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布置了作业,让孩子读课文,每课读两遍。孩子读了一遍,我让他再读一遍,他说:“知道了,上完厕所回来就读”。
上厕所回来了,他说:“我不想读了!”
我有点生气了:“你刚才说上完厕所回来读,怎么这一会儿功夫就变了?”
他笑了笑,支支吾吾,意思是“现在不想读了。”
我想说他不守承诺,他转身便跑没影了。
一会儿,他又回来了,问:“妈,你不是说今晚做羊肉汤吗,我想喝。”
“那刚才我是这么说,但是现在我不想做羊肉汤了,晚饭改做面条。”我耸耸肩,看着他坚定地说。
“妈,你怎么变得这么快?”
“你再读一遍不?”我指着语文书。
“我再读一遍。”说完,他认真地读了起来。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让孩子感同身受,就明白守承诺的重要性。这比跟他讲道理,说教,要好得多。
![](https://img.haomeiwen.com/i10781191/ce18e90b32fca748.jpg)
曾听到一个孩子跟爸爸对话,孩子说周测考的不错,爸爸很开心,便对孩子说,奖励孩子想去哪里玩一天都可以。
孩子说:“想去欢乐谷。”
爸爸说:“不行。我又不玩,买两张票,你一个人在那玩,怎么行?”
儿子又说:“那我还想去电玩城。”
爸爸说:“不行,去那里玩,影响学习,还费眼睛。”
儿子沉默了。
爸爸说:“要么去科技馆,海洋馆,那里也挺好玩的。”
儿子说:“不想去。”
爸爸说:“你想去哪里?”
儿子说:“欢乐谷。”
爸爸说:“去动物园吧!那里有很多小动物。”
儿子什么也不再说了。
我们是不是也和孩子这样说过话?哈哈,这就是一反面教材。
这位爸爸可以这样做,对奖励孩子去玩的地方如果有限制,提前给孩子说出,比如,不能去电玩城,欢乐谷之类的地方,或者干脆自己提几个地方,让孩子从中选择。绝不要把话说的太满,到时候实现不了,给孩子的感觉就是“爸爸说话不算数”,以后不能相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