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喜欢看书,这是不争的事实。虽然我不喜欢写东西,可能是因为我的一个毛病,一本厚厚的书看下来,或许最后我只会记得一小段或是一个故事。就是这样,所以归根到底我是肚子里没货写不出东西。
但是细想,又是我犯懒的缘故,毕竟我真的是每天都会和书见面,还有着杨绛先生说的三日不读书,自觉面目可憎的感觉。写不出个一二来还真说不过去。
是的,我就是有这些个臭毛病,不断输入,可很少输出。人家会写些东西的人都说:真正看书的人,是一定会写东西的。还真是这样,很多作家,他们就是看过很多很多书,但是对于他们,光看了还不行,还得写,不然,谁知道他看了这么多书,又谁知道他看过的书有没有起作用的?还有最关键的一点,不写又怎可以被称作作家呢?作家,是一个很高尚的称呼,很多人想的。
我现在要试着写,不会写,写不好都难免。我会试着安慰自己,毕竟凡事都是要踏出第一步,后续才会越来越容易。
我会知道,一直以来我都想读懂自己,会经常自我反思,在操场上竞走,走上一圈又一圈,这是一边锻炼一边与自己对话的过程。可是成效却不见得好,就如我还是不懂自己。
我想了又想,也许写才是最好的法子,把自己想的通过文字展现出来,写的过程是在与自己对话,写好了再去读看,读的过程是进一步与自己对话,因为像读其他的书,就是与作者对话的过程,而且我读的通,也应该能懂作者的心思和想法。
所以,我就通过写,来读自己的东西,读通它,再懂我自己。
而且,我还想通过写,来记录我的一些感受,我不希望自己还是一个不留足迹的人,往俗了说,就是不希望自己是个没心没肺的,平时我很少说,或是根本就不和别人过多的说心里话,渐的误让别人觉得我没心肝。说实在的,我不太在意别人说,毕竟看了很多大道理,也懂了些大道理。可是生活中过于的平淡,还真会让我自己都怀疑自己是不是冷的,尽管我自己一直都认为自己是热的。所以我要记录,记录自己最真实的想法,我相信这会是我认识自己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记录自己,分析自己。
看书可以很好的启发自己,有时书中的写的可能自己身上就发生过,这或许就是所谓的共鸣产生的条件。
刚刚看到一小篇,文章题为《痴爱》。
我之所以下决心写就是因为这篇文章,它让我想起了我心中隐藏的痛,也可以说是愧疚。
这篇文的内容是说作者的父亲大病,不能吞咽,母亲喂得混沌皮父亲也是咽不下去,可作者准备出国的女儿试着喂,父亲竟然咽下去了三勺。文的末尾这样写:他以洪荒之力,给这个一年一见、往后或许再也见不着的孙女,最大的面子和努力。
看完,我想哭,心里难受。这不就是真真切切发生在我身上的故事吗?记得12年,爷爷大病,我去医院看望爷爷,一进门,我像往常一样的叫了声爷爷,爷爷也以同样大的声音应了。刚开始我没觉着有什么不对,因为上一次见他老人家他是健朗着的。之后奶奶开心的跟大家伙说:你们看,这是老爷子应的声最大的一次,谁来都没这声大过,看来老爷子还是疼!
那会儿我小,上着学,除了学习,很不知道操心其他的事,接着下午我就回学校去了,可是,那次是爷爷最后一次我叫他他应我,后来,没有再一次了。
我多想回到那天,不那么早回学校,而是留下来多陪陪他。哪怕就是坐在病床边静静地看着他。
可是,过去的已然过去,再也回不去,当时不懂,现在知道失去的痛。
我只希望爷爷的脸和他在我生命的点滴永远存储在脑海里,即使要刷新也绝不刷新这些,即使要清理内存也绝不清理这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