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了以上斯坦伯格教授关于爱情的理论后,我们来重温一遍《安娜·卡列尼娜》。
安娜是一个美丽的贵族少妇,生活优渥,情感空虚,在虚伪的上流社会行尸走肉般地活着。她心怀一腔爱意,面对教条、刻板,不解风情的丈夫,无处安放,直到遇见翩翩公子沃伦斯基。
安娜的情人沃伦斯基是怎样的人呢?
他并不是一个不学无术的纨绔子弟,也不是没有认真对待这段感情。其实,他很同情并理解安娜的处境。书中也有一个细节——安娜怀上了沃伦斯基的孩子,沃伦斯基说:“我也好,你也好,都没有把我们的关系看作儿戏,如今我们的命运已经定了,必须结束这种自欺欺人的生活。离开你的丈夫,把我们的生活结合起来。”
安娜听完手足无措,因为她没想过要离开丈夫。
而且,沃伦斯基一旦和安娜私奔,他们将成为整个上流社会的丑闻,家族不再给他任何经济支持,事业也可能就此葬送,但经过权衡,沃伦斯基还是希望和安娜在一起。由此可见,他至少没有回避责任,他在积极地想办法解决问题。
卡列宁是安娜的丈夫,他是这部小说里社会地位最高的人物,他是政府高官,也是沙皇身边的红人。起初,他没有察觉到妻子的变化,直到社交圈所有人都知道安娜和沃伦斯基关系异常,卡列宁才意识到妻子出轨了。
卡列宁对家庭的爱是源于宗教和义务,得知妻子出轨之后,首先想到的不是情感而是荣誉,尤其是不能让儿子在上流社会丢脸。他决定找安娜好好谈谈。
谈话之后,他对安娜提出了一个要求:只要不和沃伦斯基在自己家里约会,他就可以维持表面的和平,接受三个人共处的状态。(在当时的俄国上流社会,由于婚姻更多是家族和财产的结合,极少因为爱情,所以默许夫妻双方拥有婚外情人。)
多么宽宏大量的丈夫,或者说,多么宽宏大量的条件!
如果她按约定的做到了,她就一切都有了。她原本就是贵族、就是官太太,有身为高官的老公,有儿子,经济条件也自不必说。原来的生活,对她来说,唯一不足的就是缺乏激情和爱情。现在这个空缺也被情人补上了,她就什么都有了。她的生活原可以就此过得行云流水,渔歌悠扬,结果却被她自己搞得鸡飞狗跳,一地鸡毛,甚至到最后,她绝望之极,神思恍惚,卧轨自杀,悲惨收场。
那么,是哪里出差错了?
是因为,安娜竟然没有遵守这么简单的条件!她和沃伦斯基有一次在家里约会,正好被卡列宁撞破,卡列宁一怒之下,决定和安娜离婚,并且,夺走儿子的抚养权。
是她自己搞砸了。她完全不顾及她丈夫的感受。她做事完全没有分寸。她完全没有把控幸福的能力。
安娜痛苦地夹在两个男人中间,加上预产期临近,长期抑郁的情绪导致难产,差点丧命。生下和沃伦斯基的女儿小安妮之后,安娜放弃了和丈夫离婚的权利,也放弃了婚生儿子的抚养权,选择和沃伦斯基一起出国生活——这个选择真让人无语,她明明可以先结束婚姻,再和沃伦斯基建立新的家庭,和过去做个了断,再开始新生活,但是她没有这么做。她,一错再错。
情节进展到这里,安娜的婚姻剑拔弩张,岌岌可危。
在现实中,幸福的家庭没有那么多,有矛盾的家庭占了大多数,而且所谓的“不幸”无外乎这几个原因:对方外遇、经济负担、子女教育、父母干预、家务纷争、健康危机……就这一点来说,古今中外都一样,没有时间和地域的差别。
结束了短暂的旅行,安娜和沃伦斯基重新回到彼得堡,处境更加艰难。卡列宁不再让她和儿子见面,骨肉分离的痛苦导致安娜把所有精神寄托都放到了沃伦斯基身上。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她对沃伦斯基的感情也很复杂——一方面,她憎恨沃伦斯基,认为自己现在的处境都是沃伦斯基造成的;(她丝毫没有意识到是自己一再决策失误造成的)另一方面,她又不得不依赖沃伦斯基,因为整个上流社会都不接受自己的行为,她除了沃伦斯基,没有别人可以依赖。
在近乎神经质的状态下,安娜和沃伦斯基的感情逐渐紧张,她总是控制不住怀疑沃伦斯基,害怕他会爱上别人,于是不断地刺激,逼他做出承诺。尽管沃伦斯基一次次妥协,耐心开导安娜的情绪,但实际上,安娜已经亲手把爱人越推越远。越想抓紧,越容易失去,太多的人,在婚姻中犯这个错误。
为了挽回沃伦斯基的心,安娜认为自己只剩一张底牌可打,那就是找卡列宁离婚。但是卡列宁的态度却发生了转变,他坚决不离婚,原因很明显——他心里不平衡。
一方面,他是情感中无辜的一方,却落得形单影只,饱受社会嘲讽,失去自己最看重的名誉;另一方面,家庭丑闻影响了仕途,他晋升的希望落空了。
既然卡列宁坚决不离婚,那就意味着安娜和沃伦斯基永远无法成为合法夫妻,沃伦斯基感到绝望,开始寻找一切机会外出逃避,但是安娜不能那么做,因为社会不允许。
于是,在近乎癫狂的情绪下,安娜对沃伦斯基的爱转变成了仇恨,她想:“沃伦斯基拥有一切自由,而我却一无所有。” 于是,她每天都要找各种理由和沃伦斯基争吵,在一次争吵之后,沃伦斯基离家出走了。
安娜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她吸食过量的鸦片然后出了门。她内心情绪非常复杂,既想惩罚沃伦斯基,也想摆脱目前进退两难的状况,但她不知道究竟该做什么。她来到车站,带着绝望和报复,身着一袭黑天鹅绒长裙,在火车站的铁轨前,让呼啸而过的火车结束了自己无望的爱情和生命,当火车从她背上碾过的一瞬,她突然反应过来,问自己:“我这是在哪里?我是在做什么?我到底为了什么?”
