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游龙门奉先寺是杜甫现存诗篇的第一首诗

游龙门奉先寺是杜甫现存诗篇的第一首诗

作者: 顾君幕 | 来源:发表于2020-10-16 16:52 被阅读0次

    前言

    在我的观点里,我从来都不认为,人是生而皆苦的,尽管佛教讲人声皆苦,生为苦本。还有十分著名的佛教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五阴就是五蕴:色、受、想、行、识。包括《心经》讲: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度一切苦厄。这句话其实就是心经的总纲了,后面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都是在解释这句话。主要说什么呢?是说“度一切苦厄”,行深般若波罗蜜多,观自在菩萨,然后是早登极乐。你看还是要乐的,只是有点难。(注意:我说的是佛教,不是佛法,佛法精深,力且不够,言深不得)

    也许大家可能会不爽,你不是说杜甫吗?然后半句杜甫没讲,这前面布拉布拉的说什么《心经》,还讲不清楚,你行不行啊?

    啊~哈哈哈,这个嘛(憨憨而又尴尬的一笑)

    各位看官老爷先不要着急,且听我细细道来。

    我们只要一说起杜甫,都说杜甫是沉郁顿挫的,是悲天悯人的,但我们的杜甫也不是一出生就苦着个脸,他也是经历了世事的变迁,看过了大唐繁华,看着大唐腐烂,看见了大唐乱世下受苦受难的百姓,而自己又仕途不顺,对此更是有力无处使的憋屈和对自己无能为力的失望,但天才就是天才,天才不会被上天所击倒,于是便有了“官家不幸诗家幸”于是便有了冠古绝今的大诗人“诗圣杜甫”······

    夸杜甫的话就不这样赘述了,以后你们还会听见很多。因为我们听到的大部分都是这么夸的,所以我们普遍的认为杜甫是沉郁顿挫的,但是我今天要告诉你的是,不,不是的,杜甫不是沉郁顿挫的,准确的说不全是,沉郁顿挫只是杜甫的一面,他还有很多面。

    比如我们的这个PIAOCHANG小王子胡适之先生在其《白话文学史》中就讲:“陶潜与杜甫都是有诙谐风趣的人。”比如六神磊磊说杜甫还是个花痴,偶像崇拜者,爱豆是李白。

    啊,这个,我知道很多人都读过六神磊磊的《六神磊磊读唐诗》。我也有幸读过,但是我还是想说:不要听六神瞎说,杜甫不是李白的小迷弟,他们是很好的朋友,杜甫很喜欢李白这倒是真的。六神之所以这么说是有他的考量和审择的,好与不好暂且不论,但这么说肯定是不对的。

    以上埋的一些坑以后我都会填的,今限于主题,不便展开。

    正文

    今天要聊的是杜甫现存诗篇的第一首诗《游龙门奉先寺》。在开聊这首诗之前,我们不妨先做一个小小的证明,和一个小小的证伪。顺便聊一聊这首诗背后的故事,这也是读诗的一个方法,如果我们知道诗人的作诗背景,那我们对诗中的情感感受就更清晰,更强烈,更容易懂。

    而让我们知道了诗里的故事,在讲与孩子听,嗯,想想这个画面还是很温馨的。

    好,废话不多说,直入主题,关于杜甫现存诗篇的第一首诗,向来是有争议的。据杜甫的《壮游》诗中说:往昔十四五,出游翰墨场。斯文崔魏徒,以我似班扬。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

    杜甫好疑问是个天才,很小的时候就已经有诗篇的,但都没有传下来,而现在的诗篇中,哪一首才是现存诗篇第一首的主要争议点是《游龙门奉先寺》还是《望岳》。这个关系到杜甫年表研究,也是对诗人生前的考证。

    历来版本多以《游龙门奉先寺》为第一首,也有不同意的,清代的浦起龙则以《望岳》为第一首,而杜诗注最晚的本子即杨伦的《杜诗镜铨》,以《游龙门奉先寺》为第一首。

    主要的争论点是在杜甫的年谱的时间线上,根据杜甫的诗《壮游》有:归帆拂天姥,中岁贡旧乡。气劘屈贾垒,目短曹刘墙。忤下考功第,独辞京兆堂。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可以确定《望岳》是做于齐赵之间的。

    《游龙门奉先寺》很明显,题目就已经给出了作诗地点了,龙门山奉先寺在河南洛阳,洛阳在唐朝的时候,被称为东都。杜甫游东都的时候,大概是在开元二十九年。所以也有一些注本,就把这首诗安排为杜甫开元二十九年游东都时作。

