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中庸用典及小结

中庸用典及小结

作者: 春风小雅 | 来源:发表于2020-04-05 08:01 被阅读0次

          中庸原是礼记里的一篇文章,唐代韩愈推行古文而加以重视和推崇。致北宋二程尤为认为是儒家思想的高度概括和提炼。单独提出用以引申,南宋朱熹把中庸和大学同论语、孟子单独成书进行集注而广泛流通。

          史记说子思子作中庸,从文中第二十八章,“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天下已三同的语句看,中庸的定稿大概是秦朝统一后儒家学者审定的。钱穆说《中庸》和《系辞》互为表里,是弥合儒家和道家的接隼,是中国文化天人合一,人生界和宇宙界,文化界和自然界合一的思想杰作。

          中庸全书3468个字,朱熹给排定了33章。第一章子思传授孔门心法本源于天,命、性、道、教致中和而不易得,之后用十章直接引用夫子之言来论证中庸的至要:再用八章杂引夫子的话来明之以庸为用之道体之微,用之广之旨。再用两章立言夫子天人合一之路径。子思再用十一章反复推明,天道、人道合一之义。最后一章申明大道之要而约言,至深至切,无声无息,学者岂可不尽心?

          全书用典37处,其中子思子引夫子之言22处(这其中论语有多次同意重复出现)。《诗经》引用15处。为了方便理解现对36处用典作进一步梳理和释义。中庸还提出天人合一,子思子论君子之道有六!子思子中庸之核心要义有十!

    一、子思子引用夫子之言二十二:

    1、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君子:有道德仁义修养者;小人:重利钱财男女者;庸者,用也;中庸:用中,以中为用;时中:因时而用中;中:和也,平衡;忌惮:顾忌畏惧;无忌惮:偏激,肆意妄行,不及或过。)(论语里夫子多次明中庸之用:君子和而不同;君子泰而不骄;君子周而不比;君子矜而不争;君子群而不党;君子文质彬彬等思想,均是君子而时中的以中为用的中庸之道)

    2、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中庸:以中为用;(庄子讲:得其环中,以应无穷);至:到了一定人道的境界,民:非君子;鲜:很少;能:运用、明白;久:时间很长;(论语:雍也6.27无‘能’字)

    3、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智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道:中庸之道,天理之当然,天理赋予之人道;行:推而行之;知:知道;之:指道之不行也;矣:语气词!智者:聪明、有智慧的人;过:做过了;愚者:不明理的人;不及:作不到;明:显学、明理;贤者:有修养;不肖者:没有修养的人;莫:没有;鲜:很少;(比:饮食而不细品其味,喻:中庸为人道而人确不行、不明。道不可离,人不自察,是以有过或不及之弊)》

    4、子曰:“道其不行矣夫!”(道:大道、中庸之道;行:不被推行;矣夫:感叹。因不明,故不行。)

    5、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舜:三皇之一,舜帝;大知:大智慧;也与:感叹之辞,反问句;好:善于,喜欢;问:咨询询问;察:视、观、察;迩:浅近处;隐:弃;扬:发扬光大;执:把握、运用;两端:众人议论事情的两个极端方面;用其中:采用中间平衡的处理办法,既不左,也不右。择之审慎而行,不极端处理问题;其斯:这样的做法;以为:相当于,类似。)

    6、子曰:“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镬、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皆:都;予:自己;知:智,聪明;驱:被动驱赶;纳:进入,受纳;诸:各种;罟(读古):网、雨篓子(只能进不能出);镬(读货):机关栏槛;陷阱:坑坎;莫:没有认识到危险;之:代指罟、镬、陷、阱;知:知晓;辟:回避;知辟:指知祸而不知回避。此句借喻,来比下一句。都说自己聪明,选择以中为用,确不能坚持一个月。期(ji)月:一个月;择中庸而不能守,不得为智也!》

    7、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回:颜渊;择:选择;中庸:以中为用;得:得到,选择到;拳拳:敬奉坚持之貌;服:放著;膺:胸里;弗失之:不失去它。颜回真知而笃行,无过不及,明中庸之道!故论语中,夫子美之,贤哉回也!颜回好学,不迁怒,不贰过。回:安贫乐道,笃信好学。死守善道,乐在其中。)

