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又有父母伤害孩子致死的消息:福建一个6岁男童,因没有洗漱就想去睡觉,被妈妈踢了两脚,抢救无效身亡。
都说虎毒不食子,但暴躁父母的情绪如洪水猛兽,注定会是孩子躲不开的灾难。我们的文化又讲究孝顺,天下没有不是的父母。很多对孩子的伤害就发生在光天化日、众目睽睽之下,而观者或熟视无睹,或有心无力任凭伤害行为在眼前发生。
一位经常到汇轩雅居参加读书学习的群友小吴,就在群里问了一个问题:“在外见到很不正确的教育方式,我们应该去提醒或制止吗?”,当天在我们读书群里引发了前所未有的热烈讨论。
小吴的叙述是这样的:某天晚上,她在东海岸闲坐,隔壁一个小男孩(4-6岁),可能调皮掐到了一个女人的腿(应该是他妈),那个女的超级顺手的由下巴到脸颊的方向扇了挺响的一巴掌…男孩呆了一下,不停摸自己的脸,身边好几个家人似乎没有发现这一幕(也有可能习惯了)。这个女人看到我在看她,反复看了我几眼。由于她的家人也多,我怕开口让女人难以下台阶,但是好想去抱一下小男孩…我纠结以后面对这样陌生人的事情,我应该如何应对?
朝霞老师最早关注到这条信息,她建议可以走过去,问对方:“你是孩子是什么人?”
朝霞老师认为:如果回答不是父母,那这样的打已是一种非常粗鲁的暴力行为,接下来我们可以联系父母,以免有进一步的伤害行为;如果说是父母,那这样粗鲁的行为就更不应该了,或许是母亲的惯性行为(说是下意识也行),自已并不未觉察,或许存在长期施暴也不一定,幼小儿童是不具备自已保护的能力,我们的核对行为犹如给妈妈按了个暂停键。确实太过分的行为,有人指出还是有必要的,当然要在确认我们行使这个行为是安全的情况下。
朝霞老师希望通过核对身份,给对方的行为一个提醒。
阿路老师说:“如果是我,我会微笑着跟这位妈妈问好,然后关心一下孩子,被妈妈打了哦,会不会很痛。接着,放下评判,寻找一个与这位妈妈共同的目标~希望孩子不再用这种骚扰伤害他人的方式获得关注~来展开对话。
在沟通之前,首先获取信任,建立连接,然后让对方收到我满满的善意,平复对方情绪后,再处理。另外,沟通的前提是~我好你好世界好,这位妈妈你不需要改变,我们只是一起探讨一下,寻找问题背后根源的需求~孩子需要得到关注和高品质陪伴,然后一起寻找满足这个需求的方式方法,仅此而已。您,无需改变。”
阿路老师期望用帮助妈妈用其他方式达到目的的时候,给妈妈一个正确的亲子沟通示范。
美心老师提出“医不叩门,道不送卦,师不顺路,易不空出,法不空传,命不贱改!” 指出我们无需改变他人,贸然出手,有可能自取其辱。这个问题,应该是很多人担心的一个点。我们很多人默默不说话,也是怕对方不讲理惹祸上身,甚至有一个群友说差点被对方家长泼一身汤。也有一个群友去制止妈妈打孩子,妈妈生气了,打得更厉害,让好心的群友非常尴尬。
青草老师是两个小美女的妈妈,她有自己的一套办法,她说:“我会掏出一个糖跟那位女人说,哎呀,好像有点疼啊,给个糖吃吃吧,给个糖吃吃吧,然后就和稀泥,让她把糖给那个小孩吃。可能那个家长没那么羞愧,孩子也没那么难受,至少有了个巴掌至少也有颗糖。”青草老师希望用一颗糖和来自陌生人的善意,抚慰孩子受伤的心灵,让妈妈柔软下来。
关于打孩子,群友阿芬给我们讲了发生在自己家孩子身上的事例。阿芬家在新溪,她说:“像我们生活在农村的人,其实这种打孩子的情况是习以为常的,甚至都认为打孩子是对孩子严格,是对孩子好。碰到孩子调皮不听话,亲友会认为不狠狠打骂一顿就是纵容,会把孩子惯坏。
前段时间家里老人去世,在农村老人去世都会有一套很烦琐的礼节必须要完成,家里孩子10岁,第一次经历这种事情,有时会有些不耐烦不配合。长辈一个叔父看在眼里,心里应该有些不满。
