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上周《我的情绪小怪兽》绘本性质不同,本周的主绘本是经典中的经典绘本《野兽国》。在课堂教学时,前者重感受和体验,后者重积累表达运用。因为经典绘本的意蕴很多,只有让孩子充分体验后,才有可能走近绘本本身。因为绘本到底在说什么,不能从老师的嘴里说出来,而是要让孩子自己感受。老师能做的只能是创设情境,帮助孩子感受。
于是蓓老师穿上了野狼外套,戴上了野兽面具。
于是看“大撒野”的画面,蓓老师提醒阿奇脚下踩的是《语文》《数学》课本、《语文新课堂》。有孩子就说到了:阿奇把妹妹的布娃娃吊起来了,这个孩子恰恰是有妹妹的。这就是生活情境作用于当下的他。
于是,配着动感的音乐,蓓老师作为大王追着孩子们在教室里“大闹一场”。等闹累了,孩子们气喘吁吁时,下面的情节才会顺理成章。
这时孩子的写绘才会有:“骑着牛头人转了一圈后,阿奇觉得有点无聊,他想妈妈了。”
“骑着怪物围着野兽岛转了两圈。然后他感觉不太开心,他闻到从世界那头妈妈做饭的香味。”
故事的封底是野兽睡着了,小船停在了岸边。阿奇从野兽国回到了家里,也就是从想象回到了现实。故事也就结束了,蓓老师提了个把孩子们拉回现实的问题:“野兽国”在哪里?
——在海的那边。(因为故事说了阿奇坐船去的。)
——在家里。(因为是在家里变出的森林。)
——在梦里。(几个孩子提到了)
——是想象的。(一个女孩子提出来的)
低龄的孩子是分不清现实和想象的,所以他们会和故事的人物经历困难,会在故事中消解情绪,会在故事中找到生活的信心(比如,虽然妈妈生气地把阿奇关到房间,但是妈妈最后还是给阿奇准备了热热的晚饭)。这也就是故事对于他们的魔力。
对于一年级的孩子,充分感受会帮助孩子接近绘本本身。对于稍长一点的二年级的孩子,细节对比会让孩子更接近绘本本身。前者是浸润浪漫的,后者就加入了一些理性。
因为二年级的孩子在进行“月亮”主题课程,于是蓓老师就去原来的班又讲了一次《野兽国》。重点没在故事情节上,而在细节对比上。提出一个问题,引导思考:月亮的变化和阿奇的心情变化有关系吗?
孩子们发现:生气时,月亮是月牙,最小的。一起大闹一场时,是圆圆的,圆满的。回到家时,又是圆圆的。
我最后提示了一句:以后在写绘时,可以用月亮表示自己的心情。
所以,经典的绘本,可以在孩子的不同智力阶段反复地讲。只要侧重点不同,都会帮助孩子走向一个新高度。
彩蛋(蓓老师的“野兽国”)
朋友问我中午吃的什么?我其实想说:吃的气。
因为班里几个孩子在集合排队时,总是听不到老师的集合口令,催了几次还是无用。于是,蓓老师这次生气了,留他们摆好桌子扫完地后再去吃饭。十分完成后,他们就欢欢喜喜地去吃饭了。但是蓓老师的气还没消,于是在操场上走了几圈。这个时候,操场就是蓓老师的“野兽国”。
当我们需要“野兽国”的时候,小船会破浪而来,载我们而去。当我们离开幻想世界时候,幻想世界就像野兽一样睡着了。
愿你我都能找到自己的“野兽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