    8、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均:平安而治,智也;爵禄:官爵俸禄;辞:推辞不就,仁也;白刃:刀山,蹈:踏踩,临危不惧,勇也;前三项事情很难做,人却能容易去做。)中庸不可能也:以中为用容易而人确难行,中庸啊,百姓日用而不知,民之所以鲜能也。》

    9、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子路好勇,故问强。之:语气词(无意);强:强盛、强大;与:反问句,吗?抑:语气辞,没实际词意;而:通尔、汝、你;(反问子路,你好勇就强吗?)。南方之强是:宽柔以教,不报无道。以宽怀之心,柔和之态教育民众,不采取过激的行为报复无道之人。南方风气宽裕温柔,以含忍之力胜人之强,君子之道也,君子居之。衽:带着;金革:金戈甲胄;厌:不畏惧;北方之强,金戈铁马,勇而不惧死,北方风气刚烈,以果敢之力胜人为强,这是强者的行为之事。故:所以;君子和而不流:君子求和而不同流。强哉:感叹强大;矫:强的容貌,伟岸巍峨。中立而不倚:以中庸为立身之道而不偏激一端。倚:偏著一端;国有道:治国有道;不变塞焉:变:改变;塞:未达;(不改变未达到的原定策略)。国无道,至死不变。治国无道,墨守成规,不变平生之策略)。这章说中庸很难,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以中为用,克制私欲,不至极端,使之中和,君子之强也。论语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矣!子绝四:勿意、勿必、勿固、勿我。即是中庸之用!》

    10、子曰:“素隐形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君子遵道而行,半涂而废,吾弗能已矣。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素:索,求;隐:隐僻;行:行为;怪:诡异;(言深求隐僻之理,而过为诡异之行,也可以欺世盗名,后世有称述者。此是知之过而不择善,行之过而不用中,不当强而强者,圣人不为之),遵:依;涂:途;废:停下来;已:止;(这样的人,知之而力不足,恒心不够坚持不下来,半途而废,当强而不强,圣人不为之)。君子依乎中庸之道,遁世不见知,而不悔。遁:隐、避;世:在世;不:不被;见(现):发现;知:知道;唯:只有;圣:至圣、觉悟者;能:用;之:中庸之道。》

    11、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道:中庸之道,率性而已;(物有本末,事有始末,知所先后),不远:不远离;人之为道:为道之人、行道之人;远人:远离人。不可以为道:不可以是行道;(以末为本、以终为始、以后为先,厌其近卑,任性而为也)》,《诗》云:‘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执柯以伐柯,睨而视之,犹以为远。《伐:制作;柯:斧柄;则:法;(斧柄样式),(诗经云:伐柯如何?匪斧不克!)执:手执;睨:邪视、照样子看;犹:还是;远:离得远、不够标准。》故君子以人治人,(以身作则,身正影直),改而止。(以中庸之道,及时纠错改正而知止)。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忠:尽己之力;恕:宽恕、不怨;违:去、违背;道:以中为用之道;不远:离人不远;施:施与;诸:各类事情;己所不愿、勿施于人),君子之道四,(四:四件事;丘未能一焉。丘:夫子自己;未能:没有能做到;一:其中一件事;),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为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庸德之行,庸言之谨,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馀不敢尽,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慥慥尔?”求:责(为子未能事父而责己),庸:用;行:行德之实;谨:慎言之实;(如有不足,不敢不勉力,有余力不敢不尽心),顾:合一;(言行合一),慥慥:笃行之!(君子以责人之心责己)(论语卫灵公28里有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颜渊2里有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12、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諸正鹄(读古),反求诸其身。”《射:射箭之礼;失:错失;诸:各类箭靶;正鹄:布靶(画布曰正,栖皮曰鹄)。反求诸其身(向内求,反过来责自己找原因)》(论语八佾7里有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13、子曰:“父母其顺矣乎?”(顺:安乐)(人能和于妻子,宜于兄弟如此,则父母其安乐之矣)。