    比如现代学者萧涤非主编的《杜甫全集校注》就将《游龙门奉先寺》注为开元二十九年杜甫游东都时作。

    那么问题来了,杜甫再开元二十九年之前有没有去过东都洛阳?看看杜甫的诗怎么说。

    杜甫在《进三大礼赋》云:“浪迹于陛下丰草长林,实自弱冠之年。则杜甫游吴越的时间就是开元十九年,在古代,弱冠是指男子20岁。杜甫开始游吴越的时间是开元十九年。

    又按史书杜甫本传记载:尝举进士不第。又有诗:归帆拂天姥,中岁贡旧乡。忤下考功第,独辞京兆堂。且据史书记载,考功郎掌贡举,是在开元二十四(七三六)年之前。《新唐书》卷四十四《选举志》“开元二十四年,考功郎李昴为举人诋诃,帝以员外郎望轻, 遂移贡举員外于礼部。

    也就是说开元二十四年之前都是由考功郎来负责科举事宜的,但是到了开了二十四年,有个叫刘权的进士跟考功郎发生了冲突,当然正史不是这样写的,正史认为这个进士凌辱了考功郎,所以玄宗认为考功郎这个官太小,人微言轻,就在开元二十年把科举事宜交于礼部了,礼部选仕至此始。

    唐朝的科举制度是每年都有的,一般都是头一年的十一月报名,是年正月考试,二月放榜。所以杜甫的参加的贡举的时间是开元二十三年的正月,而据史书记载。开元二十二年春至开元二十四年十月份,玄宗都是在东都的。

    又有闻一多《少陵年谱会笺》称开元二十三年的这次考试可能是在洛阳举办的,唐玄宗在位期间曾八次在长安和洛阳殿亲自面试科举应试者,但因为材料不足,不足以证明开元二十三年的科举是洛阳进行的。但是存在这种可能。

    所以开元二十三年,杜甫游吴越归来,赶赴长安参加贡举,可惜,没考上。然后杜甫会回到河南洛阳,《游龙门奉先寺》应是在此时游洛阳所做。

    历来多数版本以《游龙门奉先寺》为第一首的根据大多源于此说,这是在杜甫年谱时间线的争论。

    然我查阅资料的时候,也看到了一些国外的杜甫研究《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作者洪业。据说是国外研究杜甫比较权威和重要的版本。

    嗯~,他有一些观点,看似很新颖,但是在历史史实上,却是错的,关于杜甫现存的第一首诗,他认为应该是《夜宴左氏庄》:

    风林纤月落,衣露净琴张。

    暗水流花径,春星带草堂。

    检书烧烛短,看剑引杯长。

    诗罢闻吴咏,扁舟意不忘。

    我个人是很喜欢这首诗,而他选这首诗作为杜甫的现存第一首诗的理由是因为后四句。

    “检书烧烛短,看剑引杯长。”

    他认为书和剑是指一个人做好准备要为他的国家贡献自己的才学和力量了。

    而关键的地方在于“诗罢闻吴咏,扁舟意不忘”这个典故是说范蠡协助越王勾践灭吴之后,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

    这个典故,在中国人看来重点再藏。我肯多几家朱本都说是杜甫的隐匿心态,但洪业的观点不同,他看出了杜甫的志向,他认为这是杜甫想要成就一番功业的向往和热情。

    遂又引诗《壮游》:东下姑苏台,已具浮海航。到今有遗恨,不得穷扶桑。

    他说是什么原因让杜甫最终没有去到扶桑岛呢(即日本),他认为是贡举,除了贡举还有什么理由可以阻止这个年轻人对自由向往的心呢?

    最终洪业得到的结论是杜甫是735年的暮春回到长安,然后准备参加736年春的贡举考试。

    如果你认真看了之前的内容,很显然,He is wrong.

    他主要的错误是在时间线上,735年是开元二十三年,而杜甫参加的贡举的时间是开元735年正月,暮春再回来,显然杜甫要错过这次考试了。

    当然还有其他地方可以论证他的观点是错的,但限于篇幅就不展开了吧,留到聊这首诗的时候再讲

    那么现在杜甫的第一首诗关键的争端还是在于《游龙门奉先寺》着首诗,也许你们会好奇,就这样读诗不好吗,至于用这么大的篇幅去论证这首诗是不是第一首吗?有意义吗?

