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贪婪?】
贪婪就是想要原本并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在投资领域里,“贪婪”像一个魔鬼,有着无数的化身,无所不在,几乎总是“所向披靡”。
很多人的贪婪,来自于无知。当人们想要一个并不属于他们的东西的时候,那就是贪婪。可是,当他们那么做的时候,很可能他们并不知道那么做是贪婪,很可能他们并不知道那东西原本并不属于他们,他们理所当然地以为他们“原本就应该”拥有那东西······
借钱不愿意给利息,就是一种贪婪。利息就应该属于放贷者,金钱在时间流动的过程中就会产生利息。这个世界就没有“没有利息的钱”。“不愿意支付利息”,即“想要实际上属于别人的钱”,这就是贪婪。
【复合年化收益率】
大银行一年整存整取存款利率这几年大约都是1.75%。2011年到2015年期间,中国境内出现民间借贷互联网化,即P2P, 很火爆。当有平台给出年化25%收益时,就说明危机遍地了,基本上两年内(即8个季度周期)必然崩盘。
因为:当平台能给出年化25%收益时,会引起大量资金集结,这时平台便需要面向全国各地寻找年化收益率能达到25%以上的项目,实际上,要在短期内找到这样的项目,并有这么高的年化收益率,机会是极其微小的。要知道,整个国家的经济增长率(GDP)平均下来才是个位数的百分点......于是,两年内无法找到合适的项目赚钱,必然导致崩盘。
还有一个基本原理:资本金额越大,获取同样收益率的难度越高。如用100元钱赚取10元应该易如反掌,但用100亿去赚10亿回来,两者之间的难度差异就天壤之别了。
绝大多数人根本不知道15%以上的投资回报率“很可能原本就不属于自己”,于是,无知无畏。
全球范围内顶级投资者的战绩:
巴菲特: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截至2007年的43年里,复合年化增长率为21.1%;
西蒙斯:文艺复兴科技公司,“大奖章”基金,自1988年成立以来,连续30年,平均复合年化回报率高达34%;
格林布雷:哥谭基金,在1985年到2005年这20年间,复合年化回报率达到了40%;
巴菲特给出的“参考标准”:我必须确保买到的是在长期至少获得15%复合年化收益率的股票。这是在对行业对企业有深刻研究与认知的前提下。有知有畏,才能有滋有味。
谨记:15% 复合年化回报率(或“收益率”)
Eva 补:为了更好地了解复合年化回报率,我百度了一下,如下:
年复合收益率即年复利计算的收益率。
年复合收益率=(期末资金-期初资金)/期初资金。
例子:1.假如你现在有1W,有一个投资项目,每年可收益15%,而且是复利计算
那么你的收益就是1W*(1+15%)^n,相当于利滚利
- 人很容易有2种错觉
错觉1:只要绝大部分年度“整体”收益率佳,那么个别年度的亏损应该问题不大;
错觉2:不出现重大亏损,小幅亏损或者微利的话,其他年度适度盈利,长期收益率应该不错。
这里给2个case,验证一下这2种错觉。
先说第1个case。
情形A:持续盈利15%共10年;
情形B:持续盈利25%共9年,最后1年亏损50%;
情形C:持续盈利35%共8年,最后2年各亏损40%、50%
我们可以看看10年以后,哪种情形会胜出。
情形A 情形B 情形C
1 15 25 35
2 15 25 35
3 15 25 35
4 15 25 35
5 15 25 35
6 15 25 35
7 15 25 35
8 15 25 35
9 15 25 -40
10 15 -50 -50
累计收益率 3.046 2.725 2.310
复合收益率 15.0% 14.1% 12.7%
结果很有意思,最不起眼的情形A居然胜出了,有煌煌“长期盈利史”的情形B和情形C,因为某一个年度的重大亏损,大大的降低了长期收益率。重大亏损造成的“负复利”对长期投资的损害是极大的。这也是投资的残酷之处,绝对要避免“惨败”、“重大亏损”,风险意识要放在首位,“不要亏钱”作为投资的第1原则,不是盖的。
芒格老说过“既要理解复利的重要性,也要理解复利的艰难”,事实上很多人轻视了复利的艰难,居然有人轻松的假设“我只要一年盈利35%,就……”,这明显是缺乏数学常识,对长期收益率怀有不切实际的幻想,也低估了证券投资的难度。 (以上From Baidu)
【诱惑】
诱惑,是指有价值,或者起码看起来有价值,但不是“长期价值”......
牢记:你要追求的是“至少长期年化复合增长15%的目标”。
绝大多数人终生只是“短期投资者”,他们不强求自己关注长期,而是理直气壮地接受各种“诱惑”。如股票市场里的短期投资者只会关注K线图,关注每时每刻的价格。
大神格林布雷有个类比特别精彩:买股票但不知道究竟买了什么,就如同手持火把穿过一个炸药工厂,你可能活下来,但是你仍然是个傻子。
巴菲特的师父,格雷厄姆也有个极度精彩的类比:股票市场短期是个投票机,长期是个称重机。确实,短期是个投票机器,随机漫步;长期是个称重机,那我们要做的就是找出那个以后最重的“胖子”。找胖子也很简单,看谁“越吃越多”就好了。
如何找到未来的胖子,是可以通过学习的,并且是有把握有机会学会的,这个学会了再想要,就不是“贪婪”了。因为我有本事要,这样的东西应该就属于我。
【其他观点】
“发财”真的不是个好目标,“不愁吃不愁穿”之后的钱,等你有了之后就知道了,对很多没学会如何支配财富的人来说,实际上是生活的负担。
没有任何复杂的话题或者概念可以“放之四海而皆准”。所以,在我们进行讨论和思考的时候,提前确定边界,有时候是很重要的。
公开写作的好处就是,为了能把道理“不仅自己弄明白”,还要“明白地传递出去,并提前确保大部分的读者也是明白”,所以就要做出很多的挣扎,做出很多原本可能不必须的思考。结果呢?结果是那些道理反过来在自己的脑子里刻得最深——Serendipity啊!
自私,是自己强大之后才能摆脱的东西。
你要明白这世界的残酷之处:有时候你明明是正确的,可只是因为运气不好,就没有得到好结果,甚至“下场”很惨——这世界没有义务一定要在你对的时候给你正反馈。
当我们不断深入,经过一层又一层,最终挖掘出来的东西,很可能恰恰是因为“不那么流于表面”了,所以才显得“联系不那么紧密”。当我们讨论需要长期才能看到效果的东西的时候,也一样很可能恰恰是因为“不那么容易看到未来的效果”,所以才显得“甚至跟自己的关系都不那么大了”......
“道”是什么?“术”是什么?在我看来,实际上是同一个东西,在足够深度或者距离之外看,都是“道”,放在眼前,都是“术”。
人和人之间,起初没有燕雀和鸿鹄之间的区别。很多人最终成了燕雀,只不过是不知道自己原本有机会成为鸿鹄而已。
PS: 以上文字源自李笑来老师的7篇专栏文章,边阅读边理解,对于一些如“年化复合增长率”之类的概念还需寻求度娘的帮助。对于文章中有少部分内容仍存在些疑问,还要找数学方面的高手求助,后期还需要些时间消化,。整体的文章架构在逻辑上有些许缺陷,我后期会尝试用思维导图再整理一遍。部分文章内容如结合李笑来老师原文中的具体事例,相信体会会更深。如对李笑来老师的专栏文章有兴趣,可私信我。未来成长路上,你我并不孤独,共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