    14、子曰:“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鬼神:天地之功用,阴阳造化之迹。鬼者阴之灵也,神者阳之灵也。德者,犹性情功效),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弗:不),体物而不可遗。(朱子说:鬼神无形与声,然物之终始,莫非阴阳合散之所为,是其为物之体,而物所不能遗也。遗:弃)使天下之人齐明盛服,以承祭祀。(使:让;齐:斋;打扫名堂,礼用盛服),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洋洋:充满;如在:心存敬畏,昭著奉承。)《诗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shen)可射(yi)思。’夫微之显,诚之不可掩如此夫!”格:来;度:多;矧;况且;射(读亦):厌,说的是厌怠而不敬;思:语气辞。

    15、子曰:“舜其大孝也与!德为圣人,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为:称为;)宗庙飨之,(飨;祭祀)子孙保之。(保:守护),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大德;德之盛大;德者得也,得位、禄、名,寿)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笃焉。(材:本质;笃:厚重;)故栽者培之,倾者覆之。(气聚为培,气散为覆)《诗》曰:‘嘉乐君子,宪宪令德。宜民宜人,受禄于天。保佑命之,自天申之。(嘉:善;宪:显;令:其;宜:善;受:授;申:与)故大德者必受命。”(命:天命)

    16、子曰:“无忧者,其惟文王乎!以王季为父,以武王为子,父作之,子述之。武王缵(缵: 继成)大王、王季、文王之绪(绪:事业),壹戎衣(一穿著戎装:凡指战事)而有天下。身不失(失:失掉)天下之显名,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飨:祭祀)之,子孙保之。武王末受命(没有到天命之年),周公成(继承)文、武之德,追(追:追念)王大王、王季,上祀(祀:祭祀)先公以(以:用)天子之礼。斯礼也,达(达:传达)乎诸侯大夫,及(及:普及)士庶(庶:百姓)人。父为大夫,子为士,葬(葬:葬礼)以(以:用)大夫(之礼),祭以士。父为士,子为大夫,葬以士,祭以大夫。(以父爵位之礼葬之,以子禄位之礼祭之)。期(一年)之丧,达乎大夫。三年之丧,达乎天子。父母之丧,无贵贱,一也。(一:一样的)”

    17、子曰:“武王、周公,其达(达:达到)孝矣乎!夫孝者,善继(继:继承)人之志,善述(述:记述)人之事者也。 春秋修(修:修善)其祖庙,陈(陈:陈列)其宗(宗:先祖所藏)器(器:礼器),设(设:陈列)其(先祖)裳衣(用过的衣裳),荐(荐:选用)其时(时:应时)食。宗庙之礼,所以序(序:排序)昭穆(左为昭,右为穆,长幼次序)也。序爵(爵:爵位等级),所以辨(辨:分辨)贵贱也。序事(事:职事),所以辨贤(贤:得当还是不得当)也。旅酬(旅:众人、弟子兄弟;酬:提倡互敬)下为上(下敬上),所以逮(逮:到)贱(贱:地位低的人)也。燕(祭毕而燕,燕;平常状态)毛(以毛发之色别长幼),所以序(序:排列)齿(齿:年龄大小)也。践(践:履行)其(其:先王)位,行其礼,奏其乐,敬其所尊,爱其所亲,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郊社(郊:祭天;社:祭地)之礼,所以事上帝也。宗庙之礼,所以祀乎其先也。明乎郊社之礼、禘(天子宗庙之大祭)尝(尝:秋祭)之义,治国其如示(示:视)诸掌乎(显而易见)!”(论语八佾14有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为证23里有子曰: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微子10里有周公谓鲁公曰:君子不施其亲,不使大臣不怨乎不以。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

