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本书导语
已阅读
想象一下,你是一位突然造访地球的外星人,面对“人类”这种你从未见过的生物,你会怎样评价他们的行为和文化呢?人类是什么?人类为什么会有这些行为?这些行为背后的文化是什么?当你在思考这些问题时,其实你就在思考人类学的问题了。
人类学,顾名思义是研究人类的一门学科。提到人类学和它的研究对象,你脑海中跳出的第一印象是什么呢?是戴着夸张的羽毛装饰的印第安人?是跳着奇怪舞蹈求雨的非洲土著?还是你身边匆匆而过的普通路人们?其实对于人类学家来说,这些人群都是人类学的研究对象。而作为普通人的我们,为什么要了解这个学科?它对我们来说有什么用处?这些问题,我们都将在《人类学入门——像人类学家一样思考》(2008)这本书中得到答案。
本书的作者约翰•奥莫亨德罗(John Omohundro),是纽约州立大学波茨坦分校人类学系的教授,他从事文化人类学导论课程教学32年。与其他经典的人类学著作,如列维-斯特劳斯的《忧郁的热带》、马林诺夫斯基的《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弗雷泽的《金枝》等书不同的是,这本书是面向普通大众的入门通识读物和人类学专业大学生的教材,让你从宏观上了解人类学,不再只见树木而不见森林。
作为一本入门书,作者最希望传递的理念,正如副标题所说——像人类学家一样思考。因此,作者非常巧妙地用“人类学家的思考方式”来解释人类学,笔者读完整本书之后重温本书的框架结构时,感觉非常奇妙,发现作者不只是简单地介绍人类学家是如何思考的,而且他还把这种思维运用到写一本书,或者说介绍一门学科上,可见人类学思维对每个读者而言都意义非凡。
本书框架
在阅读主体内容之前,我们需要先了解本书的框架(如果你手边有原著的话,直接阅读目录即可),对其建立宏观的认知:
本书的使用 人类学的问题
第一章 什么是文化?(概念性问题)
第二章 如何了解文化?(自然性问题)
第三章 这种实践与观念的背景是什么?(整体性问题)
第四章 其他社会也这么做吗?(比较性问题)
第五章 这些实践与观念在过去是什么样的?(时间性问题)
第六章 人类生物性、文化与环境是如何互动的?(生物—文化性问题)
第七章 什么是群体与关系?(社会—结构性问题)
第八章 这意味着什么?(阐释性问题)
第九章 我的观点是什么?(反身性问题)
第十章 我在下判断吗?(相对性问题)
第十一章 人们怎么说?(对话性问题)
我们可以看到,每一章的标题都是介绍某个概念或者做法,而括号内即为对这一问题的抽象定义。另外要注意的是,人类学的分类有许多(如语言、生物人类学和考古学等),本书会侧重于讨论文化人类学。此外,要强调的是这本书并不是干巴巴的教材,而是融入了作者的许多人类学研究经历,因此你会看到许多生动有趣的故事。
在接下来的两周,我们将一起按以下计划进行学习:第一周——开头至第六章;第二周——第七章至结语。希望大家从这本书开始,了解人类学,爱上人类学,并且开始大胆地去探索更多自己未知的领域!
№2 思考与讨论
已阅读
与其他书籍一样,我们每天都需要带着问题和目标去阅读,不过这本书的思考题有两个选择,你可以选择笔者挑选的思考题;也可以自拟一个“人类学”选题,然后按照本书的研究视角完善你的选题。如果你仅对人类学感到好奇,可选择前者;如果你希望能把人类学思维运用到实际生活,或者你想进行一项“研究”,可选择后者。当然,两者都做的话收益会更多。
“我是谁?”
你有问过自己这个问题吗?小时候的你可能并不会常常思考这个问题,但是当我们渐渐长大,远离故乡外出求学工作,当我们身边有越来越多来自不同地区、城市和国家的朋友,当我们到充满异域风情的地方出差旅行短住时,我们会不由自主地想到这个问题——我是谁?为什么身边的人和我会有这么大的差异?这个世界居然有人吃甜的豆腐花和咸的粽子?旁边打电话的陌生人说的是哪个地方的方言……
在正式开始今天的阅读之前,我们先一起来进行一个“我是谁”的小调查,这个活动你可以独自一个人完成,不过更好的方式是小组(熟人或陌生人均可)一起进行,然后共同分享你们的答案。
请尝试回答下列关于你的一些信息(可记录在手机备忘录或者纸上):
年龄、性别、性取向、家乡、当前居住情况、工作、民族、语言、政治观点、娱乐爱好、参加的组织或俱乐部、喜好和厌恶、宗教信仰、学术兴趣、未来计划、婚姻/恋爱情况、生活中其他重要的人/动物、生活中重要的内容、生活方式、社交账号。
写完之后,你应该会对“我是谁”这个问题有一个大概的认识了;如果你们是在小组里进行这个调查,可以一起探讨一下你们的文化之间有哪些联系和差异,相信这个活动会乐趣颇多。
№3 人类学的问题
已阅读
在面对“人类”这个群体时,人类学家会发出什么提问呢?