    当然是有意义的,杜甫年谱的研究是杜诗学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杜甫是过去的人,而且是故去很久的人了,而杜诗更是穿越时间的束缚,光芒越发的无可抵挡。前段时间杜甫还被国外评委世界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而且有BBC专门制作的纪录片,虽然制作的不怎么样(讲真我挺失望的)

    《游龙门奉先寺》最关键的地方在于,到底是应该把它放在科举考试之后游东都所做,还是开元二十年九年游东都时所做,如果说年表的研究有争议,我们是不是能从诗本身的来寻求突破呢?

    比如诗歌的情感表达,在时间,事件上,是否合情合理。

    而我们知道,写诗的风格再一定的时间内是不会又太大的差异的,从诗的风格上来寻求突破是否又可能的?

    我们不妨一起来看看这首诗

    游龙门奉先寺

    已从招提游,更宿招提境。

    阴壑生虚籁,月林散清影。

    天阙象纬逼,云卧衣裳冷。

    欲觉闻晨钟,令人发深省。

    题目《游龙门奉先寺》,龙门即现在的龙门山,龙门是他的俗名,他还有一个名字叫伊阙。奉先寺,就是现在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的奉先寺。龙门奉先寺在唐朝也是非常出名的寺庙,我就不过多介绍了,感兴趣的可以自行去搜索。

    有意思的是虽然题目是《游龙门奉先寺》,但是第一句“已从招提游,更宿招提境。”就把游说完了,直接到了宿。很许多喜欢杜诗的人对这句很很多不解,明明是游奉先寺,为什么直接就到了宿了,那题目岂不是应该叫《宿龙门奉先寺》吗?

    现在学者吴小如就认为,这可能是杜甫夜游奉先寺,并不一定到了晚上杜甫就跑去睡觉去了,可能得去夜游吧,毕竟白天可能人多,晚上人少,夜景一般人看不到,颇有一些自得。

    而我们的金圣叹大才子,对这个问题有不同的理解他认为:题是《游龙门奉先寺》,及读其诗前二句,却云:“已从招提游,更宿招提境。”“已”字、“更”字,是结过上文,再起下文之法。今用笔如此,岂此诗乃是补写游以后事耶?然则当时此题,岂本有二诗,而忘其第一首耶?

    然后经过反复的思考,我们金大才子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盖此篇乃先生教人作诗不得轻易下笔也!

    金圣叹中诗圣之毒深,不可救矣。

    据《僧辉记》:招提者,梵言拓斗提奢,唐言四方僧物,但传笔者讹拓为招,去斗奢留提字,即今十方住持寺院耳。

    起两句对白天之游,一笔带过,只是说我已经游览过这座寺院了,晚上睡在​寺院里。但我们看下文,可以知道,杜甫并没有睡,而是​开始可夜游。好像认为白天的种种乏善可陈​。

    “阴壑生虚籁,月林散清影。”

    “籁”是声音的意思,这里指风声。《庄子·齐物》篇有天籁人籁人籁。师氏曰:风声为天籁,水声为地籁,笙竽为人籁。

    我以为灵字不妥,因为是在晚上,风声有灵性,怪不应景的,不如虚字应景,要知道这是在晚上,虚虚晃晃。我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这个夜间爬山的经历,我是有夜爬过泰山,讲真,但现在还好,毕竟泰山很出名,现在晚上出来玩也很普遍,人还是很多的,又有现在灯光照明,​倒是没那么害怕,但是当你看向那些黑洞洞的无人区的时候,还是很吓人的,尤其一个去探索黑乎乎小树林,在加上那个呜呜,呼呼的山风,总感觉有什么东西在我背后,有点动静,妈呀!吓死宝宝了!那你在想想杜甫那个时代,​完全没有我们现在的装备加持,会是什么一种情境呢?

    所以用灵字呢就不符合意境了,虚字更好,也符合下句月光的虚虚实实,月光倾泻而下,随风摇动的疏影交相呼应。

    这个散字用得好,月光好似散落下来一样,落在树林里,树梢​上。但着两句整体感觉还是偏冷寂​。

    “天阙向纬逼,云卧衣裳冷”

    天阙,诸家素来都有争议。蔡兴宗的《正异》依据古本作:“天窥”以《庄子》“以管窥天”,鲍照诗“天窥苟平圆”为证。

    杨慎说“天窥”和“卧云”都是倒字法,“天窥”即“窥天”,窥天则星辰垂地,卧云则空翠湿衣。见山境高寒,疏于人境也。

    蔡絛及《庚溪诗话》都认为应该用天阙,引韦述的《东都记》“龙门号双阙,与大内对峙,若天阙然”言天阙迥而象纬逼近,云卧山而衣裳凉冷也。

    还有,其他的一些:天开,天阔,天关,王安石改为“天阅”这些都不靠谱。

    我个人更倾向于杨慎的说法,应该是天窥,天窥和卧云对,更合理一些,而题目已经是游龙门山了,就没有必要去做天阙,来强调地点​。这样显得特别的拘谨和小气。而且刻意的成分太明显,​很生硬。