    18、哀公问政(政:政事,治理之事)。子曰:“文武之政,布(布:写、展现)在方策(方策:简册)。其人存,则其政举(举:兴);其人亡(亡:逃),则其政息。人道敏(敏:敏感,反应快)政(政:对于政事),地道敏树。夫政也者,蒲卢(蒲卢:蒲苇,意为不堪折腾)也。故为(为:执)政在人(人:得人),取(取:得)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义为道)仁者,人也,亲亲(亲亲:父母)为大;义者,宜(宜:应该)也,尊贤(贤:贤达之人)为大。亲亲之杀(杀读筛:以次有序),尊贤之等(等:等级差别),礼(礼:敬)所生也。(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此句错简,应在下面引申,此处重复可以忽略)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朱熹说:为证在人,取人以身,故不可以不修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论语说:仁者爱人),亲亲为大。故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欲尽亲亲之仁,必由尊贤之义,故又当知人。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皆天理也,故又当知天。(中庸云:天命之谓性;论语云: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论语里多次出现国君和弟子问政的对话:子路问政。子曰:先知,劳之,无卷;仲弓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叶公问政。子曰,近者悦,远者来;子夏问政。子曰: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季康子问政。子曰:为政以德;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卷,行之以忠;齐景公问政。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些对话均在11章以后出现)

    19、子曰:“好学近(近;近于)乎知(知:智),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三近:智、仁、勇)者,(智、仁、勇达德)则知(知:智慧)所以(所以:才可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治:管理)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治:治理)天下国家矣。”(天下国家皆在于人,五达道、三达德、有九经,则国家天下可治也)(论语子罕28有:知而不惑,仁而不忧,勇而不惧之语)

    20、子曰:“愚(愚:昧,不明)而好(好:喜欢)自用(勇:为事,我执),贱(贱:位低)而好自专(专:刚愎、跋扈);生乎今之世,反(反:违背)古之道。如此者,灾(灾:灾祸)及(及;殃及)其(其:自己)身者也。”《接上句诗经:既明且哲,以保其身。承下句子思之言:虽有其位,苟(苟:如果)无其德,不敢作礼乐(礼乐制度出自天子)焉;虽有其德,苟无其位,亦不敢作礼乐焉,说明德要配位,位要配德》(论语季氏2里有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21、子曰:“吾说夏(夏:夏代)礼(礼:礼仪制度),杞(杞:杞国,夏之后代被封之国)不足征(征:求证)也。吾学殷(殷:殷朝)礼,有宋(宋国:殷之后代被封之地)存焉。吾学周礼,今(今:当下)用(用:所用)之,吾从(从:跟从)周(周朝的礼仪制度)。”(此句在论语中以不同语序反复出现三次。为政篇2.23;八佾篇3.9;八佾篇3.15,中庸子思引之旨在强调夫子对三代之礼有序传承的重视,进而强调德位的互相支撑的重要。)

    22、子曰:“声色之于以化民,末也。”(声色:有声有色;于:用;化:教化;民:民众;末:不是本,化民之本在明明德,无声无色。因为下一句有:上天之载,无声臭,天道也。论语里阳货19: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二、引用《诗经》十五

    1、诗云:“ 鸢(鸢:鹰)飞戾(戾:至)天,鱼跃于渊(渊:深水)”。诗经大雅旱麓之篇。此句因文而解,在这里是上至于天,下到于渊,上下察也,上下昭著,所以费也,然又非见闻所及,所以隐也。费而隐君子之道体之微,用之广大。

    2、诗云:“伐(伐:制作)柯(柯:斧柄)伐柯,其则(则:法、斧样)不远”。诗经幽风伐柯之篇。依文而解,中庸之道就在眼前,却看不到,以为离我们很远。易经云:百姓日用而不知,君子之道鲜矣。道不远人,人而远道。)

    3、诗曰:“妻子好(好:好乐)合(合:合和),如鼓(鼓:鼓乐)瑟琴(瑟琴:扶瑟琴,合也);兄弟既翕(翕:合),和乐且眈(眈:乐);宜(宜:善)尔(尔:你)室家,乐尔妻孥(孥:子孙)。”诗经小雅常棣之篇。夫子诵此诗而赞之曰:人能和于妻子,宜于兄弟如此,则父母其安之矣。子思引此语和诗,以明行远自迩、登高自卑之意。

    4、诗曰:“神(鬼神)之格(格:至,来)思,不可度(度读duo:多)思!矧(矧:读神音:况且)可射(射读亦音:厌怠)思!”诗经大雅抑之篇。(思均指语气叹词,指不见不闻,隐也。体物如在,则亦费也,言其费之小。)

