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物价问题考述》是我读书以来接触的第一本跟“考”相关的书籍。一直没有理解书名中“考述”跟清朝开始盛行的“考据”最本质的差距在哪,只能认为二者近似。(作者注:后来才明白“考据”是要对主要的工作是对古籍加以整理、校勘、注疏、辑佚等,而“考述”则使用范围更广,可指对某一学术研究而做的史料的收集、整理与考证并对最终的成果予以表述。 )
严格说来这不是一本大众的读物,或许此书的重要参考意义之一就是把“中国历代物价考据”作为其他考据的一个参考。书中繁多而且枯燥的物价列表相信也不会勾起太多人阅读的兴趣。
因此可将其书定义为:研究我国秦汉以来一直到国民党政府统治时期物价史料参考的“工具书”。书的定位搞清楚了,自然就可以避免别人给其乱扣帽子、导致有失偏颇的评论。
中国历代物价问题之所以得以研究、书中研究的时代开端之所以取决于秦汉,皆因为秦朝的伟大功绩之一——币制以及度量衡的统一,整个国家也在真正意义上的成为一个统一的经济实体。从秦朝的“币值二分”(黄金为上币,铜钱为下币),到汉武帝时铸造的“五铢钱”通行天下,不同币值之前的比兑关系才得以基本确认并统一,金属货币这一等价交换物才最终可以较为广泛的为中华大地之民众所接受,而度量衡的统一则为货币的“标签作用”作了必要的准备。最后也才有了书中的关于金属货币比价、粮食价格、服用织品、田亩价格、工价、六畜交易价格、荤食(肉鱼蛋)售价、蔬菜水果售价、油盐酱醋交易价、烟酒糖茶交易价、五金文具及杂货交易价格的种种考述。
对于物价的变化规律,虽然没有专门的归纳,但依我看大概包括以下点:
1、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出现物价波动的三要素:自然灾害、战乱、货币政策。
2、同一物品同一时期的出现呈现不同价格的原因:地域、交通、人口。
3、价格的不断上涨是物价变化的一个总的趋势。
当然还有一些细化的原因:比如工价的不同——日工、短工和长工由于工人的身份以及其就业的时段背景不同导致日工工资最高长工工资最低;再比如民间盗铸货币现象的严重导致的贬值等等。
或许是我疏忽,书中没有察觉到由于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而对物价产生的积极影响,而社会的变迁比如资本主义萌芽又是如何作用于物价的貌似也阐述不多。对于物价飙升的责任还是主要归纳为自然灾害(主要影响农产品物价)、战乱(因经济全面破坏而影响所有物价)和货币政策(大量发行货币尤其是纸币以及劣币的流通)。
金融学出身的我其实更愿意从货币的作用以及通货膨胀的角度去探究物价,但这些知识从书中直观上的获取还是有一定的困难。从题目也不难看出作者意在“述”而非“论”。这也再次让我联想到“考据”为何盛行于清朝的原因——一方面是学者“恶宋明理学的空疏”,但更重要的是明朝的专制统治衍生到清朝的文化专制(以“文字狱”为代表)逼得学者们不得不闭门研究没有政治风险的“考据学”以求得一时太平。
回到正题,作者黄冕堂老先生翻阅史料无数、经几十年的研究形成的此书仍不失为一本纪录我国历代物价变化规律的重要参考资料,对于经济学史有兴趣的人也不妨拿来看看,但若是看到图表就眼花潦乱的朋友还是放弃阅读此书的念头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