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现象。
开车违反了交通规则或者两辆汽车相撞,车上的人下来以后首先要干的事情就是拿出电话,或者找熟人“摆平”,或者叫来几个朋友“壮胆”;
每到开学之际,一些家长们总是找出各种各样的关系让相关领导写个条子,把自家不符合条件的孩子送到好的学校去;
逢年过节时或者一些领导的孩子上学结婚过满月时,送礼的人能把领导家的门槛踩坏......
因为人情,一些人“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
这样的人情还并不可怕,它充其量只是败坏了社会风气,人情最可怕的是,它有时已经把法律和基本的社会规则放到了一边,严重地影响了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平等。
在古往今来的社会变迁中,人情的内涵是丰富的。
当在别人有急难时,你给以物质救济,这时便是“做人情”给对方,对方接受了便是欠了你“人情”。
因为人之间有了人情,我们感受到了人间的温暖,感受到自己身后的力量。
人情,让人们热爱生活,让人们珍惜周围的一切。人情,也经常让人感到孤独无助,让人感到无所适从。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呢?
历史渊源
“人情”,即人际关系,也是人们之间往来的媒介。
金钱、城池、美女还是战利品,只能是充当情感交流的媒介,其本身的价值和将来可能获得的利益价值多数是成正比的,因为没人愿意做赔本的买卖。
自古以来,中国人说一个人比较历害时,经常说那人“上面有人”或“后台很硬”,这个“上面”和“后台”主要也是一种人情。
在封建社会,有一句话叫“朝里有人好办事”,说的就是人情的重要性。这个“朝”说的就是当时封建社会的最高权力机关即朝廷。
在当时同乡、门生故吏、同僚和亲戚朋友组成的各种错综复杂的人情关系织成了一张张巨大的网。
几千年以来,中国人将人情世故研究得地非常深刻透彻,我们所谓的“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大概意思是人必须得明白世事,掌握其规律,这些都是学问。
这种人情关系结构也并非一成不变,可以随着时间空间的变化而发生转换。
也是由敌我矛盾关系的需要所决定的,正所谓“没有永远的朋友,没有永远的敌人”。
无论在同级之间,上下级之间,甚至在敌我矛盾集团之间,在特定的条件下,都可能会有人情的参与,有时甚至这种人情关系会对利益获得的多寡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目前的中国,人情依然无处不在。
现实社会里,我们常常用具体的金钱或物质来代表抽象的人情,并以此来表达我们的情感。这种人情,不仅仅具有具体的物质或钱币,还是人们相互之间沟通情感的方式。
这种人情往来现象,有着极为深刻的社会根源。看似抽象,实则具体,并广泛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不单纯局限于抽象的人情概念,还包含有通过以钱物馈赠来表情达意的具体行为。
在一定的情形下,人们通过以实物、金银的形式来赠予对方,以此表达尊重、理解、包容和信任的意识,以期望获得对方的支持和协助,便形成了人们相互送人情、送礼的民间习俗。
送礼,在人类社会,古已有之,自人类诞生以来便大行其道。
《礼记·曲礼上》说: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你来我往。
只有你来,我不往,就断了关系;
只有你往,我不来,也就断了情分。
记得别人的付出,回馈别人的好。
友谊即便不会地久天长,也会让你内心坦然无愧。
礼尚往来
送人情在普通的民众之间被称为礼尚往来。这原本是最单纯的一种情感交流方式,可以把它当成双方平等的利益交换。
这种现象在身边都是很常见的。
在我们农村地方,自己家做了什么好吃的,会留出来一点给邻居,当然邻居阿姨做了什么好吃的,或者带回来一些新鲜的玩意儿,都会分享的。
远水解不了近渴。
这种交流往往感情比较深厚,交流的形式以金钱或者为实物的互相馈赠,但过程相对比较简单,随着时空的变化,慢慢形成了一种长期稳定的社会关系和感情投资行为。
为了沟通情感和寻求协作,或者仅仅为了构建友好和谐的氛围而已,一般局限于亲戚朋友之间。
人情在掌握着资源多寡的上下级之间,则可以用“贿赂、奖赏”来表达意思。
这种交流与普通百姓的相互往来有着明显的区别,不仅目的性非常明确,手法也十分复杂、多样、隐秘,过程却不一定漫长。
虽然也是利益交换,但交换的并不一定都必须以金钱和实物为特征。