什么是文化?(概念性问题)
人类学家试图描绘、解释、捍卫或改变的,是怎样的人类?
如何了解文化?(自然性问题)
我该如何最大限度地发现某种文化中人们共有的认识?
我的研究会不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这种行为或对象?
我的观察者与报道人角色是否符合学科伦理?
这种实践与观念的背景是什么?(整体性问题)
这些实践或观念,在这些人生活的其他领域中,发生的原因、组成、结果、影响或象征是什么?
其他社会也这么做吗?(比较性问题)
其他社会(国家、地区、城市、村镇、社区等)的做法是同是异?原因是什么?
这些实践与观念在过去是什么样的?(时间性问题)
是什么使这些事物变成今天的样子?
将来会有什么变化?
人类生物性、文化与环境是如何互动的?(生物—文化性问题)
人类的身体或其生理环境是如何塑造我所研究的行为的?
我所研究的行为又如何影响了身体或生理环境?
什么是群体与关系?(社会—结构性问题)
社会机制或群体对这些实践与观念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人们是如何组织起来完成各项任务的?
权威如何确立?
权力如何分配?
这意味着什么?(阐释性问题)
这些实践、物体或表述对参与者有何意义?
我该如何将他们的经验与感受,传递给没有参与过的人?
我的视角是什么?(反身性问题)
我的个人或文化角色是如何影响我的认识的?
研究这种文化对我了解自己的文化有什么帮助?
它对我有改变吗?
我在下判断吗?(相对性问题)
我有没有对研究对象预设了道德判断,而局限了我的看法?
我该基于什么立场判断这些实践或观念?
我该遵守这些判断吗?
人们怎么说?(对话性问题)
我的观察对象是如何谈论他们自己的行为的?
他们又是如何谈论我对他们的研究?
我该如何研究他们?
他们对我的研究报告有什么看法?
你可能会发现,这些问题正是导语提到的本书框架,在之后的每一章中,作者将围绕这些问题进行详细的解释。
№4 文化人类学
已阅读
文化人类学的定义
作者对文化人类学的定义有两条:
文化人类学是对人群之间思想和行为上异同之处的描述和解释。
文化人类学是对其他人类生活方式的阐释与悦纳。
第一条强调的是文化人类学的科学方面,第二条则是人文方面。所以它究竟是偏科学还是人文呢?作者认为两者都有,科学是方法,人文则是目标。
从上一张卡片中我们知道了人类学家会提出什么类型的问题,那他们通常会给什么对象提出这些问题呢?作者从当前人类学关注的对象中总结了如下几类:
1. 自己的文化
2. 文化人类学方法
3. 语言与交流
4. 社会组织、政府
5. 种族、社会阶级
6. 婚姻、家庭、亲属制度
7. 经济行为、贫穷
8. 生态关系、环境、饮食
9. 艺术、符号体系
10. 宗教、神话、仪式
11. 全球化、移民
12. 性别、性
什么不属于文化?
