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人们常说:当踏入大学的那一刻,学生们就解放了。可是,这是真实的情况么?现在来看,未必。考研的人群逐渐成为了毕业生的主力,而考研的目标,却尚不明确,唯一明确的,恐怕就是对于学历与工资之间强相关性的认同。
2018年的复旦大学2018届本(专)科毕业典礼上,文史研究院创始院长葛兆光说:
“请原谅我坦率地说,现在的大学——我不是在针对或者批评哪一个大学——现在的大学,越来越像培训学校了。四年大学课程,变成了照本宣科、完成考试、给出成绩、把毕业证当作求职证明,老师和学生之间,就像签订了合同的甲方乙方,交完货,收完钱,一拍两散。”
葛院长认为,大学的存在是为了知识,精神和理想的。在其中,知识又仅是一小部分。
而现在呢?现在又位于怎样的处境呢?我们姑且不谈自由的精神,且谈谈我们进入高等学府的目的。理想是最后赚大钱,过上幸福生活,这点固然没错,但是,我们进入一所大学,获得最优质的教育资源,很多到了最后却仅仅是确保简历不被丢掉,或者让我们在招聘中处于优势地位的条件。在国内,大量的专业不对口的就业现象显然证明了这一点。当金融学研究生们,熟练地计算着不同投资组合之间的协方差等等公式时,很多人却连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是什么,有什么区别,也不清楚。这难道不能算是教育的悲哀么?如果说现在的高等教育是如此的话,那么这与职业教育,又有何区别呢?
而在招聘的过程中,很多HR也遇到过很多很头疼的问题:候选人压根不知道这个岗位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这个岗位要做什么内容。由此可见,如此“针对职业”的教育,在最后的职业选拔中,也是不成功的。
现在的教育中,为了考试而将思修、毛概等等科目中的条条框框死背,考完以后就扔到一边,到了考研再开始临时抱佛脚,真的能够达到设立这些科目的初衷么?
其实在毕业后,真正走上科研道路,将书中知识100%运用的,可能只有一小部分。大多数人都会走向正常的企业岗位中,在这里,会背公式,不会背公式,其实都一样,工作中没有人禁止你查阅百科。而一些查不到的,隐藏在脑中的思维,才是企业所真正需要的。而很多人忽视的实操知识,如Office等,也恰恰是企业非常看重的。
问题在于,现在的岗位数量较之于高等教育的人数来说还太过稀少,导致了企业可以自由筛选招聘对象,而这恰恰加剧了学历上的竞争,而忽视了真正的能力。因为企业招人,选的不是结婚对象,难听点说,基本就是选一个合格的零件罢了。对于员工初始的能力要求,其实并不是很高,因而错过了马云这类人,对于他们来说无伤大雅,相当于没中彩票而已。但是,这又是一个无法解决的问题,人口的红利尚未消除,而AI又来势汹汹,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在未来可能会两极分化。
现在的人们常常担心AI会替代人类进行工作,但是他们可曾想过,AI代替的是重复、机械性的有规律的工作,并不能代替人类的思想。人一旦失去了自己的思想,那么在可预见的将来,一定会被AI替代。那时,被替代的人们,会不会开始思考呢?
我一直认为,人是为了理想而活着的。正如现在团员的情况一样,有多少团员能够记住团的团歌、纲领等等呢?作为先锋队的他们,能否真正尽到先锋队的义务?我是心向Communism的,但是以现在进入Party等的人是否真的能够做到为了Communism奋斗来看,我觉得还有不少进步的空间。
君子求财,取之有道。为何财经类院校的分数线水涨船高,不应该是因为能赚更多的钱,而应该是因为,我们热爱这个行业,这个行业适合我们。
以上仅为个人观点
参考文献:
葛兆光:现在的大学越来越像培训学校了 来源:凤凰网国际智库
“对不起,二三本的学生我们公司不要” 来源:浪潮工作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