事情结束后,大家坐在一起喝茶,孩子坐在一旁玩手机。孩子玩手机似乎也是一个很敏感的话题,大家就叽里呱啦冲着玩手机,这不好那不好说了一大堆,仿佛一个爱玩手机的孩子就是一个废掉的孩子一样。那位叔叔就说他自己的儿子就很会管孩子,孙子听话就是打出来的。
然后,叔叔说话矛头突然就转向孩子,冲着他吼了几句。孩子一下子脸涨得通红,忍着眼泪回怼了几句。我在那种情况下,我觉得不好护着孩子,就没有出声。后来,孩子跑到我身边,我生气地把他推开了。我当时的心情很复杂,孩子当天的表现确实不好,我去之前就有对他说:这是一个很严肃的场合,你唯一要做的就是听话听话,他没有做到。
叔叔作为长辈,没来由的一顿吼确实也伤害到了孩子。我不能不给叔叔面子。但我为没有保护到孩子,感到非常内疚和后悔。
家里孩子爸爸也认为教育孩子就是要打骂,动不动就打骂孩子,我做妈妈的经常做不到挺身而出,深感无奈。”
家长小米谈到自己现在不仅见不得别人打孩子,家长不尊重孩子的行为,她看了都受不了。
她分享上周日亲眼所见的一件事:两个孩子在骑小自行车,大概4岁和3岁,小的骑得快一直追着大点的孩子的车轮,往上撞。大孩子很抗拒,一直转身向小点的孩子尖叫,小点的孩子妈妈全程跟在后面边扇扇子边笑。大孩子妈妈在一旁和他人聊天,并时不时地大声对自己孩子说:“你不要再给我吼叫了,吵死人啦! ………”小孩子的妈妈开口说话了,但是声音不大::“老是在那咋咋唬唬的,一点用又没有!”两个妈妈完全漠视孩子情绪的情况下,两个孩子这种状况大概持续了2分钟,大的继续尖叫,然后他妈妈忍不住把孩子截停了,小的孩子趁机把车子直接撞到大孩子的车上去。大孩子怒不可遏,下车把小孩子的车掀翻了,他妈这时候就打了他,他悲愤之下,把自己的车也掀翻了。
小米在旁边问他:“小弟弟追着你,撞你的车轮,你很生气是不是?你不想让小弟弟跟着你弄你的车轮是吗?”他愣了一下,点点头。他妈赶紧解释说:“不用管他,他俩天天都是这样闹的,我都被他吵的脑袋都要爆炸啦!……”巴拉巴拉的。这个大孩子两手握拳,跺了一下脚,跑远了…… 他妈妈站在原地,大声喊说:“”你给我回来!你回不回来!再不回来,看我怎么收拾你!………
小米告诉妈妈说:“孩子有点委屈,赶紧去哄哄就啦!”他妈妈听了,就去追孩子了。 然后小点孩子的妈妈又说:“老是咋咋唬唬的,一点用也没有,还把事情搞复杂了!……”
小米遇到的是两位漠视孩子感受的妈妈,她们没有学习过心理学教育学,完全不知道孩子心灵受伤了,只顾着双方的面子,没有搞到这其实就是霸凌啊。
她当时有想到多管闲事不好,管不好也可能对自己不好,一时情急也想不到有什么好办法,但是又忍不住,觉得那孩子太无助了,知道孩子的感受需要被看到,她希望她的出口相助,能够让孩子感受到一份支持和关爱。
群友玲玲也说到,她在小区里遇到一对父子,孩子因为想吃西瓜父亲不允许,双方沟通不畅,孩子哭闹不休。玲玲特别想过去试试安抚孩子,又怕别人说她多管闲事,心里也有很多纠结难过。
阿路老师后来从大家的对话中,总结起来一下几点:
1 遇到社会上错误的育儿教养方式,首先确保自己安全,照顾好自己的情绪感受。
2 当能量充盈时,该出手时就出手,其实就是学习如何开口沟通。
3 帮助孩子说出她/他当下的感受,孩子就会好受很多,我们也通过示范教育了家长。
4 用糖果等小零食小玩具接近孩子,以获得发言机会,家长感受到善意,容易接受。
5 自己能量够、勇气够时,鼓励多出手,我们学习过的人,去奉献价值,就是对社会的一份影响力。烛光虽微不足道,一千一万朵烛光,就可以照亮潮汕地区的某个角落。
愿全社会都来关心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