我们了解了什么是文化,那么什么不属于文化呢?我们对于文化,又有哪些偏见呢?作者总结了如下七点:
文化不同于文明。
文化并不全是阳春白雪。
文化不同于社会。
文化不是对人类所做每件事的解释。
文化不是行为。
文化不仅仅是饮食习俗、音乐传统和多彩服饰。
文化并非完全统一、全体一致的。
这些基本都很容易理解,需要稍加解释的是第四和第七点。对于第四点,如果文化可以对人类所有行为进行解释,以这样全能化的形式出现的话,它很可能会变成一些非人道行为的挡箭牌,比如把溺死女婴当作一种生育文化,滥杀鲸鱼当作渔业文化,女性割礼(一种切除女性外生殖器的手术)当作婚姻和生殖文化。而对于第七点,我们要知道的是,即使你我之间有许多共同的文化,但我们仍然可能在一些重大的问题上产生分歧,并有权保有自己的观点,比如对于堕胎,每个人的看法可能会相差极大,我们不应强求他人和我们看法一致。
№5 文化、亚文化和族群、种族
已阅读
文化的定义
文化是一群人通过习得,对所作所为和每件事物的意义共有的认识。
下面我们把这个定义的关键词逐一进行分析:
一群人,共有:文化不是个别个体的行为,而是一个群体的普遍行为。
习得:文化是通过后天学习得到的,而非天生或本能的行为。比如吃东西是一种天生行为,而喜欢吃辣的食物则是后天习得的。在人类学中,把这种习得过程称为儒化。
所作所为:文化影响着我们的行为,包括人们制定的规则、传播的知识,甚至无意识的行为,比如口音。
意义:也就是文化要能解释和预示人们的行为。比如喝酒只是一种简单的行为,但猜拳、行酒令则是一种喝酒文化,因为它的背后是这个社会中的社交文化。
认识:表明文化是存在于人们的思想中,这种思想也包括深层的或微妙的体验。
亚文化和族群
在了解什么是亚文化和族群之前,我们首先要理解“社会”这个概念,因为亚文化和族群都是在社会中才有存在意义的。
社会,是一群按照社会关系组织起来,履行某些如觅食、防御或抚养孩子等职责的人群。
亚文化,指的是一个较大社会中一些群体独特的共有认识。它与另一种亚文化的区别可能是语言、穿着、宗教、饮食习惯等,比如我国广西和云南等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不同的民族都有各自的亚文化。
族群,指一个社会中,依靠宗教、语言、共同起源和古老传统等亚文化维系的群体。比如在不同的城市大多会有同乡会等组织,他们可能会在传统节日的时候聚会,庆祝的形式也可能与其他族群不同。
种族
相比族群,“种族”是一个大众认识度更高的概念,但是在人类学家看来,种族这一概念并不科学。因为“种族”指的是人类的生物性差异,“文化”和“族群”则是群体之间的行为差异。事实上,随着人口的迁移,“同种族”的群体间的差异有时比“不同种族”的差异还大。当然,否认人类种族的存在,并不表示否认人类的生物差异,黑色、白色、黄色皮肤的颜色差异是显而易见的,然而这只是“生物特征”,而这样类似的特征会有数不清的组合,并不能简单地分为一个个种族。
虽然科学界和人类学界对种族并不认可,但是社会却乐此不疲。因为种族常常被一部分群体用作正当化其行为的工具,比如欧洲人侵略美洲大陆时,理由就是当地的土著是次等种族,有天生的缺陷,因此需要欧洲人来管理和统治他们。还有二战时纳粹对犹太人的集体屠杀,理由也类似。这些行为的本质都是种族主义。因此人类学家呼吁,公众应该明白种族的差异实质是文化的差异,我们要探讨的不是有什么种族,而是有什么不同的文化,这些文化中的人把自己想象成什么种族,以及为什么要贴上这类差异标签。
总之,企图通过生物性差异来区别人类,可以说是一种一厢情愿的行为。笔者认为,把种族差异理清为文化差异,对于当代的种族歧视、地域歧视等行为非常有反思意义。大多数时候,我们总是先入为主地判定某个人有他们种族、地方的固有特点,然后在现实接触中不断地去“验证”,使自己越来越相信这种偏见是正确的。
№6 文化的特征与变迁
已阅读
文化的特征
“文化”这一概念的起源,是在1796年由哲学家康德开始使用的,在此之后不同领域对文化的定义也各不相同。尽管如此,作者认为文化的主要特征是相似的,他总结了如下七个特征:
文化是整合的。这整合意味着文化里的一部分会与另一部分相关,它们相互影响。
文化是历史的产物。这一点很容易理解,比如我们不像古人那样使用繁体字而是使用简体中文,是因为1956年国务院通过的《汉字简化方案》,要求全面使用简体。
文化会发生变迁,也会导致变迁。比如电视机进入各家各户之后,晚上的休闲时间就从邻居间的聚会聊天变成了在家看电视,或者由读书变成了煲剧。
