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了家门往左拐,50米处,是一条南北走向的街道。在我的意象中,它不单单是一条街道,还是一个蔬菜瓜果交易市场,更是托举起我满满回忆,浓浓乡情的集散地。
在我们老家,有一个约定俗成的规定:农历的双日子是逢集,单日子是背集。毫不夸张地说,逢集的菜市场承载了满满的人间烟火气。
菜市场是我小学和初中上学时的必经之路。平时的菜市场一般会延伸到村子的大队部。上完早读回家吃饭时,穿梭于菜市场中间,在目之所及皆色彩,耳之所闻皆声音中,柴米油盐的人世间,一下子就涌到了我的面前。
路的两旁摆放着各色新鲜的蔬菜:挂着露珠的芹菜,带着泥土的香葱,嫩绿如初的菠菜,红润饱满的西红柿,晶莹剔透的大白菜。
夏秋时节,各种瓜果也闪亮登场:皮薄肉白的菜瓜,味香肉甜的小白瓜,圆滚滚绿莹莹的大西瓜,头顶小花细长长的黄瓜,清新而富有生机。置身其中,你经常会看到菜农顺手拿起一个小白瓜啃将起来,买家也会随手抽一根豆角放进口中。那么自然,那么随意,原生态的气息中升腾起了民以食为天的人间烟火气。
菜市场里也充斥着各种声音,但绝不是噪音。卖家的吆喝声,中气十足;买家的询价声,不绝于耳;双方的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
如果你认为菜市场只有交易的声音是大错特错的,嘘寒问暖的声音,邀请婉拒的声音,招呼回应的声音在菜市场里也随处可听,随时可闻。“吃了吗?”“去家坐坐吧!”“身体好呀!”“孩子结婚了吗?”“晌午去家里吃饭吧......”淳朴的乡音中蕴含着浓厚的乡情,流淌着平凡温暖的人间烟火气。
当然,偶然也会出现商贩与商贩的对骂声,商贩与顾客的争执声,顾客与顾客的吵架声,但很快就会有热情的人挺身而出,调纷解争。于是,和谐的旋律瞬间就稀释了这种不和谐的鸣奏。这不就是最为真实的人间烟火气吗?
暑假里,我会常常坐在大门口等候着赶集回来的母亲。
吃过早饭,洗刷完毕,母亲挎起篮子,和前院的嫂子,后院的大婶一起赶集去。这也是母亲难得的社交时间。坐在门口的我,经常会听到她们一路走来,一路打招呼的声音。路途虽然很近,但邀请她们坐下来歇歇的声音却很多。
母亲终于回来了。篮子里装满了蔬菜。母亲总会变戏法似的,从篮子底部拿出西红柿和黄瓜。这也是当时吃的最多也是吃得起的“零食”了。
打过牙祭后,我和母亲就择起菜来。豆角里不时有小青虫出现,青菜里会不期而遇小蜗牛,七星瓢虫有时也会赶来凑热闹,腾空而起的小蚂蚱会让人猝不及防。来自菜市场的一篮子蔬菜里,跳跃着的是幸福的和鸣,也是细细碎碎的人间烟火气。
如果说,平时的集市如细水长流,演绎的是不温不火的人间烟火气。那么,春节前的集市,则波澜壮阔,彰显着的是轰轰烈烈的人间烟火气。
进入腊八就是年。腊八以后的菜市场,从规模上看,长度是平时菜市场的三倍还多,已经延伸到村寨的南头;从人流来看,熙熙攘攘,摩肩接踵,前不见头后不见尾;从菜的品种来看,丰富多样。
平时难得一见的白莲藕真正是出淤泥而不染,藏在深闺人为识的花菜也犹抱琵琶半遮面。形如白线滑如丝绸的海蜇丝不远千里来相见。
春节的菜市场,在为我们提供大饱口福机会的同时也让我们这些农村孩子大开眼界;从交易时间来看,原本是半天的集市,现在到傍晚时分,还人头攒动,灯火通明;交易量更不必说,卖家那满盆钵银,买家那满载而归,集市上那满地狼藉,已经告诉我们今天又是一个好日子。
这几年回老家,开车总会经过我意象中的菜市场,总认为会踟蹰不前,结果是长驱直入。到家后,父亲总会买回很多蔬菜。但是,总感觉蔬菜没有以前的水灵。问起父亲在哪买的蔬菜,父亲说现在都去超市购买,一站式购物,方便又快捷。
我无语。我知道,带着泥土和露水的蔬菜不可能在超市里现身,明码标价的商品也不可能让讨价还价成为常态,公共场所购物也不可能让嘈嘈切切肆无忌惮,塑料袋的普及也不可能让母亲的菜篮子紧紧挎在臂弯,透明的塑料袋也不可能藏住母爱的秘密,井然有序的购物环境也不可能复制出菜市场那满满的人间烟火气。
怀念家乡消失的菜市场,怀念那浓浓的人间烟火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