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节流盼〗又到梅雨季,湿漉漉的情怀与记忆同撑了一把伞……
霉雨与曝书
蔡宏伟
梅雨时节空气湿度大,衣物容易受潮霉烂。我小时候曾收贮一套《水浒传》的连环画册,是我一年剥桑树皮捉泥鳅捡“僵宝宝”敲楝树籽换钱得来的成果。就在次年的“倒黄梅”里,硬生生地出了黑霉。所以,我习惯把梅雨写作“霉雨”,算是对这种东亚特有的气候现象的一种厌憎吧。
江南的藏书人家对于霉雨往往警觉得很。我在王店工作期间共经历四个霉雨季节,对里人防潮手法的繁多和晾晒的适时颇多知闻。衣服、贵重木器相对图书、字画要抗“霉”,有文化的里人关注的是后者。隔绝空气、放置生石灰(或木炭、燃烧后的煤饼等)是贮藏的常见方法;太阳灿烂,确知空气变干燥,就得见缝插针拿出来晾晒。霉雨久了,屋子里要生炉火以驱潮……江南有讨厌的霉雨,偏偏也多出藏书家。这与“霉”斗争的情味,或许带给他们的是无限的乐趣吧!
这种乐趣在王店有着明证,那便是曝书亭。试想,霉雨季节过后,站在六月无比灿烂的太阳下,检视大批经自己的努力而得以“劫后余生”的图书、字画,该是怎样一种“南面王不易”的快乐!朱彝尊宁可不做“帝王师”,在王店歆享这份快乐,真是位有福的人。
在王店市井间流传着一则明显属“误植”的传说:有一年康熙帝南巡经过王店,在广平桥碰上一个正袒着大肚皮晒太阳的老人,康熙问:“你这是在晒什么?”老人答:“晒书。”康熙于是和老人攀谈下去,终于发现这位老人就是学识渊博的朱彝尊。这传说最大的“漏洞”是,并不是康熙“顾”王店得朱彝尊,而是朱彝尊应博学宏辞科去北京拜见康熙。另外,以晒肚皮发怀才不遇牢骚的是晋朝人郝隆。朱彝尊作为明末遗民,打心灵深处是不愿在清朝做官的。应博学宏辞科也是“大气候”逼迫的无奈之举。他在北京做官“风光无限”时,就非常“不自爱”地带着抄书高手到御书房“抄窃”珍藏的秘本,并因此被罢官。别人丢官哭爹喊娘,老朱没了官倒轻松自在地回到南方的王店,每年与霉雨斗争,每年在曝书亭歆享曝书的快乐。
在王店的每个霉雨季节过后,我总要去曝书亭走走。在有些炎炎难当的夏日阳光下,想象朱彝尊当日曝书时的烦乱景象,我想,这亭下的泥地里或许还有着他兴奋忙碌的汗水吧!
和我为伴的还有一位年老的里人,他喜欢到曝书亭找人谈天。记得有一季的霉雨后,他给我一张纸片,要我说说霉雨时节的晴与雨。纸片上抄的是三首宋人的诗:
三衢道中
曾几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有约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夏日
戴复古
乳鸭池塘水浅深,熟梅天气半阴晴。
东园载酒西园醉,摘尽枇杷一树金。
一个说“日日晴”,一个说“家家雨”,另一个干脆说“半阴晴”。看过纸片,我笑了,那老者也笑了。
“‘日日晴’,即便是‘短梅’‘空梅’也不可能;‘家家雨’也不对,‘丰梅’季节也有放晴的天数;还是‘半阴晴’有道理。说话做事,取其一半,是最智慧的!”
见我不作答,老人又指着曝书亭的匾额说:
“竹垞老人深谙此道呀!”
在“半阴晴”的霉雨季节过后,朱彝尊边晾晒他那些得来不易的书籍、字画,边思考自己这一半是明朝百姓一半是大清顺民的一生该如何“平安”度过。既不能像陈子龙、夏完淳那样玉石俱焚断绝先人的生命之脉,也不能如洪承畴、钱谦益那样觍颜事清将操守气节一股脑儿扔掉。于是,他选择了“取其一半”的人生策略。这条路走起来很苦涩,也很泥泞,但心头偶尔会有阳光掠过,很像霉雨天。
我朝老人笑笑。
朱彝尊有这样的乡后辈陪着,也算是身后不寂寞吧!
霉雨年年来,年年去,我也渐渐有物可晒有书可曝。曝书时,想起当年曝书亭里王店老者的“半阴晴”谈话,由衷感到能够自我设限自我约束的人生在晴雨不定的世界里确实难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