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去听完了老师的课,又打开了新的知识的大门。审美共识点,这一点感触很深,有一个审美的公约数,人类之间是有审美共识的。
能一直留存下来,能一直为人们所接受,因为经受住了很长的时间跨越,这就是抓住了人类的审美共识。
人类之间的共同审美,很大程度上,也是一种共情能力。能深入到内心的世界,触发对方内心的某个点,此时就能进行连接,很多的文章,抓住的就是这个点,创作者他们就是,能够共情,说到了读者心中的那个点。
还有一点:洞察
除了看到表达的内容之外,往里面再延伸一点,可以看到看不到的东西。我觉得林清玄老师的作品,很多就是这样的,比如他写番薯,除了内容本身之外,还有里面的故事,当时他小时候的生活背景。在战乱的时候,引起他父亲思乡的,不是别的,而是红心番薯。
在最后,从番薯本身延伸到了他们顽强的生命力,“只要有土,就能长出来”即使环境艰苦,也能依旧昂扬。
其中有一句很喜欢,也分享给大家。“他们之所以能卑微地活过人世间的烽火,是因为在心底的深处有着故乡的骄傲。”
要能够深入地去看事物,这需要境界。这种审美,是精神审美,对事物的精神感知能力,看到美客观性所延展出来的情感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