文化会因价值取向而得到强化。价值观与文化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它会区分对错高下,驱使人们去做他们认为正确的事,作者在纽芬兰的农村(纽芬兰是加拿大的一个小岛,与欧洲隔海相望)做人类学调查时,就发现因为当地大多数人都是基督徒,他们遵守着安息日的信条,周日也不开店营业。
文化对行为起了很大的决定作用。这一点也是显而易见的,会在后面的内容中反复强调。
文化在很大程度上由符号组成,也依靠符号传递。“符号”是人类学里很重要的一个概念,很多时候是个广义的概念,包括图像、物品、文字、语言、行为等。称其为符号,是因为它代表了一种特殊的意义,并作为文化群体里的一种象征或交流标志,比如月饼象征着中秋节。
人类文化在复杂性与多样性方面具有独特性。关于这一点,目前人类学界的争论很多,反对的人认为,如果承认人类的独特性,会使之成为人类虐待动物的借口之一。赞成的人则认为,人类与其他动物不同,因为我们是唯一一种通过符号来传递文化的物种,人类思维的可能性是无限的。无论你站在哪一边,都可以确定的是,人类学的目的就是发现、区分和解释这些复杂性与多样性。
文化的变迁
与早期的人类学家不一样,当代的人类学家面临着更多的人类学课题。因为随着全球化以及互联网的发展,文化间的交流与融合越来越多。以前你可以说亚马孙流域的某个地方是雅诺马马文化,如今这里的人可能已移居巴西的某个城市,住在装有现代化设备的房子里。同时,各式文化像大爆炸一样出现,共同喜欢某个系列的电影可以是一种文化,比如喜欢漫威电影的漫威迷;共同传递社交网站上某个话题也可以是一种文化……
文化的变迁必然会面对涵化的问题,涵化指的是当一个群体与其他较大、较主流人群接触时发生的文化变迁。当涵化发生时,文化包容是两个文化需要共同面对的,比如移民到美国的华人家庭,就必须适应美国的主流文化,同时他也会保留中华文化,比如难以放弃的中国口味;而美国的传统文化也会逐渐接纳移民华人希望保留的一些传统。
为什么要像人类学家一样思考?
学习到这里,我们已经对“文化人类学”和“文化”这两个概念有了基本的认识,最后我们再来思考一下为何作者希望推广“像人类学家一样思考”这个理念?
作者认为,无论你是改革者、批评家、科学家,还是某种主义的维护者,都需要通过了解人类不同的文化去反思和推进你的工作;而作为普通人的我们,更是需要这种思维,它会让你走出文化的偏见,跳出思维的局限。
笔者认为,思维方式会影响一个人的价值观。一个思想偏激的人很可能是因为他没有整体性和比较性思维,对于他不理解的文化和行为,只能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思考。在互联网影响广泛的今天,我们会越来越容易接触到“毁三观”的观念,有些人会以包容的方式去理解,有些人则会化身为狂热分子。我想,我们要思考的问题并非对错,而是差异,以及我们对差异的理解。
№7 今日总结
已阅读
今天我们了解了什么是文化人类学,以及关于文化这个概念的方方面面。
关键词:
人类学,文化人类学,文化,亚文化,族群,种族,文化的特征,文化的变迁
要点:
文化人类学是对人群之间思想和行为上异同之处的描述和解释,是对其他人类生活方式的阐释与悦纳。
如果文化可以对人类所有行为进行解释,以这样全能化的形式出现的话,它很可能会变成一些非人道行为的挡箭牌。
文化是一群人通过习得,对所作所为和每件事物的意义共有的认识。
种族的差异其实是文化的差异,我们要探讨的不是有什么种族,而是不同文化中的人把自己想象成什么种族,以及为什么要贴上这类差异标签。
无论你是改革者、批评家、科学家,还是某种主义的维护者,你都需要通过了解人类不同的文化去反思和推进你的工作;而作为普通人的我们,更是需要这种思维,它会让你走出文化的偏见,跳出思维的局限。
思考与讨论:
如果你还没进行“我是谁”的小调查,读完今天的内容后可以再尝试一下。这个活动你可以独自一个人完成,不过更好的方式是小组(熟人或陌生人均可)一起进行,然后共同分享你们的答案。
请尝试回答下列关于你的一些信息(可记录在手机备忘录或者纸上):
年龄、性别、性取向、家乡、当前居住情况、工作、民族、语言、政治观点、娱乐爱好、参加的组织或俱乐部、喜好和厌恶、宗教信仰、学术兴趣、未来计划、婚姻/恋爱情况、生活中其他重要的人/动物、生活中重要的内容、生活方式、社交账号。
如果你们是在小组里进行这个调查,可以一起探讨一下你们的文化之间有哪些联系和差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