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周的论文写作课上,老师讲了一些颠覆以往认知的言论。对此,班里很多小伙伴们也在简书上发表过观点。那么,这些言论我们要如何理解呢?
下面我取几个我个人认为典型的、以及小伙伴们提出较多的言论,谈一谈我的个人看法。
1.作曲专业的论文是主观的
老师所说大致如下:“音乐学论文和作曲论文最大的区别,我认为在于一个不好写一个不好发……因为作曲专业的论文太主观了。比如音乐学论文去论证南音是唐代遗留的产物,会从乐器上、结构上、曲目风格上等等去比较南音和唐朝音乐的相同之处……而作曲论文就不能这样去论证……”
作曲专业的论文的确不能如此论证,但为什么说作曲专业的论文是主观的呢?作曲专业的论文是定量分析,谱子上有什么就写什么,绝对不会瞎编,何来主观一说?
直到四十分钟后,老师说:“……音乐学论文说一件事都是有依据的,而作曲专业想说一个作品好,你怎么去验证它好呢,这太主观了……”
于是我终于理解了“主观”的意思,下面我来说明我对老师这个观点的理解:
音乐学专业论文写作的思维方式是“解决问题”和“验证结论”,因此在写作过程中注重材料收集和理论推导,这样得出的结论或对问题的解决都是有理可依有据可查的。
作曲理论文章写作的思维方式是“论证一部作品的价值所在”,所以写作过程中一切对谱面的分析,都是为了验证这作品有多好/多有逻辑/多么精致。所以文章内容再定量、再理性,得出的结论也是“主观”的。
疑惑算是解决了。
而当“主观”作为形容词时,可真是一个主观的词啊。
2.论文中不能出现“展望”
老师阐释的原因大致如下:论文要讲论据,展望是未发生的事情,不可能有论据,因此无法论证。
老师所言,在逻辑上没有任何漏洞…
所以1776年以后的世界发展了一百多年后,《国富论》中对于经济社会运转规则的阐释以及由此展望的美好未来遭到了质疑;
所以19世纪中叶以后的世界发展到现在,与当时最伟大的几部社会经济学著作所预测的未来世界,在表面上来看,还是有一些细微的不同(本质上、大体上,这几部著作所推导出的未来世界还是与现在一致的)(这个例子太敏感了我说不下去了);
…………
可这些都是伟大的著作,单独提取出任何一段都是一篇伟大的文章,其中的理论直到现在还在影响推动着世界的发展。
任何“展望”,我们都无法立刻得到验证,甚至可以说任何“展望”都会与学科的实际未来发展有出入。但我们很多时候去做研究,如果不愿意去面向难测的未来,那我们就很难在已知的大量历史和大量材料中看到通路,很难发觉我们手头工作的意义所在。
通过对现有材料的分析得出对未来的一些预测,可能完全不对,可能与实际发展有少许不符,但它们都是由材料证据、由理性分析而得出,不是毫无根据的乱说。它们代表了我们时代的人对于未来的思考,无论对于当代还是对于未来,这些思考都有其价值,不应该以任何理由被抹杀。
我们现阶段没有足够去“展望”的能力,但不能不允许我们“展望”。我们“展望”的文章现在也许只能封在自己的书桌抽屉里,但谁知道“展望”得多了会不会有人“展”开一片开阔地,“望”出一派高远天呢?
3.“我认为是不能的”
这一系列观点大致举例如下:
“大家看这个题目,问题在哪呢?——少数民族音乐跟视唱练耳教学有什么关系吗?我认为是没有什么关系的。”
“我们来看这个题目,《XX伴奏对音乐YY训练的意义》,同学们觉得这个题目有什么问题?(台下沉默)你们觉得XX伴奏对YY训练能有什么意义吗?我认为是不能的。”
诸如此类观点在课堂中出现过多次。
我们要想正确理解老师的这类言论,一定要在自己心里明白此类言论的重点不在于“是不能的”,而在于“我认为”。
老师所指出的问题,并不是题目语句本身的问题,而是在怀疑选题的意义,且这种怀疑并不是基于文献综述或对相关学科深入理解的基础上(至少没有讲出来)。而正是因为有这样怀疑选题意义的学者,才更显出我们以这个选题写文章的意义所在。有人不知道(或不想知道),我们才有必要掰开了揉碎了讲出来。
(ps:关于《XX伴奏对音乐YY训练的意义》这个题目,我与题目作者进行了讨论,最终改出的结果是《XX伴奏在音乐YY训练中的作用》。在该题目作者本人要求下,将此题目手动打码。)
以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