    5、诗曰:“嘉(嘉:善也)乐君子,宪宪(宪:显也)令(令:善也)德!宜(宜:事也)民宜人,受禄(禄:福也)于天;保佑命之,自天申(申:重也)之!”诗经大雅假乐之篇。说明大德必受命。(以中为用,推之以极其至,见道之用广也,而其所以然者,体之微矣。)

    6、诗云:“维(维:语气词,无意)天之命(命:告,天命),於(於:乌,叹词)穆(穆:深远)不已(已:止)!”;“於乎(呜呼)不(不读pi:岂不)显(显:见)!文王之德之纯(纯:无二无杂)!”诗经周颂维天之命篇。(言天道)

    7、诗曰:“既明(明:视、观、察、朗也,知是非,晓善恶。)且哲(哲:智慧,知进退),以保其身”。诗经大雅烝民篇。言君子之道尊德行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言人道)

    8、诗曰:“在彼无恶(恶读wu;厌恶),在此无射(射读妒:厌怠也);庶几(日常的微小变化,小心翼翼)夙夜(早起晚睡),以永(永:长远)终(恒、长)誉(誉:美誉)!”出自:诗经周颂振鹭之篇。言寡过,言君子之道,本诸身,征诸庶民。亦言人道。

    9、诗曰:“衣锦尚(尚:加)絅(jiong三声:单衣、薄纱))”。诗经国风卫硕人。(“絅”是一种半透明的薄纱,古代有修养的人穿华丽的锦衣时,用这个薄纱罩住,以淡化耀目的光华。就是说人不要过于锋芒毕露,要懂得谦逊,适当遮挡下。)言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淡、简、温、絅之于外;不厌、温、理、锦之美在于中。三知(远之近、风之自、微之显)可以入德矣。

    10、诗云:“潜虽伏矣,亦孔(孔:间也,非常)之昭(昭:光也,清楚)!”诗经小雅正月之篇,言君子内省不疚(疚:病),无恶(厌恶)于志(志节)。言君子莫见乎隐,莫显乎微!

    11、诗云;“相(相:视、看)在尔室,尚不愧(愧:忏)于屋漏(屋漏:居室西北隅设小帐处,郑玄《毛诗传笺》:“屋,小帐也;漏,隐也”,概指隐蔽处)。不愧屋漏喻指心地光明,不在暗中做坏事,起坏念头。诗经大雅抑之篇,言君子戒谨恐惧,无时不然。

    12、诗曰:“奏(奏:进奉)假(格:至、感通)无言,时(时时)靡(靡:没有)有争(争:分争)”。诗经商颂烈祖之篇。言君子诚敬至极,相感而通,无言自化。

    13、诗曰:“不(不通丕;不)显惟(惟:语气词,无意)德,百辟(辟:诸侯、君主)其刑(刑:型、效法)之(之:其德)!”言天子不显其德,而诸侯法之。其德愈深,而其效愈远。

    14、诗云:“予(予:我)怀(怀:心里怀有)明德,不大声(声:号令)以(以:与)色(色:容貌)”。诗经大雅皇矣之篇。

    15、诗曰:“德輶(輶:轻)如毛”。诗经大雅杰民之篇

    16、诗曰:“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臭xiu去声:气味)。”诗经大雅文王之篇。上三段引用诗经,言君子求己之德,谨独行事,以中为本、以和为用,至中和,万物育焉。推而行之,则天下笃恭而天下平。

    三、子思论君子之道有六

    1、君子之道费而隐。

    2、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3、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

    4、君子之道,本诸身,征诸庶民。

    5、君子之道,闇然而日章。

    6、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知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

    四、子思子中庸思想的核心要义有十

    1、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2、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3、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固执之者也。

    4、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5、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6、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san)矣!

    7、君子遵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

    8、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

    9、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

    10、君子内省不疚,无恶于志。君子不动而敬,不言而信。君子不赏而民劝,不怒而民威于斧钺。

    未完待续!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中庸用典及小结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vcjp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