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8.1 现代性的歧途:存在的被遗忘-【刘擎】二十世纪西方思想文化

8.1 现代性的歧途:存在的被遗忘-【刘擎】二十世纪西方思想文化

作者: ado_l | 来源:发表于2021-05-18 20:16 被阅读0次

    马丁·海德格尔

    (Martin Heidegger, 1889.09.26-1976.05.26),德国哲学家,20世纪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

        1889年9月26日生于德国巴登邦梅斯基尔希。

        1909年在弗莱堡大学学习神学。

        1913年学习哲学、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

        1913年在施奈德、李凯尔特指导下获哲学博士学位,博士论文题为《心理主义的判断学说》。

        1916年获弗莱堡大学讲师资格,讲师资格论文题为《邓·司各特的范畴和意义学说》。胡塞尔任弗莱堡大学哲学教授。海德格尔与胡塞尔首次见面。

        1919年结识雅斯贝尔斯。担任胡塞尔讨论班助教。卡尔·西奥多·雅斯贝尔斯(Karl Theodor Jaspers,1883年2月23日-1969年2月26日),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神学家、精神病学家。

        1922年担任马堡大学哲学系副教授。

        1927年《存在与时间》在胡塞尔主编的《哲学和现象学研究年鉴》第八期上首次发表。

        1928年胡塞尔退休,海德格尔接任弗莱堡大学哲学讲座。

        1933年当选为弗莱堡大学校长。三月在校长就职典礼上发表题为《德国大学的自我主张》的讲话。1934年辞去弗莱堡大学校长职务。

        1945年被占领军当局禁止授课,直至1951年。

        1946年为纪念里尔克逝世二十周年在小圈子里讲《诗人何为?》。

        与中国学者萧师毅一起译读《道德经》。

        1951-1975年演讲与著作。《泰然任之》、《走向语言之途》、《尼采》(两卷本)、《物的追问——康德先验原理的学说》、《技术和转向》、《面向思的事情》、《现象学和神学》出版。1976年5月26日逝世,28日安葬于家乡梅斯基尔希。终年87岁。

    学习海德格尔要必须极为诚恳而且有耐心。

    (海德格尔的思想比较复杂。要破除惯性思维,异乎寻常的思和异乎寻常的问,才能更好理解。)

    1、海德格尔对尼采的重视

        海德格尔重视尼采的问题,但他认为尼采的问题是引向更深的歧途。

        (海德格尔认为尼采提出了真正的问题,即世界失去了根基。但是尼采的答案在他看来是错误的,尼采的问题引向了更深的歧途。尼采认为因为世界没有真理和根基,所以所有事情都由我自己做主,由我自己创造。海德格尔认为这种想法是错误的,他认为尼采点出了世界的虚无主义,所有的价值、理想都不可靠,但是我们不能就这样连根拔起,就自己管自己,自己凭借自己的意志,反而要恢复一种更深的、更古老的根基的联系,这是海德格尔最核心的东西。

        他是站在一种什么样的高度。让我们想想有没有这样一种可能,西方两千多年的历史全部是误入岐途,步入了一个漫长的黑夜。这就是海德格尔非常与众不同的地方。他提出怀疑,西方的历史,可能从柏拉图开始,就步入歧途,而且越陷越深,甚至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    

        处在弗里德里希·荷尔德林所提的“世界的暗夜”之中。

        弗里德里希·荷尔德林(Friedrich H lderlin, 1770-1843)德国著名诗人,古典浪漫派诗歌的先驱,代表作有诗歌《自由颂歌》、《人类颂歌》、《致德国人》、《为祖国而死》等。海德格尔称其为“诗人中的诗人”。

    2、诗的哲学、哲学的诗

    3、海德格尔所处的时代

        物欲横流,技术发达,但普遍感到虚无,人生失去意义,失去生命根基。

    4、海德格尔对现代性的批判

        海德格尔将现代性看作是歧途,一种病症,病根在于对存在的遗忘,或者是视而不见、麻木不觉。

    当你们用“存在着”这个词的时候,显然你们早就很熟悉这究竟是什么意思了,不过,虽然我们也曾相信领会了它,现在却茫然失措了。

    ——柏拉图《智者篇》

    (《存在与时间》扉页)

    为什么“存在者”存在,而“无”却不存在?