    “欲觉闻晨钟,令人发深省。”

    有的寺院是是有晨钟制度的,佛剑传入中国的时候,顺便把这个晨钟制度也传了中国,而这个早上起来敲钟也是有说法的,寺院敲钟不仅是为召集佛教徒,现实中还有闻钟声而渡苦厄的意思。

    ​ 唐代释道宣所著《续高僧传》卷第三十六《唐京师大庄严寺释智兴 传》: 寺僧三果者,有兄从帝南幸江都,中路亡没,初无凶告。忽通梦其妻曰 : “吾行从达于彭城,不幸病死,生于地狱,备经五苦,辛酸叵言,谁知吾者? 赖以今月初日蒙禅定寺僧智兴鸣钟发声,响震地狱,同受苦者一时解脱。”

    后世张綖在对《游龙门奉先寺》的解读时也说 : “三四,状风月之佳。五六,见高寒之极。闻钟发省,乃境旷心清,倏然而有所警悟欤。”

    《游龙门奉先寺》题为游记,但全诗并未对龙刃奉先寺的盛况进行描述,而用“已从招提游,更宿招提境”一笔带过。反而对夜色中高耸入云的山壁,阴风阵阵的绝壑,月光辉映的树林这些透露着清寒之感的景物进行描写。

    孔子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谢灵运又言诗以言志,杜甫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是情感是清冷幽寂的,而杜甫正是因为心情沉重而夜不能寐,对龙门奉先寺白天的盛况视而不见,反而在深夜于山林禅房中心有多动,不知不觉已晨光熹微,而此时又传来低沉而悠远的钟声,有若当头棒喝,豁然开朗,心有所得。

    是木心有语:如果顿悟不置于渐悟中,顿悟之后恐有顿迷来。

    是亦无欢有言:顿悟也是顿,悟从迷中来。

    此诗正如王嗣奭所云: “读此诗景趣泠然,不用禅语而得禅理,故妙。”那么是什么事情是杜甫的心情如此的清冷低沉?如果放在开元二十九年杜甫的情景中,是否符合呢?

    杜甫开元二十九年前现存的作品如:《房兵曹胡马》矫健豪纵、形容痛快 ; 《画鹰》凌空之势,情感纵横 ; 《夜宴左氏庄》鼓琴看剑,检书诗,乐事皆俱,怡然自得。而开元二十九年杜甫游历齐赵归来,返会东都,准备再次参加科举,正是踌躇满志跃跃再试之时,而此时他的心态是昂扬向上的。而《游龙门奉先寺》的情绪基调,跟此时此情则完全不搭。

    且仇兆鳌在《杜诗详注》种提及:龙门及此章(望岳),格似五律,但居中平仄未谐,盖古诗之对偶着。而其气骨峥嵘,体势雄浑,能直架齐梁以上从体式上讲《龙门奉先寺》跟《望岳》可以说是一脉相承。

    《游龙门奉先寺》从诗的体式上看应当时杜甫游历齐赵前后所做的事,而观其诗意的情感基调,更符合杜甫科举失败后,开元二十四年游历东都时所做的情景。

    杜甫作为一个天才“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皇。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往昔十四五,出游翰墨场,斯文崔魏徒,以我似班扬。脱落小时辈,结交皆老苍。饮酣视八极,俗物多茫茫”。到之后游吴越归来去参加贡举时都依然是“气劘屈贾垒,目短曹刘墙”

    好家伙,这真可谓是少年轻狂,心比天高,傲视八级,可攀贤达。但杜甫确实有自信的资本,但正是这种心态让杜甫认为中举乃是手到擒来之事。而这次的失意对杜甫的打击是巨大的,而《游龙门奉先寺》正是此时心情的真实写照。

    没有什么人打一出生就是一帆风水的,我们都不可避免的会遇到的一些挫折,如果你运气在差一点,打的是困难副本,也请不好放弃。在失意的时候,不妨爬爬山,游游寺,出去走走,俗话讲,脚下大地宽,头顶天空阔。

    不信你看杜甫出去爬了山就写出了不朽咏岳诗《望岳》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游龙门奉先寺是杜甫现存诗篇的第一首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vzzp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