安娜和卡列宁是基于门第和宗教的结合,从一开始就没有激情的部分。在相处过程中,两个人也没有培养出足够亲密的关系,夫妻之间最大的联系,就是对婚姻的承诺和对儿子的责任。
他们的婚姻没有激情,没有亲密,只有承诺,三个支撑点,只有一个,所以他们的婚姻关系是很脆弱的。
安娜临死前说:“我需要爱情,可是没有爱情,因此一切全完了。”这句话说明她人生最重视的就是爱情,在婚姻中最看重的也是爱情,责任和子女全都排在爱情之后。
安娜遇到沃伦斯基后几乎没有犹豫,立刻挣脱了妻子和母亲的身份,放弃了赖以生存的社交圈,成为一个为爱而生、为爱而死的女人。
她对于爱情的追求难道不是仅仅局限在本能欲望的层面吗?也就是“爱情三角理论”当中的激情部分,她追求的不是完整的爱情,只是热恋的感觉,并且把热恋的感觉当成人生中最重要的事,远远超越了家庭责任和自我价值。这是很愚蠢、很狭隘、很危险的。
一个人的精神世界应该是多维度的,有多个支撑点的。让任何一个人、任何一件事成为自己生命的全部,都是很危险的事情。
她爱得接近偏执而疯狂,而疯狂都是短暂的,都是没有好结果的。
面对社会压力时,沃伦斯基和安娜很难以两个人的力量抵抗多方面的舆论。
安娜最被诟病的问题在于:没有结束和卡列宁的婚姻关系,就和沃伦斯基公开同居,这个事实重婚的行为,被所有社会形态排斥,她丧失了社交圈和朋友关系,只剩下沃伦斯基这唯一的精神寄托。
其次,沃伦斯基明白,在追求爱情的同时自己不能放弃社交和事业,这是立足的根本,他说:“我什么都可以为她牺牲,就是不能牺牲我男子汉的独立性。”可安娜理解不到这个层面,她全部生活就是追求爱情、享受爱情,当沃伦斯基把生活重心转移到事业上,哪怕这种转移是为了两个人长久的生活,安娜依旧认为自己被冷落,更加歇斯底里。她越想握紧爱情,失去得越快。
最后,在安娜和沃伦斯基的爱情中,有激情,有一定程度的亲密,但是他们显然也没有达成一致的“承诺”:安娜始终要求热恋的感觉,沃伦斯基在激情过去之后,事业的需求放在第一位,两个人的目标不再一致,爱情的感受也越来越挫败。
这说明什么呢?爱情和婚姻都是动态的,现在适合不代表未来适合,眼前圆满不持续圆满。所以,幸福婚姻始终遵守着动态平衡。如果没有保持更新,激情、亲密和承诺的三个角没有升级和变化,曾经和谐的爱情和婚姻,依然会走向破裂。
在根据《安娜·卡列尼娜》小说改编的多部电影中,为了凸显安娜的无辜和主角光环,让她的私奔行为变得能够被同情,卡列宁被塑造成冷酷残暴的形象,事实上,那并不是托尔斯泰笔下的卡列宁。就像《甄嬛传》原著小说和改编的电视剧,在有些方面,区别很大。
卡列宁是个孤儿,从小没有人倾诉心里话,他的社会地位是靠自己的能力获得的,位高权重之后,也不允许他敞开真实的自我,拥有知心朋友,他早已习惯于戴着面具生活。不否认卡列宁确实有刻板虚伪的一面,即便在家人面前也很难摘除社会型的面具。性格古板但学识渊博,他勤奋、廉政,有能力、有魄力,对婚姻和妻子尽到了责任。对出轨后的安娜也宽宏大量,连她婚内和情人生下孩子,都选择了原谅。
她的情人沃伦斯基对她也是忠贞不二。
但自私又不成熟的安娜,打着真爱至上的名义,活在自己臆想的世界,性格缺陷严重,她的情绪崩溃和婚姻悲剧当然有时代原因,但更多是自己的问题。
她不是一个好妻子,不是一个好母亲,也不是一个好情人。她只是一个自私的、狭隘的、任性的、不成熟的小女人。她别无常物、不值一提。她缺乏对生活、对爱情的理解和对幸福的把控。她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
一切都只是自作自受。
帮你首开会员,为你引路答疑,带你进群,共同读书写文。
欣然516邀请您开通简书会员(仅限第一次开会员)请点击蓝字:欣然邀请您开通简书会员
开通后我会收到通知主动打赏返还您200贝(如果您的贝贝不够,可以简信我送您180贝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