,老板需要站在相对宏观的地方,指出试错的方向。同时,需要在心里上,安抚运营人员。曾经我的老板,说我脑袋发光,像毛泽东手下的将领。这句话,就把我和他两个人,都夸了。

    其实,毛主席本来并非军人,只是政治领袖和团队管理者。但通过咨询军事将领,他会获得比军校学生或者老师,更高级的军事知识,甚至军事智慧。

    在获得军事智慧的同时,他还可以反向对将领输出一些政治智慧。

    同样的方法,也可以运用到运营人员与老板的合作中。

    运营人员提供运营情况的实时反馈,以及运营的具体方法。领导或者老板,在吸取这些信息后,可以在宏观做出调整,做出更符合实际的抉择。

    说到底,一切事情最后都要归到人身上。善于的运营人员,以及愿意听运营实况的老板,本身就大大增加了成功的概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通讯or十万加?其实年入40万,却只需要粉丝三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vano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