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你喜欢的小说,短篇长篇都可以。”
我很赞成老师“读你喜欢的小说”这一观点。你喜欢的小说,无论长短,都不会烦躁,昏昏欲睡。
我还记得一年半前偶然读了东野圭吾先生的小说《信》,真的是一气呵成地读,而且边读边发出感慨,小说还可以这样写,让我立马有了一种蠢蠢欲动,有了想写点故事的冲动。写得好不好另说,毕竟写作之路开始了。
“真正的阅读,是从第二遍开始。”博尔赫斯如是说。这给了我们一种借鉴,找到了喜欢读的小说家或者好的小说,就要撕开了读,揉碎了读,努力尝试找到作者的点。
上回老师分享了小说的第一元素——标题。好的标题,让人有种想要点开的冲动。
这期,老师开启加速模式,一口气讲了小说另外的元素:开头,结尾,故事核,情节。
1.开头:开头要提速。于是我想到我之前的文章。很多是以场景开场,啰哩啰嗦,好像给人一种中长篇的暖场镜头。现在结合卓老师的分享,确实发现自己文章的一大弊病。开篇提速是为了让读者有读下去的冲动,需要在后续特别留心。
2.结尾:要有突袭感。老师提到徐则臣构思小说结尾时通常有好几个版本,反复斟酌最后优选一个的做法,让我感到震惊。什么是专业?这就叫专业吧。于我而言,这是不容易做到的。有了方向,慢慢来吧。
3.故事核:即核心情节,或者说一句话概括。我想起时下的影院的海报或者APP里关于影片的吸睛介绍,大抵就是高度概括的故事核吧,在创作的开头完全可以先有一个类似的构思。
4.情节:有发展的事件,或者有因果关系的事件。记得有作家分享过,说创作者要写出山路十八弯或者九曲十八弯的效果。在我看来,短篇之中写出三两个这样的弯弯,已经难能可贵了。
……
最后,诚挚地感谢乐于奉献、诲人不倦的卓老师抱恙给我们上课,弟子们感激不尽。细心人稍加留意,会发现一小时的分享课上老师咳嗽了不下百次吧。惟愿保重身体,我们打持久战。同时感谢主任,班班,牺牲个人休息时间,推动鸟群有组织有纪律良性发展。感恩感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