贿赂
在一定的条件下,利益集团之间的人情关系是一种不断变换着对象的同盟关系,也可以说是依附或者协同关系的体现。
《三国演义》中就有很多类似的情形,一方利用金钱、美女或城池来贿赂原本敌对的对方,以期改善和化解敌我矛盾,已达到与其共同合作,消灭第三方的目的。
敌我和矛盾的双方之间有时也会有礼尚往来的人情活动,这种人情往来则是用尔虞我诈来形容比较恰当。
这种人情关系对象会随着矛盾方向的变化而转变,也是由敌我矛盾关系的需要所决定的,正所谓没有永远的朋友,没有永远的敌人。
有了利益这层关系,必然会有情感上的接近或者亲近,在有利可图、与竞争伙伴实力相当的客观条件下,便能为自己获得更大利益寻找到一个有效途径。
人与人之间走得越近,人情往来就越多,相互获得利益的可能性就越大。人情就变得越来越功利,人情也变得越来越市侩。
当然,普通百姓的人情和官僚的人情虽然性质上是一样,但形式却不一定相同。
人情往来的人情关系本来是社会关系的一种转换,贿赂便是人们利益往来、互相协作、共同发展的普遍模式。
人情,上至达官显贵,下至黎民百姓,人人都有。
人情已不单单是形而上的感情交流方式,更是一种交换利益。人类社会由人来构成,人类社会的活动无时无刻不由人情来维系,任何不讲情感、不讲人情的人便难以立足,甚至会被孤立,被人类社会所鄙视。
行贿、社会风气根深蒂固,非常难以绝迹。
尔虞我诈的事情还会不但地在历史上演,民众之间的礼尚往来也不可能消失,只是会有方式的变化而已。
正确看待
梁启超先生认为“二者皆人生不可缺乏之具也”,但“国民公德缺乏”。我的研究发现,当地家长和不少干部心目中关于收送礼物和红包中所谓的道德标准其实是指私德。
他们只注重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互动是否合情合理,是否符合私人之间的情义,是否符合“礼尚往来”的规则;而较少以国家、社会、政治、法律等公共领域的道德为标准。
这个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
作为行贿者与受贿者的之间社会交换的过程和结果。
主导这一交换过程的就是互惠原则,掌握权力的国家工作人员获得金钱或其他价值形式的贿赂,行贿者获得由权力带来的不正当利益。
礼物交换中存在着利益的成分,但利益并非是维系礼物交换的核心,而这种基于回报的道德义务是外在于个人的,这才是维持礼物交换过程的核心。
缺少对于法律的敬畏。
我们的文化中是比较缺的,我们没有处处定规则的习惯,传统上我们更喜欢让德高望重的人帮我们拿主意,这是礼治的思维。民主思想,我们的文化中是比较弱的。
如何避免这个问题。
建设法治社会。
法治是尽量不去人为地治理,而让法自己去治。应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完善修补法律漏洞,做到有法可依。
加强和完善监督体制,全方位的封锁人情关系可发挥的空间和缝隙, 做到有法必依。同时加强和完善行政机制,使行政工作按照合法规章、制度运行,让人情关系无计可施、无处可走。
落实行政问责制,做到违法必究。还要加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自身的抵御能力,从源头生杜绝人情关系对工作人员的腐蚀。
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培养人们公平竞争的意识
倡导公平交易,反对特权和人情,建立合理健康的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秩序,才能使有损公平和正义的特殊主义人情不起作用。培养人们公平竞争的意识,大力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抛弃特权、人情等与市场经济相悖的一切东西。
消除伦理道德庇护下讲人情的旧俗恶习
人情关系在现代社会中,往往披着伦理道德的外衣,伦理道德作为世俗规范反倒成了追求功利的形式外衣。为消除这些旧俗恶习,就应该牢固树立人们的契约意识、平等意识、法制意识,倡导和引领人们追求真善美,寻求本真生活。
不再沉迷于不公平、非正义的旧俗恶习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形成积极、乐观、健康、公平、正义的交往环境。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个人公众号:王同学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