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年末读余秋雨先生的《君子之道》,其中秋雨先生提到了为美国作家米奇.阿尔博姆的作品《相约星期二》作了中文版序,也许是秋雨先生的推荐,也许是本身对这本书的好奇与探究心,我马上买来了这本书,从“最后的课程”----秋雨先生的序开始,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
就像在金色的秋日,我踏着松软的落叶告别了一位老朋友,我怀着无比尊敬、感激、释然的心情合上了这本书,内心无限感慨。
这本书中的主人公叫莫里.施瓦茨,社会学教授,他已经年迈,患了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即卢.格里克氏症,这是一种凶险、无情的神经系统疾病。当他受邀参加一家电视台的节目采访时,被他十六年前的学生——当今的作家、记者米奇.阿尔博姆偶然看到,学生匆匆赶来看望即将离世的老师,而老师则宣布要给这位学生上最后一门课,每星期一次,时间是星期二。于是,每星期二,这位学生飞行七百英里,赶到老师的病床前上课。这门课讲授了十四个星期,最后一堂课则是葬礼。老师谢世后,这位学生把听课笔记整理了出来并出版,题目就是《相约星期二》,这本书引起了全美国的轰动,连续四十四周名列美国图书畅销排行榜。
这本书告诉我们,要以一种怎样的心态去面对一步一步即将到来的死亡,在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什么才是我们真正挂碍的,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如果说应付人生最困难的事情,应该是面对死亡吧,那么与死亡讲和也就是人生最极致、最奋力的一搏,也是最后一搏。
那天莫里设想着几天后死亡火化时的情景,突然一句玩笑话把大家逗乐了:“千万别把我烧过了头。”然后他设想自己的墓地,他希望学生有空时能去去墓地,有什么问题尽管问。学生说,我会去,但到时候听不见你说话了,莫里笑了,说:“到时候,你说,我听。答案由你自己去寻找,这是课外作业。”
平和的接纳一切,包括死亡。莫里老人用他自己的方式做到了与死亡和平相处,带着诙谐、平和、满足、甚至喜悦离开了这个世界。他用人生的最后体验客观而敞开的为他的学生上了一节生动的关于告别人生的课程。
这本书带给我们的启示很多,不能一一为大家呈现,那我们就谈谈其中的一点:关于把握当下好了,当然也包括把握面对死亡的当下,其实,这个话题好大。
宇宙中的生物,从诞生那天开始,就预示着总有一天要面对死亡,人类也不例外。面对死亡,有的人谈死色变、极度恐惧,有的人视死如归、坦然面对,当然,莫里老人的内心也有悲伤的过程,但最后他还是把人生中的最后一件事当成了一门课程,用科学、平和、认真、开放甚至一种快慰的心态,完成了人生中的最后一件事。
他对学生说:“有一个重要的哲理需要记住:拒绝衰老和病痛,一个人就不会幸福…….你应该发现你生活中的一切美好、真实的东西…….当我是个孩子时,我乐于做个孩子;当我应该是个聪明的老头时,我也乐于做个聪明的老头。我乐于接受自己赋予我的一切权利。我属于任何一个年龄,直到现在的我。你能理解吗?我不会羡慕你的人生阶段——因为我也有过这个人生阶段。”
莫里老人在告诉我们,要全身心的活在每一个生命的当下,包括面对一切坎坷、磨难甚至死亡的阶段。其实,面对死亡,也是面对这个当下,即使这很难,需要一个过程。
人之所以不开心,大部分原因都是不能真正面对当下的自己,当下拥有的一切:当我们有了一朵花,就开始幻想拥有一座花园,却在幻想中忘了好好欣赏这朵花的美丽与芬芳;当我们有了孩子,就期望着在一个时空的尽头,一个全方位优秀的人站在那里,把通往这条路上所有的成功需要付出的努力都压在孩子幼小稚嫩的肩膀上,而我们却忘了孩子需要的是理解、陪伴和爱;面对父母,有时我们总有借口,等将来,等我们有了经济基础,等我们有了时间…..殊不知,父母需要的,仅仅是一个电话,一句问候…….
当我们的身心在所谓的忙碌和成功里已经逐渐变得麻木、僵硬的时候,总有一天,每个人都会迎来“最后的时刻”,有的是姗姗来迟,有的是从天而降,生命是无常的啊,很多人在这一天到来的时候,都在深深的懊悔——如果生命可以重来……可是,人生是一条不归路!
好好面对和珍惜属于你生命中的每一个精彩或者不堪的瞬间,接受脸上的每一道皱纹、每一丝白发,该哭的时候可以放声的哭,该笑的时候尽情的笑,用真实的自己直面人生中的波折坎坷、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就像莫里老人,用瘦小、羸弱的身躯,用坚强、勇敢的内心,把握与死神共处的每一个当下。
这是一种极致的面对!
《相约星期二》,与您相约,您从出生的那一刻开始,就被赋予了无上的权利和自由,把握生命中的每一个当下!
好书荐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