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回,在我的概念理解中,总是和超度、命运、前世今生这样的词联系在一起的,当我第一次听武志红老师用心理学的概念讲轮回的时候,感受到了深深的震撼;同时也让我对自己的许多过往经历和情绪情感有了更深刻、清晰的解读,对许多断断续续的片段有了全新的理解和整合。
今天我要说的轮回,也就是武志红老师讲到的心理学概念的轮回,叫“强迫性重复”,并且,这个“轮回”,其实是我们自己追求的结果。 —— 写在前面的话
黑暗中的那一抹清亮
许多年来,我的脑海中一直有这样一个场景:茫茫黑夜,刚出生两天的我被紧紧包在一个毯子里抱着穿过一条河流,隐约中还能听到河水在哗哗的流淌。四周都是芦苇,风吹过的时候,叶子随风荡漾。黑暗中,两个黑乎乎的模糊影子在匆匆赶路,不知道是怕我着凉还是什么原因,走的很快。抱着我的人,好像是爸爸,又不像,我自己也不确定。只是感觉他的眼睛特别亮特别亮,似乎能照亮当晚的路。
这样的场景,在梦中,在半睡半醒时分,在一个人发呆的时候,总会出现。我很疑惑,在回顾这样的场景的时候,其实自己心里很难受,就这样在刚刚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被带出去,被抛弃,心里很不是滋味。可是,这样的记忆,时不时的就会在脑海中浮现,似乎有些不由自主。
正如,有压迫的地方就会有反抗。这样的疑惑、难受,让我踏上了积极的探索之旅。在每一次的探索中,我都会有一些新的体验和收获。
清晰的记忆或许在骗我们
最初的时候,对这样的意象,我是完全手足无措的。我觉得就算自己记忆力再好,也不应该能记得刚出生两三天的事情吧?可是这样的记忆很清晰,而且每次都相同,包括周围的场景都非常清楚,让我对这段记忆更加迷惑了。
《记忆错觉》一书从这个方面解答了我的疑惑。
研究显示,婴幼儿的大脑还没有发育出能够形成并储存长时间记忆的功能。
当我们在一个看似合理的情境中,比如重述一段生命早期事件的时候,我们无意中就会使用这类材料和信息填充记忆缝隙,人为增补细节。而我们的大脑会把信息碎片用一种我们能理解的方式结合起来,使我们觉得这就是真实的记忆。这并不是通过回忆做出的理智选择,而是一种自然而然发生的活动。这两种过程被叫作:虚构症和来源混淆。 —— 《记忆错觉》 英 茱莉亚 肖
或许是我听了妈妈的一些描述以后,自己对当时的场景进行了再加工,虚构了一些内容;又或许我自己把几个场景混淆在一起,最后在脑海中形成了这样一个固定的画面。可以确定的是,这肯定不是我真实的记忆,那么小,还完全没有发育出长时记忆的功能。
从意象到沉浸
在参加几次不同的成长小组时,我和大家描述这个场景,每次的专业老师都让我尽量详尽地去回顾、描述当时的场景,甚至会让我深呼吸,闭着眼睛将自己带入当时的场景中去感受。每每这个时候,我感觉自己身体紧绷,全身都特别的紧张。眼前一片黑暗,唯有的一点光亮却很刺眼。内心感觉很迷茫,只是在拼命的赶路、赶路,却没有方向。
也许是小组中时间原因,又或是我提供的信息很少,老师只是说这是个意象,也再没有更多的解释。
沉浸其中以后,更多的身体反应,让我更加的困惑。但是,这也让我更加确定,这其中有许多我还没有解读的信息,或许身体在试图告诉我答案,而我自己还没有明白,而这些让我更坚定了自己的探索之路。
生命中那深深的无力感
在短时间内,如果一个人把一句话说了三遍以上,我就会知道,这句话非常重要,我就会去和对方去探讨,这句话到底意味着什么。
---- 武志红 《潜意识就是命运》
在得到上听到这段话的时候,我努力去回顾自己经常说的话,却怎么也想不出来。在问答专栏中,也有朋友说他想不起来自己经常说的是什么,武老师分析,想不起来的伙伴,即使最后想起来了,这些话也往往会远离自己的内心。
轮回,这一世的魔咒在一次咨询中,我的老师无意间说了一句,你好像很喜欢说:我也没办法啊。我突然想到,自己确实是在面对很多情况,特别是与家人有关的时候,感觉很无奈,左右为难,不知道该怎么办。
然后我们一起分析,没办法、无奈,让我对很多事情,都有种深深的无力感,没有方向,不知所措。就像刚出生的时候,小小的自己被抱着赶路,不知道会去向哪里,自己没有一点办法,似乎自己的命运在一片混沌黑暗中被什么主宰着,自己却无可奈何。
这或许就是那种深深的无力感的最初来源吧。
墙角旁斜阳下的那抹眼泪
关于童年,我的记忆片段很少,即使在做冥想,到童年的时候老是被卡住进不去,但是有段记忆特别深刻,总会时不时的出现在脑海中。
傍晚时分,夕阳西下,我一个人坐在院子外面的墙角旁掉眼泪,家里边谈笑风生,从临汾休假回来的大哥正在给大家讲他看到的外面的世界。
