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果果姐姐她们都去秦岭动物园了,我也想要去。
妈妈就是图图哥哥都有那个薯片我也想要。
妈妈就是你能不能抱抱我,你总是在抱十一,你都不爱我了。
这些类似的话语是不是经常出现在你的生活中?
戴维·迈尔斯在《社会心理学》里就说过,我们生活的大部分都是围绕着社会比较进行的。学会比较,对我们每个人的自尊感和幸福感都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需要正视,哪怕再佛系的人,都会进行比较,这是人性的一部分。
不要害怕比较,但要控制攀比,这是关键。
但常常,我们容易把这两者混为一谈。这时,中文的博大精深就体现了。
从我角度来看,“攀比”的“攀”字就非常形象地点出了,“攀比”和“比较”的不同。
攀比的侧重点在于不顾自身情况,一定要“攀登”超越,带有很强烈的意志驱动。
比如:吹泡泡机
过年到公园买水泡泡机,看到别人在玩很开心,孩子也想买一个。(家里有两个了,而且这里的要比平时贵10元左右)
比较:过年的节日气氛,有个泡泡机玩一下感觉会更开心。出来逛公园很大原因是让孩子玩,开心的玩。出门前就准备了300元的消费金。基于这两个原因,买一个泡泡机还是可以的,虽然要比平时贵10块左右。但是氛围和快乐是难得的,就买了,也没有什么负担。
攀比:过年呢,买一个泡泡机可以的。别人的孩子都在玩,我的孩子也不能少。贵就贵了,其他的东西可以少消费。
“比较”是为了自身获利;“攀比”是为了压倒对方(哪怕对方根本没把你作为比较对象),这就是本质区别。
物质之所以成为“攀比”,就是因为我们只盯着物质,而忘记了拥有物质背后的意义所在。
作为父母还有一个言传身教的责任,我们需要给孩子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当然很多时候我们也不知道如何处理是对的,那就需要去学习,从别人那里学到自己可以用得上的知识和本领。
网友评论