    ——戈特弗里德·威廉·莱布尼茨

    令人惊奇的不是世界如何存在,而是世界竟然存在。

    ——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

    · 词源学考证

    “存在”是一个动名词

    sein:是,存在,有(be)

    das Sein:存在/是(Being)

    das seiende:存在者(being)

    dasein:此在(亲在,人作为存在者)

    existenz:生存(人的存在),实存

    Being is what lets all beings be.

    让所有具体存在者能够存在的那个存在。

    让·保罗·萨特关注的是人的存在(being)

    海德格尔关注的是大的存在(Being)

    5、存在的质朴性

    存在之质朴性被掩埋于一种独一无二的被遗忘状态之中了。何种终有一死的人能够探测这种纷乱状态的深渊?人们满可以对此这种深渊视而不见。人们满可以设立一个又一个幻想。而此深渊并不消失。种种自然理论和历史学说并没有解除这种纷乱状态。它们倒是把一切弄得混乱不堪而使之成为不可知的东西了,因为它们本身就是乞灵于那种笼罩于存在者与存在的差异之上的纷乱的。

    ——海德格尔《阿那克西曼德之箴言》(孙周兴译)

    6、海德格尔存在主义的意义

        呼吁我们恢复对存在的一种敏感性,重建或者恢复存在者与存在的联系。

    7、存在是如何被遗忘的?

        丧失了对“存在”的惊奇,因为它似乎是自明的,熟视无睹,置若罔闻。    

    8、现代哲学的问题与知识

        使用存在者说明存在者。但为什么存在者存在?这是最根本的问题,以往的哲学没有解决这个问题。

    9、海德格尔对形而上学的批判

        形而上学将存在“对象化”,“表象化”,“图像化”,形成主体与客体的对立、现象与本质的二元论。

        Science的词源是“分”、“划分”。

        拉丁语:scindere,意思是to split;

        希腊语:schizein,意思是to split。

    “笛卡尔把人解释为一般主体,从而为后来的形形色色的人类学创造了形而上学的前提条件。随着人类学的出现,笛卡尔欢庆他的最大的胜利。”

    ——海德格尔《世界图像的时代》(孙周兴译,第97页)

    但是我们却失去了

    栖息的家园

    人性的崇高

    盲目地一点点沉沦 消失

    就像撞落在悬崖上的浪花

    又无知地扑向另一个悬崖

    年复一年 没有目的

    ——弗里德里希·荷尔德林

    10、现代性的病症

        对存在遗忘的后果就是人的“沉沦”,“非本真”的存在。

        非本真的存在是一种企图通过占有和利用来获得幸福和自我的力量。但这种企图注定要失败的,因为对“实在物”的占有和利用总是“无常”。

        如何进入本真状态?

        海德格尔认为,人通过思考死亡的意义,能够进入本真的状态,产生一种畏惧感。畏惧启示了生命的虚无。通过死亡,人能够感受到有限与无限的区别所在。此在的能在(例如生命)是有限的,生存就是“死着”。

        能在的无限性受到死亡的有限性的制约。人在对死亡的体验中感受到自身的局限性和无力感,进而受到良知的召唤,体验到一种亲切的、超越于我们的“存在”的存在。

    11、从生存出发追问存在

        海德格尔的存在与萨特只谈人的自由和选择是不同的,他认为萨特的“存在主义”是“生存主义”。

    12、海德格尔思想的变化

        早期海德格尔:是通过此在的生存论来追问存在。

        晚期海德格尔:是通过存在来规定此在。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8.1 现代性的歧途:存在的被遗忘-【刘擎】二十世纪西方思想文化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vord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