大约是因为大家把注意力都放在了他身上,感觉他抢了我的位置,心里有些不平衡了吧。大哥上班,二哥当兵,他们平时都在外地,家里只有我自己一个小孩,家里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的关注点都在我身上,所以当大家围着高谈阔论的大哥的时候,我就有些受不了了,感觉没有人关注我了,我被冷落了。
所以即使到现在,当有人被一圈人围着高谈阔论的时候,我从来都不会围过去,甚至有时候会对这个“中心人物” 感觉很不屑,有时候还会对周围围观的人感到非常同情,现在看来,其实自己是在同情当年那个独自在墙角哭泣的小女孩吧。这让我想到了在萨提亚课堂上自己的“不忍心”。
在跟萨提亚学沟通的练习中,每每我作为指责、拒绝的那一方的时候,总是感觉“下不了手”,“不忍心”。
我在课后和老师说,为什么我作为被指责的对象的时候,反而很轻松,而让我去指责别人的时候,我会感觉很累、很紧张,觉得下不了手。
老师帮我分析,这种“紧张”“不忍心”心态的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首先是累、紧张。指责其实是一种攻击,是潜意识防御自己虚弱的一种表现,好像一防御,自己看起来就强大了。而防御的时候自己是紧绷着的,难免就会累,会紧张。然后是不忍心。当我自己作为强大的一方,指责别人的时候,眼里看到那个恐惧、卑微、渺小、虚弱的对方,其实看到的是自己的弱小,所以,不忍心指责别人,其实是不忍心指责自己。
这样看来,我对那个高谈阔论的“中心人物”的不屑,其实是对当年那个场景中的大哥的愤怒,而对周围围观者的同情,更多的是对自己的怜悯。
许多年来,这两个记忆片段一直在我脑海中,让我困惑不已,我不明白为什么时不时的它们就会跳出来,就像当孩子哭闹的时候、吃饭磨蹭快要迟到的时候,莫名的怒火就会涌上来,直至看了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丹尼尔西格尔的《由内而外的教养》中的一段话:
过去未解决的问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我们的个人生活和人际关系。这种经历常常伴随强烈的无助、绝望、恐惧和被遗弃感,若未能妥善处理,它将对我们之后的生活产生很大影响。
— 丹尼尔西格尔《由内而外的教养》
那段在黑暗中被抱着赶路的意象回顾,以及七八岁时在墙角的独自哭泣,似乎从来没有从我的记忆中消散,所以,在成长的路上,一直被模仿、被复制,太多的事件,太多相似的身体反应、心理感受,都让我回到了这两个记忆的片段中,感觉自己的无力、无奈、被忽视、被冷落。
所以,我们以为自己在成长,其实更多的时候,是在复制,在轮回,在强迫性重复。
青葱岁月下的无尽等待
高中的时候,每天跑校,家离学校很远,再加上路也不好走,骑自行车需要三十分钟左右。所以每天都要和小伙伴结伴而行,特别是晚上的时候,自己一个人不敢回家,而且临回我家的时候有一道长长的土坡,我需要把自行车寄放在同学家。因此,我就必须要和这个同学相跟着。但这个同学天性比较慢,每每我下去叫她的时候,还没吃完早饭,或是午休起来还没洗脸,又或者是放学的时候还在做一道没有完成的题,所以我就得等她。记忆中的高中岁月,有很多次是在她家门口,或是她教室门口等她中度过的,可是当年的自己尽然一次也没有说过,没有催过对方。
而现在,每每上学快要迟到,或者是要出门我已经收拾好了,老公和孩子还在收拾的时候,我站在家门口就会很烦躁,有时候自己也感觉莫名其妙,比如出去吃饭不是很赶时间,为什么自己还要生气呢?
直至看了上面那段话,我才恍然大悟,其实是自己当年那种无奈的等待情绪,一直没有处理,所以,现在每每要等人的时候,就会莫名的开始烦躁不安,特别是在等老公孩子的时候,会生气发火,其实很多时候他们真的很无辜的。
所以说,其实我们都在主动地追求重复一些场景,然后不断地去体验其中的一些感受,在这个过程中,去获取新的可能性,去疗愈原初的痛苦。
但是,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对我们的这些不断轮回的过往,需要我们配上相应的、有经验的觉知,这样的强迫性重复才会变得有意义。
诗人鲁米说,伤口是光进入你内心的地方。
所以,我们可以不必对创伤这个词太敏感,或许,这些轮回重复,正在疗愈我们的内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