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活出生命的意义》摘记

《活出生命的意义》摘记

作者: 快乐四丫 | 来源:发表于2018-02-28 16:45 被阅读0次

    断断续续在睡前看完了这本书。

    新书到手,习惯性翻阅目录简介,得知内容关乎二战时期,笔者在纳粹集中营的真实经历,随即搁置了一段时日。

    毕竟,张纯如的《南京大屠杀》,我只依稀看了几段文字,翻了几张图片,就不敢继续了。如今,依旧还在书柜中静默等待。

    我是个好创造画面感的读者,看到一些文字描写,会不由自主地用记忆碎片拼凑文中的情境。

    我又是个好做梦的女子,小时候看完恐怖片,当晚就会梦见自己被电影里的怪物追着跑。虽然那会的恐怖来源,无非就是些长得丑,会吃人的怪兽,现实生活中绝对不会有类似的形象。现在的恐怖片都是根据真实生活情景来的,于是就更不敢看了。如今,排斥任何恐怖片甚至牵连悲剧片。


    维克多.弗兰克尔是本书的作者,也是一名20世纪的犹太人医生。纳粹时期,他的父母、妻子、哥哥全都死于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毒气室,只有他和妹妹幸存了下来。在苦难中,他结合了自己的经验和学术,让“意义疗法”有了更大的纵深和生命制高点。

    《活出生命的意义》讲述的是人在极限环境下的苦难,以及从苦难中如何借着意义的寻找,将自己超拔出来,去重新爱人。

    “不要只想着成功——你越想成功,就越容易失败。成功就像幸福一样,可遇而不可求。它是一种自然而然的产物,是一个人无意识地投身于某一伟大的事业时产生的衍生品,或者是为他人奉献时的副产品。幸福总会降临的,成功也同样:常常是无心插柳柳成荫。”

                                                                                                   ——维克多.弗兰克尔

    依个人浅见,成功并不是不能渴望。只是,在渴望成功的背后,还需要付出巨大的坚持和努力。如他所说,成功需要忘我地投入,亦或无私的奉献。

    野心太大,精力势必会被牵绊;功利性太强,想必也会被旁观者不齿。

    “我们不喜欢谈论我们的过去。对于经历过这场噩梦的人来说,所有的解释都是多余的,而对于没有这种经历的人来说,他们不会理解我们过去的感受,也不会理解我们现在的感觉。”

                                                                                                          ——集中营幸存者

    奥斯维辛,代表着所有的恐怖:毒气室、焚烧炉、大屠杀;食不果腹、斑疹伤寒、精神崩溃……有时集中营会将基本丧失劳动力的体弱多病者转移到设有毒气室和焚烧炉的中心集中营,这种迁徙,就是一次死亡之旅。

    集中营,结合了所有能想象到的绝望条件。为了生存,可以使用任何手段,诸如人格,甚至还有暴力、偷窃和出卖朋友。每个人脑海中只有一个想法:为了家中等待他归去的人,必须活下来!因此,他会尽量设法让另一个囚徒取代他在迁徙名单中的位置。人们没有时间也没有欲望去考虑道德和伦理问题。

    “把人定义为可以习惯任何事物的种群。”

                                                                                                            ——陀思妥耶夫斯基

    囚徒对集中营生活的精神反应可被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也就是收容阶段,恐惧成为主要心理反应。几乎每个人都动过自杀的念头,这种念头源于绝望的处境,源于时时刻刻笼罩着的死亡危险和不断接近他人的死亡的事实。但是,最初的几天过去之后,他们却连毒气室都不怕了,至少毒气室可以让他们免除自杀的麻烦。

    第二阶段,即适应阶段,冷漠、迟钝、对任何事情都漠不关心。进入集中营几周,不断看到受难者、将死之人和已死之人,只会呆呆地站着不动,对一切已司空见惯,再没有什么事情能够打动他们。于他们而言,最痛的不是肉体,而是不公正和不可理喻对心理造成的伤害。

    在强制性的集体生活中,每个人的一举一动都在众目睽睽之下,这就让你有一种不可抗拒的逃离人群的冲动,哪怕只是一小会儿。犯人渴望能一个人呆着,他需要隐私和独处。

    犯人的漠然除了是一种自我防卫的手段,还是其他因素的结果。

    饥饿和缺觉都会使犯人对事物丧失兴趣(正常情况下也是如此),并且变得易怒,这也是犯人常见的心理状态。

    除了上述物质原因外,还有心理原因——犯人们有某些情节,绝大多数犯人都有自卑情结。他们曾经是或者曾经把自己想象成是“人物”,而现在他们的待遇却形同猪狗。

    看不到未来的人之所以自甘沉沦,是因为他发现自己老在回忆。犯人容易忆旧,为的是忘记眼前的痛苦。

    突然失去希望和勇气会导致死亡。

    第三阶段,是解放阶段,如果说得到解放的犯人不再需要精神抚慰了,那是错误的。一个人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一旦得到解放,反倒面临着某种危险,尤其是在巨大的心理压力突然消失的情况下。获得自由之后,他们觉得自己可以随意而轻率地运用自己的自由了。他们由被压迫者变成了压迫者,他们是暴力和不公的施予者,而不是接受者。他们痛苦的经历成了为所欲为的借口。他们会反问你,凭什么他要经受这一切。


    我们不应该再问生活的意义是什么,而应该像那些每时每刻都被生活质问的人那样去思考自身。

    有时你会发现所处的情况需要你采取行动来确定的自己的命运。有时你会觉得深思熟虑更为可取,有时你会发现顺其自然是正道。

    精神健康有赖于一定程度的紧张——即已完成的和有待完成的任务之间的紧张,或者是当下状态与理想状态之间的差距。这种紧张是人固有的,也是精神健康所必不可少的。


    人类总是有能力:将人生的苦难转化为成就;从罪过中提炼改过自新的机会;从短暂的生命中获取负责任的行动的动力。不过,乐观主义不能通过命令获得,我们甚至不能强迫自己在任何情况下对任何事情都无例外地保持乐观。

                                                                                                       2018.02.28, 格尔木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活出生命的意义》摘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wjbx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