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事篇跟如意篇几乎一样,开头时有些滞涩,不过几乎是越写越顺畅。人事篇确实繁冗些,又臭又长,但其实不像如意篇那么随意,我花了一点心思和技巧。这段故事,是几个人互相衬托比较,在随想中,也用了这个方法。从下面吴新登媳妇开始,到赵姨娘,到探春,到平儿,到宝钗,然后到书中寥寥一两笔隐藏在后的王熙凤,互为参考,层层比较,只不过这技巧我用得太差,勉强感受一二即可。
记得当时说如意,依旧是随想着来,当然是事先翻完那完整的情节,写哪是哪。写之前定下的名字是世故人情,那一段的人情给我的感觉太突出了,是围绕着人情来写。人事篇不同,写之前基本上都定好了什么内容,所以首尾是连在一起的。首尾两篇的首尾,是宝钗的那一大段话,是这段故事的尾声,我把它分成了两半,一半用来开头,一半用来结尾,这是一开始就定下了的。五个明面上的人物,和一个隐藏起来的人物,当然最后一个幕后的王熙凤说得有点烂。
评价一个人要放在具体的事情中,放在人群中,一根独木无论如何难以支棱起来。用人物来描写人物,这算是很好的技巧,作者这么用,读者自然能以这种方法来认知和想象。林黛玉是一个最鲜明的例子,把书翻了五六十来回,对这个人物外貌的具体描写,根本没有,可她病西施的形象就是深入人心,似乎有个嫩柳沾水一般的可人儿在眼前闪现。
在这段故事中,王熙凤是在养病状态,基本没她什么事。但是当下的情况,就是她平时所面临的的真正处境,不同的是,明里的变成了暗里的。所以探春宝钗等人,遇到的阻难越多,越能说明凤姐的本事。
我此前对凤姐的印象,很是不喜,不单单是因为结局凄惨。这大概算是一个比较公认的事实,过于贪财,往往坏事。凤姐心太狠了,人前与人后完全是两个样子,让人不寒而栗。可是假如把她放在吴新登家的与赵姨娘等人中间去看,会由衷地觉得她耀眼夺目,以致那些小人无所遁形,反而让人觉得喜慰。如果再把她放在贾府的主子辈中去看,就更让人敬佩了,哪里还能找出第二个。
拿对比这事来说,其实在人群中中尤其忌讳,比不好,把别人比下去了,没有光彩;要不然以低位比高位,也会把别人比下去。脸面是心头大事,以正常人的圈子,极少能遇到那种一心为了办事,把个人私情私心全放下的人,身边人都如此,谁也不例外,包括小孩子。可如果对比用得好了,激励自身就不必说了,榜样的力量一向是惊人的,还能够把人往上托,当然很考验个人功力。
凡事凡物有一利必有一弊。“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这八字真言,出自岳飞,讲的是为将之道。将军,带兵打仗,指挥进退全在自己身上,令行禁止,才能得心应手。把此话用于自身,何尝又不是,个人性格好与坏,真还得看自己怎么用。
宝钗篇里录了一段不自弃文,说的可真好:
天下之物即便是顽石、蝮蛇、粪便、草灰等等皆因其有一节之可取而不为世之所弃“今人而见弃焉,特其自弃尔。”故人不应自弃,不宜“怨天尤人”而当“反求诸己”,思“祖德”、念“父功”,作成自身事业,以求“于身不弃,于人无愧,祖父不失其贻谋,子孙不论于困辱”,从而保存和发展其祖宗的基业。
能把怨天尤人的心放下,事大约也就成了一半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